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B
解析:开除
答案:B
解析:开除
A. 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贯彻执行
B. 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
C. 保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
D. 保证商业银行业务记录、会计信息、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解析:根据《中国银监会关于印发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通知》(银监发〔2014〕40号),第四条: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的目标:(一)保证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规章的贯彻执行。(二)保证商业银行发展战略和经营目标的实现。(三)保证商业银行风险管理的有效性。(四)保证商业银行业务记录、会计信息、财务信息和其他管理信息的真实、准确、完整和及时。
A. 正常
B. 关注
C. 次级
D. 可疑
A. 国家人事部
B. 国务院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
C. 中国人民银行
D. 各地政府按照各地区的具体情况制定
A. 以非法占有目的,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后又使用该卡的,应以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与信用卡诈骗罪并罚
B. 根据司法解释,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擅自使用他人信用卡的,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
C. 透支时具有归还意思,透支后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属于恶意透支,成立信用卡诈骗罪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以盗窃罪论处。与此相应,拾得信用卡并使用的,就应以侵占罪论处
解析:①使用虚假身份证明骗领信用卡的,成立妨害信用卡管理罪;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使用以虚假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骗取财物的,成立信用卡诈骗罪。行为人的两个行为之间存在手段与目的的关系,而且具有通常性,属于类型性的牵连关系,成立牵连犯,应当择一重罪处罚,不能数罪并罚。A选项说法错误。②2018年11月28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修正后的《关于办理妨害信用卡管理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5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三)项所称“冒用他人信用卡”,包括以下情形:(一)拾得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二)骗取他人信用卡并使用的;(三)窃取、收买、骗取或者以其他非法方式获取他人信用卡信息资料,并通过互联网、通讯终端等使用的;(四)其他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2008年4月18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如何定性问题的批复》认为,拾得他人信用卡并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使用的行为,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6条第1款第(三)项规定的“冒用他人信用卡”的情形,构成犯罪的,以信用卡诈骗罪追究刑事责任。据此,在自动柜员机(ATM机)上擅自使用他人信用卡的,属于冒用他人信用卡的行为,构成信用卡诈骗罪。B选项说法正确。③“恶意透支”方式的信用卡诈骗行为,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恶意透支,经发卡银行对本人直接催收两次以上,超过三个月未还,数额5万元以上的行为。按照行为与责任同时存在的原则,“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存在于恶意透支时,事后产生该目的的,不成立信用卡诈骗罪。因此,行为人透支时没有非法占有目的,透支后经发卡银行两次催收,超过3个月仍不归还的,不成立信用卡诈骗罪。C选项说法错误。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196条第3款规定,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成立盗窃罪。该规定属于法律拟制,即将不符合盗窃罪构成要件的行为拟制为盗窃罪。但是,该条款不得类推适用,仅适用于盗窃信用卡的情形,不适用于诈骗、敲诈勒索、抢夺、抢劫信用卡的情形。因此,“拾得信用卡并使用的”行为,不能以侵占罪论处;按照司法解释,该行为属于冒用信用卡的行为,应以信用卡诈骗罪定罪处罚。D选项说法错误。
A. 案件汇报制度
B. 案防工作报告制度
C. 案件警示教育制度
D. 员工行为准则
A. 单位定期存款
B. 单位控制客户定期存款
C. 单位购买的国债
D. 单位购买的理财产品
解析:挪用资金罪的犯罪对象是本单位的资金,是指由单位所有或实际控制使用的一切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的财产,包括实际控制的客户资金。
A.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设计的有效性
B.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C.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是指内部控制运行的有效性
D. 内部控制的有效性能为内部控制目标的实现提供绝对保证
A. 春节期间放鞭炮,导致邻居失火,造成十多万元财产损失
B. 骗取他人数额巨大财物,为抗拒抓捕,当场使用暴力将他人打成重伤
C. 受意图骗取保险金的张某指使,将张某的汽车推到悬崖下毁坏
D. 因偷拿苹果遭摊主喝骂,遂掏出水果刀将其刺成轻伤
解析:①A选项中的行为属于失火行为,15周岁的甲不成立犯罪。②B选项中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致人重伤的行为,15周岁的甲成立故意伤害罪(重伤)。③C选项中的行为属于故意毁坏财物的行为,15周岁的甲不成立犯罪。④D选项中的行为属于故意伤害轻伤的行为,15周岁的甲不成立犯罪。
A. 留置权
B. 土地承包权
C. 宅基地使用权
D. 居住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