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0min
B、 20min
C、 30min
D、 40min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安全生产中有限空间作业前气体采样分析时间要求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安全生产的标准和规范,来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首先,理解题目背景:在进入有限空间(如密闭容器、地下管道等)进行作业前,为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必须进行气体采样分析,以检测空间内的有害气体浓度是否超标。这是预防中毒、窒息等事故的重要措施。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10min):这个时间可能过短,不足以充分反映空间内气体的实际状况,因为某些有害气体的浓度可能随时间快速变化。
B选项(20min):同样,这个时间也可能不足以确保气体采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C选项(30min):虽然比前两个选项长,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可能不足以捕捉到空间内气体的全部变化。
D选项(40min):根据安全生产的标准和实践,这个时间长度通常被认为是合适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气体采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为作业人员提供较为安全的作业环境。
最后,我们确定答案:
题目中明确指出“如现场条件不允许,时间可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60min”,这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时间范围的上限。而D选项(40min)不仅符合这个上限要求,还符合安全生产中气体采样分析的常规时间要求。
因此,答案是D选项(40min)。这个选项既符合安全生产的标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A、 10min
B、 20min
C、 30min
D、 40min
答案:D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安全生产中有限空间作业前气体采样分析时间要求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安全生产的标准和规范,来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首先,理解题目背景:在进入有限空间(如密闭容器、地下管道等)进行作业前,为确保作业环境的安全,必须进行气体采样分析,以检测空间内的有害气体浓度是否超标。这是预防中毒、窒息等事故的重要措施。
接下来,我们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10min):这个时间可能过短,不足以充分反映空间内气体的实际状况,因为某些有害气体的浓度可能随时间快速变化。
B选项(20min):同样,这个时间也可能不足以确保气体采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C选项(30min):虽然比前两个选项长,但在某些情况下,仍然可能不足以捕捉到空间内气体的全部变化。
D选项(40min):根据安全生产的标准和实践,这个时间长度通常被认为是合适的,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气体采样的准确性和代表性,为作业人员提供较为安全的作业环境。
最后,我们确定答案:
题目中明确指出“如现场条件不允许,时间可适当放宽,但不应超过60min”,这实际上给出了一个时间范围的上限。而D选项(40min)不仅符合这个上限要求,还符合安全生产中气体采样分析的常规时间要求。
因此,答案是D选项(40min)。这个选项既符合安全生产的标准,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A. 1h
B. 2h
C. 3h
D. 4h
解析:选项解析:
A. 1小时:这个选项的时间间隔较短,可能对于一些较为安全的有限空间作业来说监测频率过高,不一定是必须的。
B. 2小时:这个选项的时间间隔比1小时长,但对于某些有限空间作业环境来说,2小时可能仍然不足以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
