A、 滴定开始
B、 滴定至中途时
C、 滴定近终点时
D、 滴定至碘的颜色褪去时
E、 任何时候
答案:C
解析:解析:间接碘量法滴定加入淀粉指示剂的时间为近终点时,加入过早会出现深蓝色,很难变化。
A、 滴定开始
B、 滴定至中途时
C、 滴定近终点时
D、 滴定至碘的颜色褪去时
E、 任何时候
答案:C
解析:解析:间接碘量法滴定加入淀粉指示剂的时间为近终点时,加入过早会出现深蓝色,很难变化。
A. 边滴定边快速摇动
B. 加入过量KI,并在室温和避免阳光直射的条件下滴定
C. 在70~80℃恒温条件下滴定
D. 滴定一开始就加入淀粉指示剂
E. 滴定开始前加淀粉
A. 温度
B. 气压
C. 指示剂用量
D. 溶剂
E. 滴定程序
解析:解析:在正常滴定分析时的温度、指示剂用量、溶剂、滴定程序、中性电解质等均是影响指示剂变色范围的因素,但当时的气压对其无明显影响。
A. 0.05<Rf值<0.85
B. Rf值>0.05
C. Rf值<0.85
D. Rf值<1.0
E. 0.5<Rf值<1.0
解析:解析:Rf值是指薄层色谱法中原点到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到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是色谱法中表示组分移动位置的一种参数。定义为溶质迁移距离与流动相迁移距离之比。在一定的色谱条件下,特定化合物的Rf值是一个常数,因此有可能根据化合物的Rf值鉴定化合物。
A. H₂SO₄
B. HNO₃
C. NaOH
D. HCl
E. 王水
A. 粘污随时间的延长而减少
B. 在较高的温度下,粘污较小
C. 只有在沉淀物生成后,加入杂质才会造成粘污
D. 在沉淀前,调节溶液的pH可以控制粘污的发生
E. 改变沉淀剂的浓度可以控制粘污的发生
解析:解析:引入杂质的量与陈化时间有关,陈化时间愈长,引入杂质量愈多;温度升高,后沉淀现象有时更严重;不论杂质是在沉淀之前存在还是在沉淀之后加入,引入杂质的量基本一致;改变沉淀剂的浓度只在共沉淀现象中起作用。
A. 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稳定性好
B. 灵敏度高、显色性和稳定性好
C. 灵敏度高、选择性和显色性好
D. 灵敏度高、准确度和精密度好
E. 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精密度好
解析:解析:选择性保证了检测的抗干扰能力,稳定性保证了检测不受时间的影响。在灵敏度高、选择性和稳定性好的前提下,准确度和精密度并不由显色剂确定。
A. 原子化效率
B. 原子化温度
C. 原子化时间
D. 灰化温度
E. 灰化时间
解析:解析:原子化效率高表示进入色谱柱的物质量高,灵敏度也高。
A. 光谱干扰
B. 电离干扰
C. 背景干扰
D. 物理干扰
E. 化学干扰
A.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0时的电极电位
B.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1时的电极电位
C.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2时的电极电位
D.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3时的电极电位
E. 参与反应的所有物质的活度等于4时的电极电位
解析:解析:标准电极电位是指温度为25℃、金属离子的有效浓度为1mol/L【即活度为1】时测得的平衡电位。
A. 成正比增大
B. 不变
C. 成指数增大
D. 减小
E. 不确定
解析:解析:湿度增大严重影响固体吸收剂的穿透容量和采样效率,使采样体积减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