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依法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人员了解情况
B、 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限期整改;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依照《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C、 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生产经营和使用
D、 检查人员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答案:D
解析:选项A:正确。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依法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人员了解情况。
选项B:正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可以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整改,并且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可以依照《安全生产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选项C:正确。对于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相关部门应当责令立即排除;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采取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的措施,确保安全。
选项D:错误。查封或者扣押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设施、设备、器材,应当依法进行,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检查人员不能仅凭个人认为就实施查封或者扣押,需要有法律依据和法定程序。因此,选项D的表述过于宽泛,忽视了必要的法律程序,是错误的。
所以,正确答案是D。
A、 依法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人员了解情况
B、 对检查中发现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当场予以纠正或者限期整改;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依照《安全生产法》和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C、 对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应当责令立即排除;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责令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后,经审查同意,方可生产经营和使用
D、 检查人员认为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设施、设备、器材予以查封或者扣押
答案:D
解析:选项A:正确。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有权依法进入生产经营单位进行检查,调阅有关资料,向有关单位人员了解情况。
选项B:正确。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在检查中发现安全生产违法行为,可以当场予以纠正或者要求限期整改,并且对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为,可以依照《安全生产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做出行政处罚决定。
选项C:正确。对于检查中发现的事故隐患,相关部门应当责令立即排除;在重大事故隐患排除前或者排除过程中无法保证安全的,应当责令从危险区域内撤出作业人员,并采取暂时停产停业或停止使用相关设施、设备的措施,确保安全。
选项D:错误。查封或者扣押不符合保障安全生产的设施、设备、器材,应当依法进行,并需要遵循一定的程序。检查人员不能仅凭个人认为就实施查封或者扣押,需要有法律依据和法定程序。因此,选项D的表述过于宽泛,忽视了必要的法律程序,是错误的。
所以,正确答案是D。
A.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B. 危险性较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不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C. 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相衔接
D.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相关规定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A.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制定本行政区域内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这是正确的。根据法律法规要求,县级以上政府需要组织制定区域内的应急救援预案,以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救援。
B. 危险性较小的生产经营单位可以不制定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
这是错误的。实际上,无论企业的规模大小或者潜在风险高低,所有企业都应制定应急救援预案,因为即使是小概率事件也可能发生,并且提前准备可以减少事故带来的影响。
C. 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应当与所在地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组织制定的生产安全事故应急预案相衔接。
这是正确的。企业制定的应急预案需要与地方政府的整体应急体系协调一致,确保一旦发生事故,各方可以协同作战。
D. 生产经营单位应当定期组织应急救援预案演练。
这也是正确的。通过定期演练,企业可以检验预案的有效性,提高员工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及时调整和完善预案。
因此,正确答案是B,因为所有生产经营单位都需要制定应急救援预案,而不仅仅局限于那些具有较高危险性的单位。
A. 降职、撤职、罚款、拘留
B. 降职、罚款、拘役、拘留
C. 降职、撤职、拘役、拘留
D. 罚款、撤职、拘役、拘留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安全生产法》中对生产经营单位有关人员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所设定的法律责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题目问的是对生产经营单位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所可能面临的行政处罚。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内容:
A. 降职、撤职、罚款、拘留
“降职、撤职”是针对职务行为的处罚,适用于生产经营单位中的管理人员因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而需要承担的行政责任。“罚款”是常见的行政处罚方式,用于经济惩罚。“拘留”则是对严重违法行为的短期限制人身自由的处罚。这三者均符合《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规定。
B. 降职、罚款、拘役、拘留
“拘役”是刑法中的主刑之一,用于对犯罪行为的处罚,不属于行政处罚范畴。因此,该选项中的“拘役”不符合题目要求的行政处罚,故B项错误。
C. 降职、撤职、拘役、拘留
同上,“拘役”不属于行政处罚,因此C项错误。
D. 罚款、撤职、拘役、拘留
同样,“拘役”不属于行政处罚,且“罚款、撤职、拘留”的排序也未能全面反映《安全生产法》中对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处罚种类,故D项错误。
综上所述,根据《安全生产法》及相关法律法规,对生产经营单位有关人员的安全生产违法行为设定的法律责任,应包括但不限于“降职、撤职、罚款、拘留”等行政处罚方式。因此,正确答案是A:“降职、撤职、罚款、拘留”。
A. 施工单位
B. 生产经营单位
C. 建设单位
D. 监理工程师
E.
