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倍
B、 3倍
C、 4倍
答案:B
解析:选项解析如下:
A. 2倍:这个选项表示反光质衣服在光线照射下能比普通衣服在2倍远的距离被看见。这个距离虽然有所提高,但并不完全准确。
B. 3倍:这个选项表示反光质衣服在光线照射下能比普通衣服在3倍远的距离被看见。根据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反光材料的确可以在夜间或低光照条件下显著提高穿着者的可见性,通常这个距离在300米左右,大约是普通衣服可见距离的3倍。
C. 4倍:这个选项表示反光质衣服在光线照射下能比普通衣服在4倍远的距离被看见。这个距离过高,超出了反光材料的一般性能范围。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B是因为反光质衣服在光线照射下,其反光效果能够使穿着者在较远的距离被看见,通常这个距离是普通衣服的3倍左右。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反光材料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领域,以提高人员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
A、 2倍
B、 3倍
C、 4倍
答案:B
解析:选项解析如下:
A. 2倍:这个选项表示反光质衣服在光线照射下能比普通衣服在2倍远的距离被看见。这个距离虽然有所提高,但并不完全准确。
B. 3倍:这个选项表示反光质衣服在光线照射下能比普通衣服在3倍远的距离被看见。根据安全生产相关知识,反光材料的确可以在夜间或低光照条件下显著提高穿着者的可见性,通常这个距离在300米左右,大约是普通衣服可见距离的3倍。
C. 4倍:这个选项表示反光质衣服在光线照射下能比普通衣服在4倍远的距离被看见。这个距离过高,超出了反光材料的一般性能范围。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B是因为反光质衣服在光线照射下,其反光效果能够使穿着者在较远的距离被看见,通常这个距离是普通衣服的3倍左右。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反光材料广泛应用于安全生产领域,以提高人员在夜间或恶劣天气条件下的安全。
A. 清洗伤口后才加以敷裹
B. 用敷料施以直接压法,制止出血
C. 用棉花将流出的血液吸去
解析:在处理严重的外出血时,正确的做法是使用敷料对伤口进行直接压迫来止血。以下是各选项的解析以及为何选择B作为正确答案的原因:
A. 清洗伤口后才加以敷裹:虽然伤口最终需要清洁,但在严重出血的情况下,首先应该做的是止血。如果先清洗伤口,可能会延误止血的时间,增加失血量,从而加剧伤情。
B. 用敷料施以直接压法,制止出血:这是正确的处理方法。通过直接在伤口上施加压力可以促使血液凝固形成血块,进而达到止血的效果。在没有异物的情况下,直接压迫是最快速有效的止血方式。
C. 用棉花将流出的血液吸去:这样做不仅不能有效地止血,反而可能因为不断吸收和更换棉花导致伤口再次出血或无法形成有效的血块来止血。此外,普通的棉花可能留下纤维在伤口中,造成二次伤害或感染的风险。
因此,正确答案为B。在紧急情况下,首要任务是尽快控制出血,确保伤者安全。
A. 大量红血细胞
B. 大量白血细胞
C. 大量血浆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烧伤影响人体生理机制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
A. 大量红血细胞:红血细胞主要负责携带氧气到身体各部位。虽然严重的烧伤可能导致失血和体液丧失,但红血细胞的直接损失通常不是由烧伤直接导致的,而是可能由于失血过多或后续治疗(如输血不匹配)等因素间接造成。因此,这个选项不是最直接的影响。
B. 大量白血细胞:白血细胞在人体中主要起免疫防御作用,对抗感染和外来病原体。烧伤虽然可能影响免疫系统,但并不会直接导致大量白血细胞的丧失。白血细胞的减少更多与感染、化疗、骨髓抑制等因素有关。
C. 大量血浆:血浆是血液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包含了水、溶解的盐、营养物质、废物、激素、抗体和凝血因子等多种物质。严重的烧伤会导致皮肤和组织的大量水分蒸发和渗出,这些水分主要来自于血浆。因此,烧伤患者往往会出现体液失衡,特别是血浆的丧失,这可能导致低血容量休克等严重后果。
综上所述,严重的烧伤最直接且显著的影响是导致大量血浆的丧失,因为烧伤导致的水分蒸发和渗出主要来源于血浆。因此,正确答案是C:大量血浆。
A. 搬移伤者到急救站
B. 安慰伤者直至救援人员到场
C. 保持镇定,尽快派人通知负责人及急救员并照顾伤者
解析:选项A:“搬移伤者到急救站”这一选项不正确,因为在没有专业医疗人员指导下,随意搬移伤者可能会导致伤情加重,尤其是如果伤者可能有脊柱、骨析等损伤时,错误的搬移可能会造成二次伤害。
选项B:“安慰伤者直至救援人员到场”虽然安抚伤者情绪是必要的,但这并不是处理严重受伤时的全部正确做法。在安慰伤者的同时,还需要进行其他紧急处置措施,如通知负责人和急救员。
选项C:“保持镇定,尽快派人通知负责人及急救员并照顾伤者”是正确的处理方法。保持镇定可以确保应对紧急情况的效率,尽快通知负责人和急救员可以保证伤者得到及时的医疗救助。在等待救援人员到来的同时,照顾伤者可以包括止血、保暖、维持呼吸道通畅等急救措施,这些都是处理严重受伤时非常重要的步骤。
