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对人体或病原体产生影响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10%)就其对人体的作用来说,有防治疾病的一面,也有发生不良反应的一面。(10%)(一)药物的防治作用1、调整人体的功能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往往引起人体某些功能的失调,表现为某些功能过高或过低。此时,用药就是为了调整失调的功能,恢复相对的平衡。用药后,若能使机体的某些功能增强,称为药物的兴奋作用;若能使机体的某些功能减弱,称为药物的抑制作用。(10%)2、杀灭病原体对生物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疾病,可用抗病原体的药物(如抗生素和抗疟药等)进行防治。(10%)3、补充物质由于营养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的机体所必需物质(如铁、维生素、激素、电解质等)缺乏而产生的疾病,可以用相应的物质作补充治疗。(10%)(二)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定义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0%)一般可分为下列四种类型:1、副反应(10%)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通常也称副作用)。它可给病人带来暂时的不适感和轻度的功能紊乱。2、毒性反应(10%)是指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造血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及肝肾损害等,甚至危及生命的反应。3、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常见有皮肤反应和全身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血液病样反应、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反应等。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关系不大,而且不同药物可产生类似的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10%)4、药物依赖性是指长期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所致的机体对药物的依赖。(10%)
答案:药物的作用是指药物对人体或病原体产生影响或机体对药物的反应。(10%)就其对人体的作用来说,有防治疾病的一面,也有发生不良反应的一面。(10%)(一)药物的防治作用1、调整人体的功能在疾病发生过程中,往往引起人体某些功能的失调,表现为某些功能过高或过低。此时,用药就是为了调整失调的功能,恢复相对的平衡。用药后,若能使机体的某些功能增强,称为药物的兴奋作用;若能使机体的某些功能减弱,称为药物的抑制作用。(10%)2、杀灭病原体对生物病原体(如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所引起的疾病,可用抗病原体的药物(如抗生素和抗疟药等)进行防治。(10%)3、补充物质由于营养不足或其它原因造成的机体所必需物质(如铁、维生素、激素、电解质等)缺乏而产生的疾病,可以用相应的物质作补充治疗。(10%)(二)药物的不良反应不良反应的定义是:合格药品在正常用法用量下出现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10%)一般可分为下列四种类型:1、副反应(10%)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时,与防治作用同时出现的和用药目的无关的作用(通常也称副作用)。它可给病人带来暂时的不适感和轻度的功能紊乱。2、毒性反应(10%)是指有中枢神经系统反应、造血系统反应、心血管系统反应及肝肾损害等,甚至危及生命的反应。3、过敏反应又称变态反应。常见有皮肤反应和全身性反应如过敏性休克、血液病样反应、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反应等。过敏反应的发生与药物的剂量关系不大,而且不同药物可产生类似的反应,甚至出现过敏性休克而危及生命。(10%)4、药物依赖性是指长期使用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所致的机体对药物的依赖。(10%)
A. A.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的范围
B. B.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C. C.最小有效量与最小致死量之间的范围
