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008年10月28日
B、2009年01月01日
C、2009年05月01日
答案:C
解析:选项A:2008年10月28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修订的日期,而非实施日期,法律的修订日期和实施日期通常是不同的。
选项B:2009年01月01日,虽然这是一个常见的法律实施起始日期,但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修订版实施的日期。
选项C:2009年05月01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修订版正式实施的日期。根据法律规定,法律的实施日期通常会在修订通过之后公布,给予相关部门和公众一段时间的准备期,此选项为正确答案。
选择C的原因是: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2008年10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确定在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法律文本中明确规定的实施日期。
A、2008年10月28日
B、2009年01月01日
C、2009年05月01日
答案:C
解析:选项A:2008年10月28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修订的日期,而非实施日期,法律的修订日期和实施日期通常是不同的。
选项B:2009年01月01日,虽然这是一个常见的法律实施起始日期,但并不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修订版实施的日期。
选项C:2009年05月01日,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修订版正式实施的日期。根据法律规定,法律的实施日期通常会在修订通过之后公布,给予相关部门和公众一段时间的准备期,此选项为正确答案。
选择C的原因是:根据官方公布的信息,2008年10月28日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消防法》确定在2009年5月1日开始实施,这是法律文本中明确规定的实施日期。
A. 接近气樽,试图把樽内之气体泄掉
B. 避免将水喷洒于肇事气樽上
C. 将水喷洒于肇事气樽上
解析:选项A:接近气樽,试图把樽内之气体泄掉 解析:这是不安全的做法。因为受热或着火的气樽内部压力可能非常高,接近操作可能会导致气樽爆炸,造成人员伤害。
选项B:避免将水喷洒于肇事气樽上 解析:这个选项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正确的,但它没有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气樽受热或着火,不采取措施可能会导致火势蔓延或气樽爆炸。
选项C:将水喷洒于肇事气樽上 解析:正确答案。将水喷洒于气樽上可以降低气樽的温度,防止气樽内气体因受热膨胀而发生爆炸。同时,水可以隔绝空气,减少火势蔓延的风险。但需要注意,这种方法适用于大部分气樽,某些特殊气体(如氧气)可能需要特殊处理。
选择答案C的原因:在处理气樽受热或着火的情况下,降低气樽温度和隔绝空气是首要任务,而将水喷洒于气樽上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方法。
A. 没有履行安全措施
B. 物体本身的缺点
C. 个人防护装备的缺失
解析:这是一道定义判断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题目并识别出哪个选项最符合“不安全行为”的定义。
理解定义:首先,我们要明确“不安全行为”通常指的是个体或组织在操作过程中违反安全规定、标准或常识,从而可能导致事故或伤害的行为。
分析选项:
A选项(没有履行安全措施):这个选项明确指出了个体或组织未按照安全要求或规定执行相应的安全措施。这直接违反了安全操作的准则,属于典型的不安全行为,因为它直接增加了事故或伤害的风险。
B选项(物体本身的缺点):这个选项描述的是物体本身存在的问题,而非人的行为。它更多地关联于设备、机器或物品的质量问题,而非人的不安全行为。
C选项(个人防护装备的缺失):虽然个人防护装备的缺失可能增加事故或伤害的风险,但它更多地反映了安全管理的不足或资源的缺失,而非直接的个人不安全行为。个人可能因种种原因未佩戴装备,但“缺失”本身并不等同于个人的不安全行为。
综上所述,A选项(没有履行安全措施)最符合“不安全行为”的定义,因为它直接涉及个体或组织在操作过程中未按照安全规定执行的行为,从而可能导致事故或伤害。
因此,答案是A.没有履行安全措施。
A. 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
B. 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
C. 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理解与应用题。我们需要根据条例的内容,分析并确定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首先,我们审视题目中的关键信息:题目询问的是“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除外)”应当取得什么许可证。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项: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许可证