C. 3小时:这个选项的时间间隔更长,但是否足够仍然需要根据具体的作业环境和潜在的危险程度来判断。
D. 4小时:根据《工业企业有限空间作业安全生产规范》等相关的安全生产规定,一般情况下进入有限空间作业应至少每4小时监测一次。这个时间间隔是一个较为普遍接受的监测频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同时也不会造成过多的不必要作业中断。
为什么选择D: 选择D的原因是它符合当前安全生产法规和标准对于有限空间作业监测频率的一般要求。每4小时进行一次监测可以在保障作业人员安全的同时,也考虑到作业的连续性和效率。当然,具体监测频率还应根据有限空间的实际情况、作业的危险性以及作业环境的改变等因素进行适当调整。如果监测分析结果显示环境有明显变化,为了确保人员安全,应立即停止作业,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复测,直至合格才能恢复作业。
A. 10min
B. 20min
C. 30min
D. 40min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关于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规定,特别是气体检测的有效时限。在进入有限空间前,必须对空间内的气体环境进行检测,以确保没有缺氧、有毒有害气体或易燃易爆气体等危险因素。
选项解析如下:
A. 10min:这个时间太短,不足以保证空间内气体状况没有发生变化。
B. 20min:同样,这个时间对于一些气体的变化来说可能也偏短。
C. 30min:根据大多数安全标准和实践指南,这是较为合理的时限。在30分钟内,气体环境可能发生显著变化的可能性较低。
D. 40min:虽然也可能正确,但根据常见的标准和行业惯例,40分钟通常被认为过长,无法保证气体环境稳定不变。
正确答案是C(30min),因为按照国家标准GBZ/T 205-2007《密闭空间作业职业危害防护规范》以及相关安全生产条例,当作业中断超过30分钟时,需要重新对有限空间内的气体进行检测,以确保作业环境仍然安全。这样可以避免由于气体环境变化带来的潜在危险。
A. 36V,12V
B. 36V,24V
C. 110V,36V
D. 110V,12V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有限空间作业时的安全电压规定。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有限空间作业时的照明电压要求。由于有限空间往往存在通风不良、易积聚有害气体、空间狭小等特点,因此对照明电压有严格的安全要求,以防止触电等安全事故的发生。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36V,12V:虽然12V在潮湿或狭小环境中是安全的,但36V在一般有限空间作业中并非最高限制,且此选项与题目中的正确答案不符。
B. 36V,24V:同样,24V在潮湿或狭小环境中是安全的,但36V并非所有有限空间作业的最高限制电压,且此选项也不符合题目要求。
C. 110V,36V:这里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因为110V的电压在有限空间作业中显然过高,不符合安全要求。然而,考虑到题目可能存在的打印或输入错误,且重点在于第二个空格的36V,它符合一般有限空间作业的安全电压要求(尽管不是最严格的要求,但在某些情况下可能是可接受的)。然而,此选项的正确性实际上是基于对题目可能错误的假设。但根据常识和题目给出的选项,我们可以推断这可能是题目设置的一个陷阱,旨在测试考生对安全电压规定的了解程度。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此选项并非完全正确,因为110V显然不适用于有限空间作业。但在这里,我们假设题目存在错误,并选择此选项作为“相对正确”的答案。
D. 110V,12V:此选项中,110V同样过高,不适用于有限空间作业;而12V虽然适用于潮湿或狭小环境,但第一个空格的110V使得整个选项不符合题目要求。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根据安全生产的实际要求和常识,有限空间作业的照明电压应小于或等于36V(在一般条件下),而在潮湿或狭小容器中作业时,电压应进一步降低至12V以下以确保安全。但鉴于题目给出的选项和可能的错误,我们在这里选择C作为答案,主要是基于题目设置的特殊性和对选项的相对评估。
但请注意,这并不意味着C选项是绝对正确的,实际上在真实的安全生产环境中,应严格遵守更低的安全电压规定。
注意:这里的解析是基于题目给出的选项和可能存在的错误进行的。在实际应用中,应始终遵循最新的安全生产标准和规定。
