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隔声罩;
B、B.安全罩;
C、C.防雨棚;
D、D.密封罩
答案:A
A、A.隔声罩;
B、B.安全罩;
C、C.防雨棚;
D、D.密封罩
答案:A
A. A.密封性能差;
B. B.价格低;
C. C.机械损失小;
D. D.机械损失大
A. A.10000-100000;
B. B.1000;
C. C.100000;
D. D.100
解析:### 题目
人体皮肤出汗潮湿或损伤时,人体的电阻约为( )Ω
A. 10000-100000
B. 1000
C. 100000
D. 100
### 答案
B. 1000
### 详细解析
#### **1. 人体电阻的基本概念**
人体的电阻是指通过人体时电流所遇到的阻力。人体的电阻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皮肤的湿润程度、健康状况、环境条件等。一般来说,干燥的皮肤电阻较高,而潮湿或受损的皮肤电阻较低。
#### **2. 不同情况下的电阻**
- **干燥的皮肤**:在正常情况下,干燥皮肤的电阻可以达到10,000Ω(10kΩ)到100,000Ω(100kΩ)不等。这是因为皮肤表面的角质层可以有效阻止电流流动。
- **潮湿或损伤的皮肤**:当皮肤出汗或受损时,皮肤表面的电阻会显著下降。汗液和伤口会降低皮肤的阻抗,使电流更容易通过。
#### **3. 具体数据**
当皮肤潮湿或受损时,其电阻通常在1,000Ω(1kΩ)左右。这个电阻值意味着电流能够更容易地通过皮肤,这就是为什么在湿润或受伤时皮肤的电阻比干燥时低得多的原因。
### 生动的例子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用以下两个生活中的例子:
1. **电流通过皮肤的实验**:
- 想象你正在进行一个科学实验,你用一个电池和电流表来测量皮肤的电阻。如果你的皮肤是干燥的,电流表会显示出较高的电阻,比如10kΩ到100kΩ。但如果你的皮肤是湿润的,比如你刚刚洗完手或者汗水沾湿了皮肤,电流表上的电阻会降到约1kΩ。这就反映了皮肤湿润时电阻显著降低的情况。
2. **电器使用中的安全隐患**:
- 当你在潮湿的环境中使用电器,比如在浴室里使用电吹风,电器的漏电可能会通过潮湿的皮肤传导,从而导致触电的风险。这是因为潮湿皮肤的电阻较低,使得电流更容易流过皮肤,增加了触电的危险。
### 总结
A. A.2.1;
B. B.2.3;
C. C.2.5;
D. D.3.0;
A. A.酸度;
B. B.H+浓度;
C. C.溶液的ph值;
D. D.离子浓度
A. A.5;
B. B.10;
C. C.20;
D. D.30
解析:为了准确理解这道单选题,我们需要先了解有关二氧化硫(SO₂)和氮氧化物(NOx)的基本知识,以及它们在空气质量监测中的相互干扰问题。
### 背景知识
**二氧化硫(SO₂)**和**氮氧化物(NOx)**是两种重要的空气污染物,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着显著的影响。二氧化硫主要来源于燃烧化石燃料(如煤和石油),氮氧化物主要来自汽车排放和工业活动。
在空气质量监测中,常常需要准确测定这些气体的浓度。然而,由于这些气体之间可能发生相互干扰,导致测定结果不准确,因此我们需要特别关注它们的相对浓度。
### 题目解析
题目问的是,当空气中的二氧化硫浓度是氮氧化物浓度的多少倍时,不会干扰氮氧化物的测定。这个问题涉及到气体测定的干扰问题。
**答案是B: 10倍**。为了理解这个答案,我们需要知道在空气质量监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如何相互影响:
1. **气体干扰现象**:在某些情况下,二氧化硫可能与氮氧化物的测定设备发生反应,从而影响测定结果。具体来说,二氧化硫会干扰氮氧化物的检测,因为某些检测方法可能无法完全区分这两种气体。
2. **干扰阈值**:研究发现,当二氧化硫的浓度是氮氧化物浓度的10倍或更少时,干扰效应可以被忽略或最小化。因此,为了保证氮氧化物浓度测定的准确性,二氧化硫的浓度应该低于氮氧化物浓度的10倍。
### 生动例子
想象你在厨房做饭,空气中弥漫着各种气味。你用一个香水瓶来测试厨房的气味。现在,如果你在喷香水的同时打开了另外一瓶浓烈的香料,你会发现香料的气味可能会遮盖香水的气味,使得你很难准确感知香水的真实气味。
在空气监测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就像那瓶浓烈的香料,它可能会遮盖或干扰氮氧化物的"气味"(测定值)。为了准确测定氮氧化物的"气味",我们希望二氧化硫的浓度不要超过氮氧化物的10倍,这样干扰效应就能被忽略,从而得到准确的测定结果。
### 总结
**选项B(10倍)** 是正确答案,因为在实际监测中,当二氧化硫的浓度不超过氮氧化物的10倍时,干扰效应可以被最小化或忽略。这一限制确保了测定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A. A.排放高度;
B. B.排放总量;
C. C.排放浓度;
D. D.排放浓度和排放高度
A. A.氮氧化物;
B. B.二氧化碳;
C. C.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
D. D.微量重金属微粒
A. A.口对口呼吸;
B. B.胸外心脏挤压;
C. C.打强心针;
D. D.摇臂压胸
A. A.石灰石滞留时间;
B. B.浆液在反应罐中的停留时间;
C. C.烟气滞留时间;
D. D.反应罐浆液循环停留时间
A. A.烟气系统;
B. B.吸收/氧化系统;
C. C.公用系统;
D. D.吸收剂制备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