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对疫源地内的饮用水和食品进行消毒
B、 对疫源地内的空气和食品进行消毒
C、 对疫源地内受污染的土地和物品进行消毒
D、 对疫源地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
E、 对疫源地内传染源排出的废物和可能受
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
答案:D
A、 对疫源地内的饮用水和食品进行消毒
B、 对疫源地内的空气和食品进行消毒
C、 对疫源地内受污染的土地和物品进行消毒
D、 对疫源地内污染的环境和物品进行消毒
E、 对疫源地内传染源排出的废物和可能受
污染的物品进行消毒
答案:D
A. 杀灭率【%】
B. 杀灭对数值
C. 抑菌率【%】
D. 抑菌环直径【cm】
E. 清除率【%】
解析:解析:《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367—2012】的规定。杀灭对数值是指杀灭微生物数量的对数减少值,1个杀灭对数值等于90%杀灭率,5个杀灭对数值等于99.99%杀灭率。
A. 中和剂应对测试消毒剂有良好的中和作用,且对试验微生物以及其恢复期培养无不良影响
B. 可以对多个中和剂进行初选
C. 试验中所用的消毒剂浓度应以杀菌试验中使用的最高浓度为准
D. 鉴定试验中,消毒后去除残留消毒剂组【第2组】无菌生长时,应缩短作用时间或降低消毒剂作用浓度再次进行中和剂鉴定试验
E. 同一种消毒剂对细菌繁殖体、真菌、细菌芽孢进行杀灭试验时,以抗力最强的微生物进行中和剂试验
解析:解析:应分别进行中和剂试验。
A. 无菌蒸馏水
B. 无菌硬水
C. 0.03mol/L磷酸盐缓冲液【PBS】
D. 3%小牛血清溶液
E. 胰蛋白胨生理盐水溶液【TPS】
解析:解析:《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的规定。
A. 可有效去除残留的消毒剂
B. 对微生物无害,不减少微生物应有的回收量
C. 不破坏培养基的营养成分,不影响其透明度
D. 必须按规定方法进行鉴定试验,并认为
合格者方可在相应的消毒试验中应用
E. 载体试验结果可用于悬液法
解析:解析:悬液法试验结果可用于载体试验,载体试验结果不可用于悬液法。
A. 消除外环境中可引起人和动物发病的
少数有害微生物、部分寄生虫与虫卵
B. 控制造成经济损失的其他微生物
C. 阻断传染病的传播,防治医院感染
D. 减少微生物对食品和物品的损坏,促进工农业生产
E. 研究某些微生物对一种或多种消毒剂的抗药性
A. 按蚊
B. 伊蚊
C. 疟蚊
D. 库蚊
E. 热带家蚊
解析:解析:登革病毒的主要媒介是伊蚊。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旅游事业的发展,伊蚊的地理分布不断扩大,登革病毒感染已成为世界上分布最广、发病人数最多、危害最大的虫媒病毒病之一。
A. 30~60℃
B. 36~60℃
C. 46~60℃
D. 56~60℃
E. 60~65℃
解析:解析:细菌生长的温度极限为-7~90℃。根据细菌对温度要求的不同可分为:嗜冷菌,最适生长温度为10~20℃;嗜温菌为20~40℃;嗜热菌在高至56~60℃生长最好。病原菌均为嗜温菌,最适温度是人的体温,即37℃。
A. 该组第1~4个作用时间的试验,对所试微生物杀灭效果均合格
B. 该组第2~4个作用时间的试验,对所试微生物杀灭效果合格
C. 该组第3~4个作用时间的试验,对所试微生物杀灭效果合格
D. 该组只有第4个作用时间的试验,对所试微生物杀灭效果合格
E. 全部试验对所试微生物杀灭效果均不合格
A. 与含氯消毒剂氧化能力相当的氯量
B. 市售消毒剂中的氯含量
C. 消毒单位体积物品所需要氯制剂的量
D. 消灭一定量的病原体所需含氯剂的质量
E. 消毒一吨水时需投加的含氯制剂的质量
A. ≥1.00
B. ≥2.00
C. ≥3.0
D. ≥4.00
E. ≥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