这个许可证主要是针对生产危险化学品的企业,而题目中明确指出这些企业“属于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的除外”,因此A项不符合题意。
B项: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
根据《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且使用量达到规定数量的化工企业,需要取得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这与题目描述完全吻合,因此B项是正确答案。
C项: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
这个许可证是针对经营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与题目中描述的“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的化工企业不符,因此C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项,即危险化学品安全使用许可证。这是因为该选项直接对应了《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中关于使用危险化学品从事生产并达到一定使用量的化工企业的规定。
A. 用反铲
B. 戴安全帽
C. 戴手套
D. 穿过于肥大的服装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在操作具有旋转零部件设备时的安全注意事项。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用反铲:此选项与旋转零部件设备的操作无直接安全关联。反铲通常是挖掘设备(如挖掘机)的一部分,与操作旋转零部件设备时的安全规范不直接相关。因此,这个选项不是本题的正确答案。
B. 戴安全帽:戴安全帽是安全操作的基本要求之一,它可以保护操作人员的头部免受意外坠落物或碰撞的伤害。在操作旋转零部件设备时,戴安全帽是必要的安全措施,所以这个选项不符合题意。
C. 戴手套:在操作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时,戴手套可能会带来安全隐患。手套可能会卷入旋转部件中,导致手部受伤甚至更严重的后果。因此,为了确保操作安全,严禁戴手套进行此类操作。这个选项是正确答案之一。
D. 穿过于肥大的服装:穿过于肥大的服装同样会增加操作旋转零部件设备时的风险。肥大的衣物容易被旋转部件勾住或卷入,造成人员伤害。因此,为了确保操作人员的安全,应避免穿着过于肥大的服装。这个选项也是正确答案。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和D,即严禁戴手套和穿过于肥大的服装进行操作有旋转零部件的设备。这是因为这两种行为都会增加操作人员受伤的风险。
A. 矿工在采掘过程中发现透水征兆撤离矿井
B. 客车司机因剎车失灵跳车逃生
C. 消防员救火过程中遇险撤离火场逃生
解析:选项解析如下:
A. 矿工在采掘过程中发现透水征兆撤离矿井:这是正确的描述。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从业人员在发现直接危及人身安全的紧急情况时,有权停止作业并撤离作业场所。矿工发现透水征兆,预示着可能发生重大安全事故,撤离是合理且必要的紧急避险行为。
B. 客车司机因刹车失灵跳车逃生:这个选项虽然涉及到紧急避险,但客车司机跳车逃生并不是最佳的处理方式。司机在遇到刹车失灵时,应尽量采取措施控制车辆,避免造成更大的事故。跳车逃生可能会对司机自身及其他道路使用者造成伤害。
C. 消防员救火过程中遇险撤离火场逃生:这个选项描述的是消防员在执行任务时的情况。虽然消防员在遇到危险时也有权进行紧急避险,但消防员在救火过程中遇险撤离通常是作为团队行动的一部分,而不是个人的单独行为。此外,消防员在执行职责时,通常会有更为严格的避险程序和规定。
为什么选A:选项A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关于紧急避险的规定,矿工在发现透水征兆时,采取撤离行动是为了避免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保护自身生命安全,这是法律赋予从业人员的权利。而选项B和C虽然也涉及到紧急避险,但要么处理方式不当,要么情境特殊,不是最佳答案。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45千克
B. 50千克
C. 55千克
解析:选项A:45千克。这个选项低于《国际劳工公约第127号和建议书第128号》推荐的限重。
选项B:50千克。这个选项也低于推荐的限重。
选项C:55千克。根据《国际劳工公约第127号和建议书第128号》,成年男性在没有机械辅助设备下可搬运的最大重量通常不应超过55千克。
正确答案选C,因为这个选项符合《国际劳工公约第127号和建议书第128号》的规定,旨在保障工人的安全和健康,避免因过重负荷导致的职业伤害。
A. 安全施工标语
B. 安全警示标志
C. 文明施工标语
D. 现场平面图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安全生产管理中的标识要求。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及其他相关法规的规定,在存在较大危险因素的生产场所或设备上,必须设置明显且易于识别的安全警示标志,以提醒作业人员注意潜在的风险,从而避免事故的发生。
