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正向导通
B、 反向击穿
C、 反向截止
D、 正向截止
答案:B
解析:这道题是关于稳压二极管的工作状态的。稳压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二极管,它能够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保持稳定的电压输出。
在这道题中,正确答案是B: 反向击穿。当稳压二极管的反向电压超过其击穿电压时,稳压二极管会进入反向击穿状态,这时会出现电流急剧增加,从而保持稳定的电压输出。
举个生动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就好像稳压二极管是一个守护者,当外部电压超过了它能够承受的范围,它就像是发出警报一样,保持稳定的状态,确保电路中的其他元件不受损坏。这种状态就是反向击穿状态,它能够保护整个电路的稳定运行。
A、 正向导通
B、 反向击穿
C、 反向截止
D、 正向截止
答案:B
解析:这道题是关于稳压二极管的工作状态的。稳压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二极管,它能够在一定的电压范围内保持稳定的电压输出。
在这道题中,正确答案是B: 反向击穿。当稳压二极管的反向电压超过其击穿电压时,稳压二极管会进入反向击穿状态,这时会出现电流急剧增加,从而保持稳定的电压输出。
举个生动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就好像稳压二极管是一个守护者,当外部电压超过了它能够承受的范围,它就像是发出警报一样,保持稳定的状态,确保电路中的其他元件不受损坏。这种状态就是反向击穿状态,它能够保护整个电路的稳定运行。
A. 点接触型硅
B. 面接触型硅
C. 点接触型锗
D. 面接触型锗
解析: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道题。题目是关于稳压二极管的特点,要求选择稳压二极管的类型。选项包括点接触型硅、面接触型硅、点接触型锗和面接触型锗。正确答案是B: 面接触型硅。
现在让我来解析一下这道题。稳压二极管是一种特殊的二极管,它的主要作用是在电路中起到稳压作用,即在一定范围内保持电压稳定。面接触型硅稳压二极管是一种常见的稳压器件,它利用硅材料的特性来实现稳压功能。
现在让我通过一个生动的例子来帮助你理解。想象一下你的手机充电器中使用的稳压二极管,当你插上手机充电器时,稳压二极管可以确保电压稳定,不会因为电网电压的波动而对手机充电造成影响,这样就能保护手机充电电路不受损坏。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时大时小
A. 1个
B. 2 个
C. 3个
D. 4 个
A. 同相输入极、反相输入极、输出极
B. 发射极、基极、集电极
C. 阳极、阴极、控制极
D. 栅极、漏极、源极
A. 饱和区、放大区、截止区
B. 发射区、饱和区、集电区
C. 发射区、基区、集电区
D. 饱和区、基区、截止区
解析: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晶体三极管的结构。晶体三极管有三个区域,分别是发射区、基区和集电区。发射区负责发射电子,基区负责控制电流,集电区负责收集电子。根据这个结构,我们可以排除选项A和D,因为它们的区域名称不符合晶体三极管的实际结构。
接下来,我们来看选项B和C。选项B中的发射区、饱和区、集电区是不正确的,因为饱和区并不是晶体三极管的一个区域。而选项C中的发射区、基区、集电区恰好对应晶体三极管的实际结构,因此答案应该是C。
A. 低频小功率
B. 低频大功率
C. 高频小功率
D. 高频大功率
解析:这道题是关于三极管类型的选择题。三极管是一种常用的电子元件,用于放大电路和开关电路中。题目中给出了型号为64.AB009 3AX的三极管,问它属于哪种类型的晶体管。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三极管的类型。三极管根据工作频率和功率可以分为不同类型,包括低频小功率、低频大功率、高频小功率和高频大功率。
64.AB009 3AX 系列三极管属于低频小功率晶体管。因为它的型号中没有标明高频,而且通常情况下,型号中的数字和字母会反映出三极管的类型和参数。
举个生动的例子,就好比不同类型的汽车适合不同的用途一样。低频小功率的三极管就像是城市里的小型轿车,适合处理低频信号和小功率的放大;而高频大功率的三极管就像是赛车,适合处理高频信号和大功率的放大。
A. 放大区
B. 饱和区
C. 截止区
D. 饱和区或截止区
A. 截止区
B. 饱和区
C. 放大区
D. 过损耗区
A. 20~100之间
B. 300~500之间
C. 600~900之间
D. 1 000 以上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普通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电流放大倍数是指输出电流与输入电流的比值,它反映了三极管放大作用的大小。
选项A: 20~100之间,是一个比较常见的普通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范围。在实际电路中,我们经常会用到这个范围内的普通三极管来进行信号放大。
举个生动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就好比你在听音乐时使用的耳机。耳机的作用就是放大音频信号,让声音变得更大。普通三极管的电流放大倍数就好比耳机的放大倍数,它能够让输入的电流信号放大成更大的输出电流信号,从而实现信号放大的作用。
所以,正确答案是A: 20~100之间。
A. 反向击穿电压
B. 反向饱和电流
C. 集电极最大允许电流
D. 集电极最大允许耗散功率
E.
F.
G.
H.
I.
J.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