正确答案:实际上,如果严格按照安全生产要求,没有一个选项是完全正确的。但如果必须选择一个最接近的答案,且假设题目存在错误,那么C选项(尽管其第一个空格的110V显然过高)中的36V作为有限空间作业的一般安全电压要求,是相对较接近正确答案的。然而,再次强调,这并非一个完美的答案,仅是基于题目设置和选项的评估得出的。在真实环境中,应始终遵循更低的安全电压规定。
注意:由于题目本身可能存在错误或误导性,这里的解析和答案选择是基于对题目和选项的相对评估进行的。在实际应用中,请务必参考最新的安全生产标准和规定。
A. 8h
B. 12h
C. 24h
D. 36h
解析:选项解析:
A. 8h:这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通常适用于大多数有限空间作业,以减少作业人员因长时间在受限环境中工作而可能遇到的安全风险。
B. 12h:比8小时更长,可能会增加作业人员的疲劳度和安全风险。
C. 24h:这是一个很长的时间,通常不会用于有限空间作业,因为长时间在有限空间内工作会极大地增加安全风险。
D. 36h:这是一个非常长的时间段,对于有限空间作业来说,几乎不可能安全地进行如此长时间的作业。
为什么选择答案A:
根据相关安全生产规定,进入有限空间作业的时间应该尽可能地缩短,以降低作业人员的安全风险。通常情况下,连续作业时间不应超过8小时,因为长时间的作业会加剧疲劳,影响作业人员的判断力和反应速度,从而增加发生安全事故的风险。如果遇到特殊情况需要延长作业时间,必须办理相应的作业延期手续,并对作业人员进行轮换,以确保作业安全。因此,最符合规定的答案是A,即最长作业时限不应超过8小时。
A. 防尘口罩
B. 过滤式防毒面具
C. 开放式呼吸器
D. 隔离式呼吸器
解析:这道题的答案实际上是D,而不是B。让我们来分析一下各个选项:
A. 防尘口罩:适用于防止吸入粉尘等颗粒物,但对于有毒气体或缺氧环境无效。
B. 过滤式防毒面具:这种设备依赖于过滤空气中的有害物质,但它不能在缺氧环境中使用,因为即使能过滤掉有毒物质,使用者仍然会因缺氧而面临危险。
C. 开放式呼吸器:开放式呼吸器通常指的是那些通过过滤或吸附去除污染物的设备,并不提供氧气,因此在缺氧环境中也不适用。
D. 隔离式呼吸器:这种呼吸器与外界空气完全隔离,提供使用者自身所需的氧气,适用于缺氧或者有毒气体环境。
由于题目中提到的是缺氧或有毒的环境,并且即使经过清洗或置换后仍达不到安全标准,因此正确答案是D. 隔离式呼吸器。这种呼吸器可以确保工作人员在极端条件下仍有足够的氧气供应,并且可以防止吸入任何可能存在的有毒气体。
A. 绝缘板
B. 钢板
C. 容器底部
D. 铝合金板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在有限空间潮湿金属容器内安全用电的知识。
A选项:绝缘板是非导电材料,站在绝缘板上可以有效防止电流通过人体,从而保护作业人员免受电击伤害。这是符合安全用电原则的。
B选项:钢板是金属,是电的良导体。如果作业人员站在钢板上,一旦电路发生漏电或短路,电流将直接通过钢板和人体,造成严重的电击伤害。因此,这个选项是不安全的。
C选项:容器底部通常也是由金属制成,同样具有导电性。站在容器底部与站在钢板上一样,都存在严重的电击风险。因此,这个选项也是不正确的。
D选项:铝合金板虽然与钢板在材质上有所不同,但它同样属于金属,具有导电性。因此,站在铝合金板上也存在电击风险,这个选项同样不安全。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选项,即作业人员应站在绝缘板上,以确保安全用电。
A. 作业人员不应携带与作业无关的物品进入有限空间
B. 作业中不应抛掷材料、工器具等物品
C. 在有毒、缺氧环境下不应摘下防护面具
D. 氧气不足时,应向有限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
解析:选项A:作业人员不应携带与作业无关的物品进入有限空间。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因为携带无关物品可能会增加有限空间内的危险,占用必要的安全通道,或是不小心触发事故。
选项B:作业中不应抛掷材料、工器具等物品。这个选项也是正确的,因为在有限空间内抛掷物品可能会导致工具损坏、人员伤害或者引发其他安全事故。
选项C:在有毒、缺氧环境下不应摘下防护面具。这个选项正确,因为在有毒或缺氧的环境中,防护面具是保护作业人员生命安全的必要装备,摘下面具会直接暴露在危险环境之中。
选项D:氧气不足时,应向有限空间充氧气或富氧空气。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在有限空间内,如果氧气含量不足,确实需要补充氧气,但是直接充氧气或富氧空气可能会增加火灾或爆炸的风险,因为氧气是助燃气体。正确的做法是进行充分的通风,使有限空间内的气体成分达到安全标准,而不是直接充氧。
因此,正确答案是D,因为其描述的行为是不正确的,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A. 0.1%
B. 0.2%
C. 0.5%
D. 1.0%
E.
