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用冰敷伤处
B、 先弄破水泡,并在伤处涂上任何化学药物
C、 用水冲洗伤口,跟着用消毒敷料遮盖伤处
答案:C
解析:选项A:用冰敷伤处。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冰敷可能会加剧皮肤的损伤,尤其是在烫伤或烧伤的初期,过冷的温度会刺激伤口,可能加重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冻伤。
选项B:先弄破水泡,并在伤处涂上任何化学药物。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首先,不应该自行弄破水泡,因为水泡是身体的一种自然保护机制,弄破它可能会导致感染。其次,随意使用化学药物可能会刺激伤口,不适合的药物甚至可能加重伤情。
选项C:用水冲洗伤口,跟着用消毒敷料遮盖伤处。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首先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或烧伤的部位,以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热损伤,同时也可以清洁伤口。之后,应使用无菌或消毒的敷料覆盖伤口,防止感染,并且保护伤口。
因此,正确答案是C。这个答案符合急救处理的基本原则,即清洁伤口、防止感染,并保护伤口不受外界污染。
A、 用冰敷伤处
B、 先弄破水泡,并在伤处涂上任何化学药物
C、 用水冲洗伤口,跟着用消毒敷料遮盖伤处
答案:C
解析:选项A:用冰敷伤处。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冰敷可能会加剧皮肤的损伤,尤其是在烫伤或烧伤的初期,过冷的温度会刺激伤口,可能加重组织损伤,甚至引起冻伤。
选项B:先弄破水泡,并在伤处涂上任何化学药物。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首先,不应该自行弄破水泡,因为水泡是身体的一种自然保护机制,弄破它可能会导致感染。其次,随意使用化学药物可能会刺激伤口,不适合的药物甚至可能加重伤情。
选项C:用水冲洗伤口,跟着用消毒敷料遮盖伤处。这个选项是正确的。正确的处理方法是首先用流动的冷水冲洗烫伤或烧伤的部位,以降低皮肤温度,减轻热损伤,同时也可以清洁伤口。之后,应使用无菌或消毒的敷料覆盖伤口,防止感染,并且保护伤口。
因此,正确答案是C。这个答案符合急救处理的基本原则,即清洁伤口、防止感染,并保护伤口不受外界污染。
A. 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B. 管理制度
C. 应急预案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关于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法律法规知识。
选项A: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这是指用人单位为了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防治职业病,保护劳动者健康及其相关权益而设立的一种责任制度。它明确了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在职业病防治工作中的职责和义务,确保各项防治措施能够得到有效实施。
选项B:管理制度
虽然管理制度也是企业运营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包括了各种规章制度来保证工作的正常进行,但它并不是专门针对职业病防治的责任制度。
选项C:应急预案
应急预案指的是预先制定的应对突发事件(如事故、灾害等)的计划或方案,虽然对于职业病的应急处理很重要,但它更多是关于事故后的响应,并不是职业病防治的主要责任制度。
正确答案是A,即“职业病防治责任制”,因为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用人单位需要建立职业病防治责任制来确保能够有效地管理和降低职业病的风险,并对因工作环境导致的职业病负责。
A. 1992年04月03日
B. 2001年10月27日
C. 1950年06月28日
D. 1995年01月01日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法律实施日期的知识题。我们需要确定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的具体施行日期。
首先,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1992年04月03日:这个日期并未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修改或施行日期直接相关。因此,这个选项可以排除。
B. 2001年10月27日:这个日期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修改和施行高度相关。实际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在2001年10月27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并规定该决定自公布之日起施行。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C. 1950年06月28日:这个日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最初颁布日期,但并非其修改决定的施行日期。因此,这个选项可以排除。
D. 1995年01月01日:这个日期也没有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修改或特定施行日期直接相关。它可能是其他法律或政策的实施日期,但不适用于本题。
综上所述,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的决定》自2001年10月27日起施行,因为这一日期是该决定被通过并规定施行的具体日期。
因此,正确答案是B.2001年10月27日。
A. 可以,及时答复
B. 有权,及时研究答复
C. 必须,研究答复
D. 应当,及时研究
解析:选项解析:
A. 可以,及时答复
"可以"表明工会有选择权,但不够强调其权利和责任。
"及时答复"要求企业做出回应,但没有明确要求企业进行研究。
B. 有权,及时研究答复
"有权"强调工会具有法定的权利,在发现问题时必须采取行动。
"及时研究答复"要求企业不仅要快速回应,而且要认真研究工会的建议,这是最符合法律规定的表述。
C. 必须,研究答复
"必须"表明工会没有选择权,这是强制性的要求,但实际上工会可能存在不发现的情形。
"研究答复"虽然要求企业进行研究,但没有强调时间上的紧迫性。
D. 应当,及时研究
"应当"表示一种建议性或期望性的行为,而非强制性规定。