F.
G.
H.
I.
J.
解析:选项解析:
A. 施工单位:虽然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承担着重要的安全生产责任,但它们不是《安全生产法》中规定的安全生产主体。
B. 生产经营单位: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主体,这意味着它们是实施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落实安全生产责任的主要责任方。
C. 建设单位:建设单位通常负责项目的发起和投资,虽然也需要承担一定的安全生产责任,但并非安全生产的主体。
D. 监理工程师:监理工程师在建设项目中负责监督工程质量,虽然涉及安全生产监督,但不是《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安全生产主体。
为什么选择B: 选择B是因为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生产经营单位是实施安全生产的核心,负有直接、主要的安全责任,包括制定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实施安全生产教育和培训、确保安全生产投入等。生产经营单位是安全生产的执行者和责任者,因此,B选项是正确答案。
A. 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B. 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允许生产经营
C. 经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批准后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D. 经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中关于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条件要求的理解。根据该法律的精神,确保安全生产是所有生产经营活动的前提。对于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法律规定其不得从事相关活动以防止发生安全事故。
选项分析如下:
A. 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是正确的答案。根据《安全生产法》的规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进行没有达到安全标准的生产活动。
B. 经主管部门批准后允许生产经营:这是错误的选项。即使有主管部门的批准,如果达不到安全生产条件,也是不允许进行生产的。
C. 经安全生产监管部门批准后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也是错误的说法。安全生产条件是硬性规定,不是通过审批就可以豁免的。
D. 经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批准后方可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同样是错误的。国家安全监督管理总局也不能批准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单位进行生产。
正确答案是A,即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生产经营单位不得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这是为了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以及维护社会公共利益。
A. 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
B. 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首先向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根据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指令组织抢救
C. 单位负直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D. 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生产安全事故处理措施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每个选项的正确性,并找出错误的选项。
A选项:“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当立即报告本单位负责人”。这是正确的,因为事故发生后,现场人员应当立即向本单位负责人报告,以便及时启动应急预案,进行事故处理和救援。
B选项:“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首先向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根据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指令组织抢救”。这个选项存在错误。根据安全生产相关法律法规,单位负责人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并同时向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告。这里的关键是“同时”报告并“立即”组织抢救,而不是先报告再等待指令组织抢救。
C选项:“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当迅速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这是正确的,符合安全生产事故处理的基本原则。
D选项:“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立即如实报告当地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这也是正确的,因为及时、如实报告事故是生产经营单位的法定义务。
综上所述,B选项中的“根据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指令组织抢救”与安全生产事故处理的紧急性和及时性要求相悖,是错误的。
因此,答案是B。
A.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的负责人接到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后,应当按照事故应急救援预案的要求立即赶到事故现场,组织事故抢救
B. 抢救时可以采取警戒、疏散等措施,防止事故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
C. 参与事故抢救的部门应当服从统一指挥
D. 参与事故抢救的部门应当首先服从本部门负责人的指挥
解析:选项A:这是正确的表述。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地方政府和相关部门负责人在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启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并迅速赶到事故现场组织抢救。
