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99.9999%
B、99.999%
C、99.99%
D、99.9%
E、99%
答案:D
解析:解析:一般来说,在医用器材和环境的消毒中,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在消毒过程中的存活概率减少到10-³,即无菌保证水平为10-³级则认为是可靠的。也就是通过消毒处理后,杀灭或去除了原有微生物的99.9%,亦就达到了消毒要求。
A、99.9999%
B、99.999%
C、99.99%
D、99.9%
E、99%
答案:D
解析:解析:一般来说,在医用器材和环境的消毒中,若能使人工污染的微生物在消毒过程中的存活概率减少到10-³,即无菌保证水平为10-³级则认为是可靠的。也就是通过消毒处理后,杀灭或去除了原有微生物的99.9%,亦就达到了消毒要求。
A. 系数越小,温度效应越明显,消毒时间越短
B. 系数越小,温度效应不明显,消毒时间越短
C. 系数越大,温度效应越明显,消毒时间越短
D. 系数越大,温度效应不明显,消毒时间越长
E. 系数越大,温度效应越明显,消毒时间不变
解析:解析:Q₁。值【温度系数】,指消毒时,在一定条件下,温度每增加10℃,杀灭微生物所需时间的变化。温度系数因杀菌方法或药物种类与菌种而异,系数越大,温度效应越明显,消毒时间越短。
A. 作用15分钟,微生物杀灭率可达到100%
B. 作用15分钟,微生物杀灭率可达到99%
C. 作用15分钟,微生物杀灭率可达到90%
D. 作用10分钟,微生物杀灭率可达到50%
E. 作用1分钟,微生物杀灭率可达到15%
解析:解析:D值指杀灭微生物数量90%所需要的时间【分钟】。
A. 铜绿假单胞菌
B. 大肠埃希菌
C. 枯草杆菌芽孢
D. 炭疽杆菌芽孢
E. 黑曲霉菌孢子
解析:解析:根据《医疗保健产品灭菌一生物指示物第二部分:环氧乙烷灭菌用生物指示物》【GB18281.2—2000】中的规定,试验微生物必须为枯草杆菌芽孢。
A. 1~3代
B. 1~14代
C. 3~14代
D. 3~20代
E. 5~6代
解析:解析:3~14代菌株抗力相对稳定。
A. 脂蛋白
B. RNA蛋白
C. 包膜糖蛋白
D. 膜糖蛋白
E. 衣壳蛋白
解析:解析:乙型脑炎病毒的E【包膜糖蛋白】基因共1500个核苷酸,编码500个氨基酸的E蛋白。E蛋白能诱导宿主产生中和抗体及保护性免疫应答,决定乙型脑炎病毒毒力【包括神经毒力和神经侵入毒力】。
A. —7~25℃
B. 1~25℃
C. 10~20℃
D. 5~25℃
E. 15~25℃
A. 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细菌芽孢
B. 白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细菌芽孢
C. 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念珠菌、铜绿假单胞菌
D. 白念珠菌、细菌芽孢
E. 细菌芽孢
A. 悬液定量法
B. 载体定量法
C. 载体定性法
D. 流动载体浸泡法
E. 载体喷雾定量法
解析:解析:评价医疗器械灭菌的消毒剂应用载体定性法。
A. 对疫源地内的饮用水和食品进行消毒
B. 对疫源地内的空气和食品进行消毒
C. 对疫源地内受污染的土地和物品进行消毒
D. 对疫源地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
E. 对疫源地内传染源排出的废物和可能受
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
A. 杀灭率【%】
B. 杀灭对数值
C. 抑菌率【%】
D. 抑菌环直径【cm】
E. 清除率【%】
解析:解析:《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的规定。杀灭对数值是指杀灭微生物数量的对数减少值,1个杀灭对数值等于90%杀灭率,5个杀灭对数值等于99.99%杀灭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