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二氧化氮和臭氧的气相发光反应
B、 一氧化氮和臭氧的气相发光的反应
C、 氮氧化物与碳氢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
D、 臭氧和乙烯的气相发光反应
E、 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
答案:B
解析:解析:工作原理是用光度计检测臭氧和NO气体反应发出的化学荧光。臭氧和NO气体反应时,生成的NO₂处于激发态,在回落到基态过程中,发出波长600~2400nm的光线,其中1200nm波长的光线能量最大。而光的能量与参加反应的NO浓度成正比。
A、 二氧化氮和臭氧的气相发光反应
B、 一氧化氮和臭氧的气相发光的反应
C、 氮氧化物与碳氢化合物的光化学反应
D、 臭氧和乙烯的气相发光反应
E、 一氧化氮氧化成二氧化氮
答案:B
解析:解析:工作原理是用光度计检测臭氧和NO气体反应发出的化学荧光。臭氧和NO气体反应时,生成的NO₂处于激发态,在回落到基态过程中,发出波长600~2400nm的光线,其中1200nm波长的光线能量最大。而光的能量与参加反应的NO浓度成正比。
A. 4-氨基安替比林氯仿萃取分光光度法
B. 亚甲蓝分光光度法
C. 铬酸钡分光光度法
D. 硝酸银滴定法
E. 异烟酸-吡唑酮分光光度法
A. 硫酸
B. 硝酸【1+1】溶液
C. 盐酸
D. 磷酸
E. 盐酸【1+2】溶液
A. 有铅接触史
B. 有过量铅接触
C. 有轻度铅中毒
D. 有中度铅中毒
E. 有重度铅中毒
解析:解析:血铅浓度超过生物限值表示有过量接触,中毒因人、接触时间等多因素决定。
A. 显色剂
B. 重氮化反应和进样量无要求
C. 直接与盐酸萘乙二胺反应
D. 磺化剂
E. 亚硝化剂
解析:解析:参阅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测定原理:二氧化氮在水中形成亚硝酸,与对氨基苯磺酸胺进行重氮化反应,再与盐酸萘乙二胺形成玫瑰红色偶氮染料比色测定。
A. 轻型患者增加
B. 带菌者增加
C. 发病率升高
D. 免疫人群扩大
E. 潜在性感染增加
A. 衣壳和囊膜
B. 衣壳和核酸
C. 囊膜和核酸
D. 核酸和包膜
E. 核酸和囊膜
解析:解析:病毒体主要是由核酸与蛋白质组成。核心为核酸,在其外围有蛋白质外壳称衣壳,衣壳与核酸在一起称为核衣壳。
A. SARS、甲型H1N1流感
B. 甲型H1N1流感、霍乱
C. 流感、SARS
D.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
E. 霍乱、鼠疫
A. 沉淀滴定法
B. 离子选择电极法
C. 火焰光度法
D. 发射光谱法
E. 原子吸收光谱法
A. 物理监测法,每次灭菌应连续监测并记录灭菌时的温度、压力和时间灭菌参数
B. 化学监测法,应进行包外、包内化学指示物监测。灭菌包包外应有化学指示
物,高度危险性物品包内应放置包内化学指示物,置于最难灭菌的部位
C. 生物监测法,应每周监测一次,采用新的包装材料和方法进行灭菌时应进行生物监测
D. B-D测试,预真空【包括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应每日开始灭菌运行前进行B-D测试,B-D测试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E. 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应空载连续进行3次生物监测,合格后灭菌器即可使用
解析:解析:灭菌器新安装、移位和大修后的监测,应进行物理监测、化学监测和生物监测。物理监测、化学监测通过后,生物监测应空载连续监测3次,合格后灭菌器方可使用。
A. 气态
B. 液态
C. 气溶胶
D. 颗粒物
E. 颗粒物和蒸气
解析:解析:多环芳烃在空气中是颗粒物和蒸气共存状态,3~5环的有颗粒物也有蒸气存在,6环以上的主要是颗粒物。因此,多环芳烃采样应选用玻璃纤维滤纸与聚氨酯泡沫塑料串联的采样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