选项B:这也是正确的。在事故抢救过程中,可以采取警戒、疏散等措施来防止事故扩大和次生灾害的发生,这是抢救工作的重要部分。
选项C:这同样是正确的。在事故抢救中,多个部门和单位可能参与,应当服从统一的指挥体系,确保救援有序、高效。
选项D:这是错误的表述。在事故抢救中,参与部门应当服从事故现场统一指挥,而不是仅服从本部门负责人的指挥。这样可以避免救援行动中的混乱和冲突,确保救援工作协调一致。
因此,正确答案是D,因为它违反了事故抢救中统一指挥的原则,可能导致救援行动不协调,影响救援效率。
A.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决定;法律、行政法规对行政处罚的决定机关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B. 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按照职责分工决定
C. 给予拘留的行政处罚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法的规定决定
D. 予以关闭的行政处罚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报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决定
解析:解析如下: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对于涉及安全生产违法行为的行政处罚决定机关,通常情况下是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来决定(选项A)。然而,如果法律或行政法规中有特别规定,则应遵循这些特别规定。
选项B是错误的,因为虽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其他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确实可以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决定一些行政处罚,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类型的行政处罚都由它们共同决定。实际上,不同类型的处罚可能需要不同的决定机关。
选项C提到的拘留行政处罚确实是由公安机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来决定的,这是正确的(选项C)。
选项D提到的关闭企业的行政处罚,则是由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部门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报告,并依据国务院规定的权限来决定,这也是符合法律规定的(选项D)。
因此,题目要求找出表述错误的选项,正确答案是B。
A. 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其负责人逃匿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强制执行
B. 责任人未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经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执行措施后,仍不能对受害人给予足额赔偿的,应当继续履行赔偿义务
C. 从业人员依法获得了工伤保险赔偿后,不能再向生产经营单位要求赔偿
D. 受害人发现责任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地方人民政府执行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生产安全事故中生产经营单位承担责任的相关法律规定。
A选项:“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承担赔偿责任或者其负责人逃匿的,由当地人民政府依法强制执行”。这一表述错误,因为根据相关法律,当生产经营单位拒不承担赔偿责任或其负责人逃匿时,应由人民法院依法强制执行,而非当地人民政府。
B选项:“责任人未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经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执行措施后,仍不能对受害人给予足额赔偿的,应当继续履行赔偿义务”。这一表述正确,它体现了法律对受害人权益的保护,即使责任人因某种原因暂时无法足额赔偿,其赔偿义务仍然存在,应继续履行。
C选项:“从业人员依法获得了工伤保险赔偿后,不能再向生产经营单位要求赔偿”。这一表述错误,因为根据法律规定,从业人员在获得工伤保险赔偿后,仍有权向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的生产经营单位提出民事赔偿要求。
D选项:“受害人发现责任人有其他财产的,可以随时请求地方人民政府执行”。这一表述错误,因为受害人发现责任人有其他财产时,应通过法律途径向法院提出请求,由法院来执行,而非直接请求地方人民政府执行。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责任人未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经人民法院依法采取执行措施后,仍不能对受害人给予足额赔偿的,应当继续履行赔偿义务”。
A. 5日
B. 10日
C. 15日
D. 30日
解析:选项解析:
A. 5日:这个选项的处罚力度较轻,不符合《安全生产法》对于主要负责人在事故后逃匿的处罚规定。
B. 10日:虽然比5日重,但依然不符合《安全生产法》中对于此类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
C. 15日:根据《安全生产法》的相关规定,生产经营单位主要负责人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逃匿的,应当处以15日的拘留。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D. 30日:这个选项的处罚力度超过了《安全生产法》规定的处罚标准。
为什么选择C:
选择C是因为它符合《安全生产法》的明确规定。在《安全生产法》中,对于生产经营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在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逃匿的行为,规定了15日的拘留处罚。因此,根据法律规定,正确答案是C。这样的规定旨在强化主要负责人的责任意识,防止其在事故发生后逃避责任,确保安全生产事故得到妥善处理。
A. 红色;
B. 黄色;
C. 绿色
解析:在安全生产知识中,颜色的使用对于标识不同的安全信息非常重要。以下是针对题目选项的解析以及为何正确答案是C选项(绿色)的原因:
A. 红色:在中国的安全色标准里,红色是用来表示禁止、停止的信息。它用于禁止标志、消防设备标志等,提醒人们注意危险情况,避免接近或操作。
B. 黄色:黄色在中国的安全色标准中代表警告的意思,用来提示周围环境存在潜在危险因素。例如,地面湿滑、注意头部碰撞等场合会用到黄色标识。
C. 绿色:绿色在中国的安全色体系中表示安全状态、提示或通行信息。比如紧急出口指示、急救设施的位置等,都会用绿色来标记,以引导人们在紧急情况下快速找到安全通道或设施。
因此,根据以上分析,正确答案是C选项——绿色,因为它用来指示安全状态、提供信息提示或是表明可以通行的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