因此,正确答案是C,因为它涵盖了在严重受伤情况发生时应该采取的紧急措施,包括保持冷静、及时通知专业救援人员以及为伤者提供必要的现场照顾。
A. 尽快躲入建筑物内
B. 远离树木或桅杆
C. 躺在地上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在雷暴天气下的安全应对措施。让我们来看一下每个选项的解析:
A. 尽快躲入建筑物内:这是一个正确的应对措施。在雷暴期间,进入坚固的建筑物是最安全的选择,因为建筑物可以提供避雷针等防雷设施保护,防止直接遭受雷击。
B. 远离树木或桅杆:这也是一个正确的应对措施。在雷暴期间,孤立的高大物体如树木、桅杆容易吸引雷电,从而增加遭受雷击的风险。
C. 躺在地上:这是一个错误的做法。如果在雷暴期间躺在地上,人可能会成为地面上最高的物体之一,增加了被雷电直击或者受到旁击(侧击)的风险。此外,雷电落地后会在地面产生电流扩散,躺在地上会增加触电的可能性。
正确答案是C,因为在雷暴时,躺在地上不是一个安全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尽量寻找合适的避难所,如进入建筑物内或者至少远离容易吸引雷电的物体。
A. 如伤病者人事不省,将他置于复原卧式
B. 给予热的饮品
C. 用湿毛巾抹伤病者全身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中暑急救处理方法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中暑的急救原则,来判断哪个选项不是正确的处理方法。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各个选项:
A. 如伤病者人事不省,将他置于复原卧式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当中暑者失去意识时,应迅速将其置于稳定且舒适的卧姿,即复原卧式,以确保其呼吸道畅通,并减少因体位不当可能造成的进一步伤害。
B. 给予热的饮品
这个选项是不正确的。中暑是由于长时间暴露在高温环境下,身体调节功能失衡,导致体温过高。此时,给予热的饮品会进一步增加体温,加剧中暑症状,甚至可能导致生命危险。正确的做法是给予中暑者清凉的饮品,如淡盐水或矿泉水,以补充体液并降低体温。
C. 用湿毛巾抹伤病者全身
这个选项是正确的。用湿毛巾擦拭中暑者的全身,可以有效降低体温,缓解中暑症状。这是中暑急救中的常用方法之一。
综上所述,B选项“给予热的饮品”是不正确的中暑处理方法,因为它会进一步增加中暑者的体温,加剧病情。
因此,答案是B。
A. 用冰敷伤处
B. 先弄破水泡,并在伤处涂上任何化学药物
C. 用水冲洗伤口,跟着用消毒敷料遮盖伤处
解析:选项A:用冰敷伤处。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冰敷可能会加剧皮肤的损伤,尤其是在烫伤或烧伤的初期,过冷的温度会刺激伤口,可能加重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冻伤。
选项B:先弄破水泡,并在伤处涂上任何化学药物。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首先,不应该自行弄破水泡,因为水泡是身体的一种自然保护机制,弄破它可能会导致感染。其次,随意使用化学药物可能会刺激伤口,不适合的药物甚至可能加重伤情。
选项C:用水冲洗伤口,跟着用消毒敷料遮盖伤处。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首先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或烧伤的部位,以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热损伤,同时也可以清洁伤口。之后,应使用无菌或消毒的敷料覆盖伤口,防止感染,并且保护伤口。
因此,正确答案是C。这个答案符合急救处理的基本原则,即清洁伤口、防止感染,并保护伤口不受外界污染。
A. 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B. 管理制度
C. 应急预案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关于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选项A: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这是指用人单位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而设立的一种责任制度。它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选项B:管理制度
虽然管理制度也是企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了各种规章制度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但它并不是专门针对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制度。
选项C: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指的是预先制定的应对突发事件(如事故、灾害等)的计划或方案,虽然对于职业病的应急处理很重要,但它更多是关于事故后的响应,并不是职业病防治的主要责任制度。
