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由人工污染的混合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B、 由人工污染的致病微生物
C、 固有的、非人工污染的细菌【微生物】
D、 固有的、非人工污染的致病微生物
E、 固有的或人工污染的评价消毒效果的指示微生物
答案:C
解析:解析:在消毒试验中,自然菌是指存在于某试验对象上固有的、非人工污染的细菌。一般来说,可有抗力不等的多种细菌。
A、 由人工污染的混合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等
B、 由人工污染的致病微生物
C、 固有的、非人工污染的细菌【微生物】
D、 固有的、非人工污染的致病微生物
E、 固有的或人工污染的评价消毒效果的指示微生物
答案:C
解析:解析:在消毒试验中,自然菌是指存在于某试验对象上固有的、非人工污染的细菌。一般来说,可有抗力不等的多种细菌。
A. 99.999%
B. 99.99%
C. 99.9%
D. 99%
E. 90%
解析:解析:KL=1gNo-lgNt【No为试验菌数,Nt为经t时间作用后残留菌数】。
A. 杀灭时间【KT】
B. 存活时间【ST】
C. D值
D. K值
E. Q₁o值
解析:解析:存活时间是受试指示器材样本在杀菌因子作用不同时间后,培养样本全部有菌生长的最长作用时间【分钟】。
A. 细菌
B. 真菌
C. 病毒
D. 放线菌
E. 全部微生物
解析:解析: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的处理。
A. 99.9999%
B. 99.999%
C. 99.99%
D. 99.9%
E. 99%
解析:解析: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灭菌对象上的一切微生物,但事实上要达到这样的程度是困难的。因此目前国际上规定,灭菌过程必须使灭菌对象上的微生物的存活概率减少到10-⁶,即灭菌保证水平必须达到10-⁶级
A. 99.9999%
B. 99.999%
C. 99.99%
D. 99.9%
E. 99%
解析:解析:一般来说,在医用器材和环境的消毒中,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在消毒过程中的存活概率减少到10-³,即无菌保证水平为10-³级则认为是可靠的。也就是通过消毒处理后,杀灭或去除了原有微生物的99.9%,亦就达到了消毒要求。
A. 系数越小,温度效应越明显,消毒时间越短
B. 系数越小,温度效应不明显,消毒时间越短
C. 系数越大,温度效应越明显,消毒时间越短
D. 系数越大,温度效应不明显,消毒时间越长
E. 系数越大,温度效应越明显,消毒时间不变
解析:解析:Q₁。值【温度系数】,指消毒时,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每增加10℃,杀灭微生物所需时间的变化。温度系数因杀菌方法或药物种类与菌种而异,系数越大,温度效应越明显,消毒时间越短。
A. 作用15分钟,微生物杀灭率可达到100%
B. 作用15分钟,微生物杀灭率可达到99%
C. 作用15分钟,微生物杀灭率可达到90%
D. 作用10分钟,微生物杀灭率可达到50%
E. 作用1分钟,微生物杀灭率可达到15%
解析:解析:D值指杀灭微生物数量90%所需要的时间【分钟】。
A. 铜绿假单胞菌
B. 大肠埃希菌
C. 枯草杆菌芽孢
D. 炭疽杆菌芽孢
E. 黑曲霉菌孢子
解析:解析:根据《医疗保健产品灭菌一生物指示物第二部分:环氧乙烷灭菌用生物指示物》【GB18281.2—2000】中的规定,试验微生物必须为枯草杆菌芽孢。
A. 1~3代
B. 1~14代
C. 3~14代
D. 3~20代
E. 5~6代
解析:解析:3~14代菌株抗力相对稳定。
A. 脂蛋白
B. RNA蛋白
C. 包膜糖蛋白
D. 膜糖蛋白
E. 衣壳蛋白
解析:解析:乙型脑炎病毒的E【包膜糖蛋白】基因共1500个核苷酸,编码500个氨基酸的E蛋白。E蛋白能诱导宿主产生中和抗体及保护性免疫应答,决定乙型脑炎病毒毒力【包括神经毒力和神经侵入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