"及时研究"虽然强调了时间上的要求,但没有明确企业必须答复。
为什么选B: 根据中国的相关法律法规,工会在安全生产中具有重要的监督权。选项B中的“有权”和“及时研究答复”最准确地体现了工会的法定权利和企业的法定义务。《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都明确规定了工会有权对企业的安全生产进行监督,发现违章指挥、强令冒险作业等行为时,有权提出解决建议,并且企业应当及时研究并答复。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A. 协商,必须及时
B. 提议,必须迅速
C. 协商,应当及时
D. 建议,必须及时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工会在发现威胁职工生命安全情况时的权利与企业的责任。
题目中的关键点在于工会面对危及职工生命安全情况时的行动权限以及企业对此类情况的响应义务。
解析如下:
A选项:“协商,必须及时”——这里“协商”的表述不够直接体现工会紧急情况下的建议权。
B选项:“提议,必须迅速”——“提议”的表述接近正确答案,但“必须迅速”没有准确反映法律用语。
C选项:“协商,应当及时”——与A类似,“协商”的表述不如“建议”直接,并且“应当”没有强调出企业的强制性义务。
D选项:“建议,必须及时”——这里的“建议”准确反映了工会在此情境下的权利,“必须及时”则准确体现了企业需要立即响应的义务。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在发现危及职工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工会有权向企业提出建议,要求立即采取措施,并且企业必须及时作出处理决定。因此,正确答案是D选项:“建议,必须及时”。
A. 10min
B. 20min
C. 30min
D. 40min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安全生产中有限空间作业前气体采样分析时间要求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安全生产的标准和规范,来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首先,理解题目背景:在进入有限空间(如密闭容器、地下管道等)进行作业前,为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必须进行气体采样分析,以检测空间内的有害气体浓度是否超标。这是预防中毒、窒息等事故的重要措施。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10min):这个时间可能过短,不足以充分反映空间内气体的实际状况,因为某些有害气体的浓度可能随时间快速变化。
B选项(20min):同样,这个时间也可能不足以确保气体采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C选项(30min):虽然比前两个选项长,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可能不足以捕捉到空间内气体的全部变化。
D选项(40min):根据安全生产的标准和实践,这个时间长度通常被认为是合适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气体采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为作业人员提供较为安全的作业环境。
最后,我们确定答案:
题目中明确指出“如现场条件不允许,时间可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60min”,这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时间范围的上限。而D选项(40min)不仅符合这个上限要求,还符合安全生产中气体采样分析的常规时间要求。
因此,答案是D选项(40min)。这个选项既符合安全生产的标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A. 1h
B. 2h
C. 3h
D. 4h
解析:选项解析:
A. 1小时:这个选项的时间间隔较短,可能对于一些较为安全的有限空间作业来说监测频率过高,不一定是必须的。
B. 2小时:这个选项的时间间隔比1小时长,但对于某些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来说,2小时可能仍然不足以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C. 3小时:这个选项的时间间隔更长,但是否足够仍然需要根据具体的作业环境和潜在的危险程度来判断。
D. 4小时:根据《工业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规范》等相关的安全生产规定,一般情况下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应至少每4小时监测一次。这个时间间隔是一个较为普遍接受的监测频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同时也不会造成过多的不必要作业中断。
为什么选择D: 选择D的原因是它符合当前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对于有限空间作业监测频率的一般要求。每4小时进行一次监测可以在保障作业人员安全的同时,也考虑到作业的连续性和效率。当然,具体监测频率还应根据有限空间的实际情况、作业的危险性以及作业环境的改变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如果监测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有明显变化,为了确保人员安全,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复测,直至合格才能恢复作业。
A. 10min
B. 20min
C. 30min
D. 40min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关于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规定,特别是气体检测的有效时限。在进入有限空间前,必须对空间内的气体环境进行检测,以确保没有缺氧、有毒有害气体或易燃易爆气体等危险因素。
选项解析如下:
A. 10min:这个时间太短,不足以保证空间内气体状况没有发生变化。
B. 20min:同样,这个时间对于一些气体的变化来说可能也偏短。
C. 30min:根据大多数安全标准和实践指南,这是较为合理的时限。在30分钟内,气体环境可能发生显著变化的可能性较低。
D. 40min:虽然也可能正确,但根据常见的标准和行业惯例,40分钟通常被认为过长,无法保证气体环境稳定不变。
