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免疫荧光ELISA
B、 免疫荧光中和实验
C、 RT-PCR
D、 组织培养观察细胞病变【CPE】中和实验
E、 原位杂交
答案:C
A、 免疫荧光ELISA
B、 免疫荧光中和实验
C、 RT-PCR
D、 组织培养观察细胞病变【CPE】中和实验
E、 原位杂交
答案:C
A. 三乙醇胺
B. 盐酸羟胺
C. 氨水
D. 硫化钠
E. 硫代硫酸钠
解析:解析:Cu²+、Pb²+、Zn²+等重金属离子,可用KCN、Na₂S或巯基乙酸予以掩蔽。
A. 上清液完全透明,菌体于管底呈伞状沉淀
B. 上清液几乎完全透明,管底有伞状沉淀
C. 上清液稍透明,管底有伞状沉淀
D. 液体有勉强透明度,管底有稍微沉淀
E. 液体均匀浑浊,管底无沉淀
A. 醛类、醇类
B. 过氧化氢、季铵盐类
C. 酚类、季铵盐类
D. 醛类、酚类
E. 醇类、酚类
解析:解析:氧化剂、醛类、醇类可使蛋白变性或凝固;酚类和表面活性剂如季铵盐可损伤细菌细胞膜。
A.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真菌和酵母、致病菌
B. 细菌总数、大肠菌群、致病菌
C. 大肠菌群、致病菌
D. 细菌总数、致病菌
E. 真菌和酵母、致病菌
A. 弹状病毒科
B. 冠状病毒科
C. 正黏病毒科
D. 副黏病毒科
E. 腺病毒科
解析:解析:2003年4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宣布非典型肺炎的病原体是一种新的冠状病毒,并命名为SARS冠状病毒【SARScoronavirus,SARSCoV】。此病毒属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颗粒呈不规则形,直径60~220nm,有包膜,因其包膜表面有向四周伸出的突起,状似花冠而得名。
A. 第一类病原微生物
B.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
C.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D.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
E. 以上都不是
解析:解析: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第二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第三类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
防措施的微生物;第四类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A. 发现甲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B. 发现乙类传染病病人和病原携带者
C. 发现丙类传染病病人
D. 发现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人、病原携带者、疑似患者
E. 发现疑似甲类、乙类和丙类传染病病人
解析:解析:《传染病防治法》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传染病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时,应当及时向附近的疾病预防与控制机构或者医疗机构报告。
A. 密封吸收管进出气口,离开现场,低温避光保存
B. 密封吸收管进出气口,离开现场,常温保存
C. 不密封吸收管进出气口,离开现场,低温避光保存
D. 密封吸收管进出气口,放在现场,低温避光保存
E. 不密封吸收管进出气口,放在现场,低温避光保存
解析:解析:液体吸收管采样是将较低浓度的气态物质浓缩于吸收液中,故采样完毕应立即
将吸收管的进出口密封,送往实验室。低温避光保存是样品保存的常识。
A. 硫酸铵
B. 硫酸铜
C. 硫酸铁
D. 硫酸镁
E. 硫酸钙
A. 61.1℃和20分钟
B. 61.1~62.1℃和25分钟
C. 68.1℃和30分钟
D. 71.7℃和15~30分钟
E. 75.1℃和15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