正确答案是A,即“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因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用人单位需要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来确保能够有效地管理和降低职业病的风险,并对因工作环境导致的职业病负责。
A. 1992年04月03日
B. 2001年10月27日
C. 1950年06月28日
D. 1995年01月01日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法律实施日期的知识题。我们需要确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的具体施行日期。
首先,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1992年04月03日:这个日期并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修改或施行日期直接相关。因此,这个选项可以排除。
B. 2001年10月27日:这个日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修改和施行高度相关。实际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2001年10月27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并规定该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C. 1950年06月28日:这个日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最初颁布日期,但并非其修改决定的施行日期。因此,这个选项可以排除。
D. 1995年01月01日:这个日期也没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修改或特定施行日期直接相关。它可能是其他法律或政策的实施日期,但不适用于本题。
综上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自2001年10月27日起施行,因为这一日期是该决定被通过并规定施行的具体日期。
因此,正确答案是B.2001年10月27日。
A. 可以,及时答复
B. 有权,及时研究答复
C. 必须,研究答复
D. 应当,及时研究
解析:选项解析:
A. 可以,及时答复
"可以"表明工会有选择权,但不够强调其权利和责任。
"及时答复"要求企业做出回应,但没有明确要求企业进行研究。
B. 有权,及时研究答复
"有权"强调工会具有法定的权利,在发现问题时必须采取行动。
"及时研究答复"要求企业不仅要快速回应,而且要认真研究工会的建议,这是最符合法律规定的表述。
C. 必须,研究答复
"必须"表明工会没有选择权,这是强制性的要求,但实际上工会可能存在不发现的情形。
"研究答复"虽然要求企业进行研究,但没有强调时间上的紧迫性。
D. 应当,及时研究
"应当"表示一种建议性或期望性的行为,而非强制性规定。
"及时研究"虽然强调了时间上的要求,但没有明确企业必须答复。
为什么选B: 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工会在安全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监督权。选项B中的“有权”和“及时研究答复”最准确地体现了工会的法定权利和企业的法定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都明确规定了工会有权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发现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等行为时,有权提出解决建议,并且企业应当及时研究并答复。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A. 协商,必须及时
B. 提议,必须迅速
C. 协商,应当及时
D. 建议,必须及时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工会在发现威胁职工生命安全情况时的权利与企业的责任。
题目中的关键点在于工会面对危及职工生命安全情况时的行动权限以及企业对此类情况的响应义务。
解析如下:
A选项:“协商,必须及时”——这里“协商”的表述不够直接体现工会紧急情况下的建议权。
B选项:“提议,必须迅速”——“提议”的表述接近正确答案,但“必须迅速”没有准确反映法律用语。
C选项:“协商,应当及时”——与A类似,“协商”的表述不如“建议”直接,并且“应当”没有强调出企业的强制性义务。
D选项:“建议,必须及时”——这里的“建议”准确反映了工会在此情境下的权利,“必须及时”则准确体现了企业需要立即响应的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工会有权向企业提出建议,要求立即采取措施,并且企业必须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建议,必须及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