D. D.极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解析:这道题目的答案是错误的,正确答案应该是B。让我来详细解析各个选项: 【正确答案】B. 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的范围 【解析】: 1. 药物安全范围是指药物在治疗剂量下既能产生疗效又不会引起中毒反应的剂量范围。 2. 选项分析: - A选项:最小有效量与极量之间 - 这个范围过大,包含了可能引起中毒的剂量 - B选项(正确):最小有效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 - 这是最安全的用药范围,既能保证疗效又不会引起中毒 - C选项:最小有效量与最小致死量之间 - 这个范围风险太大,接近致死剂量 - D选项:极量与最小中毒量之间 - 极量本身就是最大治疗剂量,超过这个剂量就容易中毒 【示例说明】: 想象一个水杯: - 最小有效量 = 杯子装100ml水开始有效 - 最小中毒量 = 杯子装500ml水开始危险 - 安全范围 = 100ml到500ml之间 在这个范围内喝水既有效又安全,超出500ml就有危险了。 因此,药物的安全范围应该是在最小有效量和最小中毒量之间,以确保用药安全有效。
A. 2~5mm
B. 1~2mm
C. 3~4mm
D. 5~6mm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C. 3~4mm 解析: 1. 瞳孔的正常直径范围在不同光照条件下会有所变化,但一般情况下: - 在正常光线下,瞳孔直径通常为3-4毫米 - 这个大小既能保证足够的光线进入眼睛,又不会让过多光线造成不适 2. 分析其他选项: A. 2~5mm:这个范围太大了,包含了过小和过大的情况 B. 1~2mm:这个尺寸太小,通常是强光刺激或某些药物作用下的表现 D. 5~6mm:这个尺寸偏大,接近暗光环境或某些药物影响下的状态 3. 实际观察示例: - 当您在普通室内光线下看别人的眼睛时,瞳孔看起来就是适中的大小,大约像铅笔橡皮擦那么大 - 如果用尺子测量(当然实际操作中不建议这样做),就会发现确实是在3-4毫米左右 记住这个知识点很重要,因为瞳孔大小异常可能是某些疾病或中毒的表现。例如,瞳孔过大可能提示阿托品中毒,过小可能提示有机磷中毒等。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A. 6-8小时内
B. 8-10小时内
C. 8-10小时内
D. 10-12小时内
E. 24小时内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关于清创时机选择的题目。 正确答案是A:6-8小时内。我将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6-8小时内(正确答案) - 这是最理想的清创时间窗 - 理由:此时伤口污染较轻,细菌尚未大量繁殖,组织损伤还在可逆阶段 - 比喻来说,这就像是食物刚沾上污渍时清洗最容易 B/C. 8-10小时内(错误) - 虽然仍可进行清创,但已错过最佳时机 - 细菌可能已经开始繁殖,增加了感染风险 D. 10-12小时内(错误) - 风险进一步增加 - 组织开始出现不可逆损伤 - 清创效果明显下降 E. 24小时内(错误) - 已经属于晚期处理范畴 - 此时伤口很可能已经感染 - 可能需要更复杂的处理方式,如延期缝合 临床建议: 受伤后应尽快就医,在6-8小时内完成清创处理,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和最低的感染风险。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争分夺秒”处理外伤的重要性。 记住这个原则:越早处理越好,6-8小时是黄金时间!
A. 4-5min
B. 4-6min
C. 3-4min
D. 5-6min
E. 6-7min
解析:让我为您解析这道关于心肺复苏术(CPR)最佳抢救时间的选择题。 正确答案是B. 4-6分钟。我来解释各个选项: A. 4-5分钟:这个时间范围太短,虽然接近正确答案,但不够准确 B. 4-6分钟(正确答案):这是医学界公认的黄金救援时间窗。原因: 1. 大脑在缺氧4分钟后开始出现不可逆损伤 2. 6分钟内进行有效CPR可以显著提高生存率 3. 这段时间是抢救成功率最高的窗口期 C. 3-4分钟:这个时间过短,大脑已经开始受损 D. 5-6分钟:这个范围的起点(5分钟)已经错过了最佳抢救时机的前半段 E. 6-7分钟:此时大脑损伤风险大大增加,抢救成功率明显下降 简单示例:可以把心脏骤停比作手机没电关机,4-6分钟就像是手机还有机会重启的时间窗口,超过这个时间,就像手机电池严重损坏,重启成功的可能性就大大降低了。 因此,在实际急救中,我们强调“黄金4-6分钟”的重要性,这也是为什么公共场所配置AED(自动体外除颤器)如此重要的原因。
A. 100--120次/分
B. 100-110次/分
C. 100-130次/分
D. 115-118次/分
E. 110-120次/分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A:100-120次/分 解析: 1. 根据最新的国际心肺复苏指南(2020版),成人胸外按压的推荐频率为100-120次/分钟。这是经过大量临床研究和实践验证的最佳频率范围。 2. 选项分析: - A选项(100-120次/分):符合最新指南标准,是正确答案 - B选项(100-110次/分):下限正确,但上限偏低 - C选项(100-130次/分):上限过高,容易导致疲劳 - D选项(115-118次/分):范围过窄且偏高 - E选项(110-120次/分):下限偏高,可能导致按压不足 3. 实际操作建议: 这个频率大约相当于每秒1-2次按压。一个简单的记忆方法是跟着歌曲《Staying Alive》的节奏进行按压,这首歌曲的节奏正好接近100-120次/分钟。 记住:保持正确的按压频率对于提高心肺复苏效果非常重要,过快或过慢都会影响抢救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