正确答案是C(30min),因为按照国家标准GBZ/T 205-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以及相关安全生产条例,当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时,需要重新对有限空间内的气体进行检测,以确保作业环境仍然安全。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气体环境变化带来的潜在危险。
A. 36V,12V
B. 36V,24V
C. 110V,36V
D. 110V,12V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有限空间作业时的安全电压规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有限空间作业时的照明电压要求。由于有限空间往往存在通风不良、易积聚有害气体、空间狭小等特点,因此对照明电压有严格的安全要求,以防止触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36V,12V:虽然12V在潮湿或狭小环境中是安全的,但36V在一般有限空间作业中并非最高限制,且此选项与题目中的正确答案不符。
B. 36V,24V:同样,24V在潮湿或狭小环境中是安全的,但36V并非所有有限空间作业的最高限制电压,且此选项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C. 110V,36V: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110V的电压在有限空间作业中显然过高,不符合安全要求。然而,考虑到题目可能存在的打印或输入错误,且重点在于第二个空格的36V,它符合一般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电压要求(尽管不是最严格的要求,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可接受的)。然而,此选项的正确性实际上是基于对题目可能错误的假设。但根据常识和题目给出的选项,我们可以推断这可能是题目设置的一个陷阱,旨在测试考生对安全电压规定的了解程度。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此选项并非完全正确,因为110V显然不适用于有限空间作业。但在这里,我们假设题目存在错误,并选择此选项作为“相对正确”的答案。
D. 110V,12V:此选项中,110V同样过高,不适用于有限空间作业;而12V虽然适用于潮湿或狭小环境,但第一个空格的110V使得整个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安全生产的实际要求和常识,有限空间作业的照明电压应小于或等于36V(在一般条件下),而在潮湿或狭小容器中作业时,电压应进一步降低至12V以下以确保安全。但鉴于题目给出的选项和可能的错误,我们在这里选择C作为答案,主要是基于题目设置的特殊性和对选项的相对评估。
但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C选项是绝对正确的,实际上在真实的安全生产环境中,应严格遵守更低的安全电压规定。
注意:这里的解析是基于题目给出的选项和可能存在的错误进行的。在实际应用中,应始终遵循最新的安全生产标准和规定。
正确答案:实际上,如果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要求,没有一个选项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必须选择一个最接近的答案,且假设题目存在错误,那么C选项(尽管其第一个空格的110V显然过高)中的36V作为有限空间作业的一般安全电压要求,是相对较接近正确答案的。然而,再次强调,这并非一个完美的答案,仅是基于题目设置和选项的评估得出的。在真实环境中,应始终遵循更低的安全电压规定。
注意:由于题目本身可能存在错误或误导性,这里的解析和答案选择是基于对题目和选项的相对评估进行的。在实际应用中,请务必参考最新的安全生产标准和规定。
A. 8h
B. 12h
C. 24h
D. 36h
解析:选项解析:
A. 8h:这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通常适用于大多数有限空间作业,以减少作业人员因长时间在受限环境中工作而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
B. 12h:比8小时更长,可能会增加作业人员的疲劳度和安全风险。
C. 24h: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通常不会用于有限空间作业,因为长时间在有限空间内工作会极大地增加安全风险。
D. 36h: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段,对于有限空间作业来说,几乎不可能安全地进行如此长时间的作业。
为什么选择答案A:
根据相关安全生产规定,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缩短,以降低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通常情况下,连续作业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因为长时间的作业会加剧疲劳,影响作业人员的判断力和反应速度,从而增加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延长作业时间,必须办理相应的作业延期手续,并对作业人员进行轮换,以确保作业安全。因此,最符合规定的答案是A,即最长作业时限不应超过8小时。
A. 防尘口罩
B. 过滤式防毒面具
C. 开放式呼吸器
D. 隔离式呼吸器
解析:这道题的答案实际上是D,而不是B。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选项:
A. 防尘口罩:适用于防止吸入粉尘等颗粒物,但对于有毒气体或缺氧环境无效。
B. 过滤式防毒面具:这种设备依赖于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但它不能在缺氧环境中使用,因为即使能过滤掉有毒物质,使用者仍然会因缺氧而面临危险。
C. 开放式呼吸器:开放式呼吸器通常指的是那些通过过滤或吸附去除污染物的设备,并不提供氧气,因此在缺氧环境中也不适用。
D. 隔离式呼吸器:这种呼吸器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离,提供使用者自身所需的氧气,适用于缺氧或者有毒气体环境。
由于题目中提到的是缺氧或有毒的环境,并且即使经过清洗或置换后仍达不到安全标准,因此正确答案是D. 隔离式呼吸器。这种呼吸器可以确保工作人员在极端条件下仍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并且可以防止吸入任何可能存在的有毒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