选项解析如下:
A. 安全施工标语:虽然可以起到一定的提醒作用,但它更多的是宣传性质,不能明确指示具体的危险源位置或类型。
B. 安全警示标志:这是正确答案,因为这类标志能够直观地显示存在的风险,并提示人们注意防范措施。
C. 文明施工标语:这类标语主要用来提倡良好的职业行为习惯,与直接提示危险无关。
D. 现场平面图:虽然能提供整体布局信息,但不能替代对具体危险源的警示作用。
因此,根据法律法规的要求,最合适的选项是B,即设置明显的安全警示标志。
A. 严禁上下同时作业,除非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B. 进入工作区必须戴好安全帽并系好帽带
C. 脚手架上的杂物应及时清理,严禁抛扔,除非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
D. 进入工作区注意躲避
E. 高空坠物时躲避一下
F. 站远点不让砸到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物体打击应对措施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每个选项的合理性和针对性,以确定哪些措施是有效的应对物体打击的策略。
A. 严禁上下同时作业,除非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上下同时作业会大大增加物体从高处掉落伤人的风险。因此,除非有可靠的防护措施,否则应严禁这种作业方式。
B. 进入工作区必须戴好安全帽并系好帽带
这个选项也是正确的。安全帽是防止物体打击伤害的重要个人防护装备,正确佩戴可以显著降低头部受伤的风险。
C. 脚手架上的杂物应及时清理,严禁抛扔,除非有可靠的安全防护措施
此选项同样正确。脚手架上的杂物如果不及时清理,可能因风吹或人为因素掉落伤人。严禁随意抛扔物品,以避免物体打击事故的发生。
D. 进入工作区注意躲避
这个选项虽然提到了注意躲避,但过于笼统,没有具体的预防措施,且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单纯依靠躲避很难有效防止物体打击。
E. 高空坠物时躲避一下
与D选项类似,这个建议也是过于被动和笼统的,不能作为长期的、有效的预防措施。
F. 站远点不让砸到
这个选项同样是一种被动的、不现实的应对方式,不能作为物体打击的预防措施。
综上所述,A、B、C三个选项都提出了具体、可行的预防措施,旨在减少或消除物体打击的风险。而D、E、F三个选项则要么过于笼统,要么过于被动,无法作为有效的预防措施。
因此,正确答案是A、B、C。
A. 安全;
B. 事故;
C. 经营
解析:选项解析:
A. 安全:正确答案。这一原则强调的是在进行生产活动的同时,必须重视安全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安全。这是实现安全生产的基本要求,体现了对人的生命安全的高度负责。
B. 事故:错误。虽然事故是生产过程中需要避免的,但管生产必须管的原则是预防性的,不仅仅是处理事故,更侧重于通过管理确保不发生事故。
C. 经营:错误。虽然生产与经营密切相关,但这里的“管生产”特指的是对生产过程中的安全问题负责,而不是广义上的企业经营。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A是因为“管生产必须管安全”的原则体现了我国安全生产的核心理念,即安全与生产并重,不能只重视生产效率而忽视生产安全。这项原则要求生产活动的负责人或者主管人员,必须对生产安全负责,采取必要措施保障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防止和减少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这符合我国法律法规的要求,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重视生命的体现。
A. 妥善跟进在巡查时所发现的不当事项
B. 采用周详万全的检查表
C. 不作预先知会去突击找寻真相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关于如何有效进行安全生产中的安全巡查。我们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A. 妥善跟进在巡查时所发现的不当事项:这是正确的做法。安全巡查的目的之一是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或违规行为。一旦发现问题,就应该有相应的措施去纠正和预防,确保这些问题得到解决,从而避免安全事故的发生。
B. 采用周详万全的检查表:虽然使用详细的检查表可以帮助确保巡查过程中不会遗漏重要的检查点,但是仅仅制定检查表并不足以保证安全巡查的效果,还需要对发现的问题采取行动。
C. 不作预先知会去突击找寻真相:虽然突击检查可以在某些情况下发现平时不易察觉的问题,但是这种方式可能会引起员工的反感,并且不能代替持续的安全管理实践以及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整改的过程。
正确答案是A,因为仅仅进行巡查而不跟进发现的问题,不能有效地提高安全性。只有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才能真正达到巡查的目的,即改善工作环境的安全状况,防止事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