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保护环境,对空气、水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B、 ”为保护工人的健康,对空气、食品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C、 ”为保护人的健康,对食品、医药及其
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D、 ”为提高人的健康,对食品、医药及其
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E、 ”为治疗人的疾病,对食品、医药及其
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答案:C
A、 ”为保护环境,对空气、水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B、 ”为保护工人的健康,对空气、食品及其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C、 ”为保护人的健康,对食品、医药及其
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D、 ”为提高人的健康,对食品、医药及其
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E、 ”为治疗人的疾病,对食品、医药及其
他方面的卫生要求制定的标准”
答案:C
A. 总固体
B. 色度
C. 碱度
D. 硬度
E. pH
解析:解析:水的色度属于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色度较高的地表水经净化处理后一般可达15度以下。因此,饮用水色度不应超过15度。
A. 灾区内群众的饮用水及其他临时供水设备供应的饮用水
B. 灾区的道路、路面、室外空气
C. 运送外伤性伤员、遇难者遗体的车辆、工具及工作人员
D. 重点环境、场所如医疗废物、公共厕所、诊疗场所、学校幼儿园、食品生产及存储销售场所、居民聚集地等
E. 灾区内公共使用餐饮具
A.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B.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C.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D.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E. 以上都不是
解析:解析: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
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A. 2004年03月01日
B. 2004年11月01日
C. 2003年03月01日
D. 2003年11月01日
E. 2002年11月01日
解析:解析:《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颁布日期是2004年11月12日,由国务院颁布。
A. 地震造成的普通建筑物废墟
B. 未腐烂的遇难者遗体
C. 临时安置点产生的生活垃圾
D. 运送外伤性伤员、遇难者遗体的车辆
E. 灾区内的道路、地面和室外空气
A. 个体微小
B. 分布广泛
C. 种类繁多
D. 可无致病性
E. 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
解析:解析:因为微生物中只有病毒、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等能在活细胞中寄生。
A. 25℃
B. 30.5℃
C. 37℃
D. 44.5℃
E. 50℃
A. 螺旋体
B. 放线菌
C. 真菌
D. 细菌
E. 立克次体
解析:解析:微生物中真菌为真核细胞型生物。
A. 病毒属于非细胞型微生物
B. 细菌属于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C. 支原体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D. 衣原体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E. 立克次体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解析:解析:细菌属于原核细胞型微生物。该类生物的细胞核只有裸露的DNA无核膜包裹。
A. 体形小于1mm的生物
B. 单细胞的小生物
C. 不具备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
D. 体形小于1μm的生物
E. 在某种条件下可引发疾病
解析:解析:微生物包括非细胞生物、原核细胞型生物及真核细胞型生物,其大小用微米计量,病毒大小为0.02~0.3μm,细菌【原核细胞型】大
小为0.2~5μm,真菌大小为6.0~15.0μm,真菌为多细胞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