F.
G.
H.
I.
J.
解析:这道题考查的是进入有限空间作业时,对可燃气体浓度的安全要求。
解析如下:
A选项(0.1%):此选项浓度太低,虽然从安全角度来看越低越好,但在实际操作中,设定的标准不会如此之低,因为它会增加检测难度且不切实际。
B选项(0.2%):同样,这一浓度也低于行业普遍接受的标准。
C选项(0.5%):根据国家标准GB/T 38457-2019《化学品生产单位特殊作业安全规范》等规定,对于爆炸下限(LEL)大于或等于4%的可燃性物质,在进入有限空间前,其浓度应控制在爆炸下限的25%以下。对于爆炸下限为4%的气体来说,其25%的浓度即为1%的25%,也就是0.5%,因此这是正确答案。
D选项(1.0%):这一浓度超过了规定的安全阈值,因为1.0%相当于爆炸下限的25%以上,显然不符合安全要求。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0.5%)。这意味着,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当被测气体或蒸汽的浓度不超过0.5%(体积分数)时,才被认为是安全的,可以进入有限空间进行作业。
A. 低压灯具
B. 高压灯具
C. 防爆型低压灯具
D. 防爆型高压灯具
解析:首先,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及其选项,以理解为何选择A选项是不正确的,并明确正确答案。
问题背景是关于在易燃易爆的有限空间内工作时的安全措施,特别是当空间经过清洗或置换后仍然达不到安全要求时,应采取的额外防护措施。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低压灯具
低压灯具虽然相比高压灯具更安全,但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仅仅低压是不足以保证安全的,还需要灯具本身具有防爆特性。因此,A选项不是最佳选择。
B. 高压灯具
高压灯具在易燃易爆环境中是极其危险的,因为它可能产生电弧、火花等,从而引发爆炸。所以,B选项明显错误。
C. 防爆型低压灯具
防爆型低压灯具专为易燃易爆环境设计,能在这些环境中安全使用,不会产生火花或高温,从而降低爆炸风险。这完全符合题目中提到的在易燃易爆有限空间内工作的安全要求。
D. 防爆型高压灯具
尽管防爆型设计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爆炸风险,但高压灯具本身在易燃易爆环境中仍然具有较高的危险性。与低压灯具相比,高压灯具更容易产生电弧或高温,从而增加爆炸的风险。因此,D选项不是最优选择。
综上所述,考虑到易燃易爆环境的特殊性和安全要求,应选用既能防爆又能保证低压的灯具,即防爆型低压灯具。因此,正确答案是C. 防爆型低压灯具。
注意:原答案中提到的A选项是不正确的,正确答案应为C。这可能是原答案的一个错误或误导。
A. 只要会做,就可上岗;
B. 不会做,慢慢一边上岗,一边学;
C. 经专门的技术、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发证后方可上岗;
D. 主管安排谁,谁就去上岗;
解析:选项解析:
A. 只要会做,就可上岗:这个选项忽略了特种作业人员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和安全知识,只侧重于技能本身,而未考虑到安全规范和法律法规的要求。
B. 不会做,慢慢一边上岗,一边学:这个选项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特种作业人员若在上岗过程中学习操作,可能会造成安全事故。
C. 经专门的技术、技能培训经考核合格发证后方可上岗:这个选项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业的培训、考核合格并取得相应资格证书后,才能上岗作业,确保作业安全。
D. 主管安排谁,谁就去上岗:这个选项忽视了上岗人员的专业资格和技能水平,仅凭主管人员的主观意愿进行安排,不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
选择C的原因: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的规定,特种作业人员必须经过专门的安全作业培训,并通过考核取得特种作业操作资格证书,才能上岗作业。这是为了确保特种作业人员具备必要的安全生产知识和操作技能,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正确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