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职业技能
>
烹饪师技能知识题库
搜索
烹饪师技能知识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A、当代史

B、近代史

C、改革开放史

D、现代史

答案:C

解析:选项解析:

A. 当代史:指的是当前时代的历史,虽然与题目中的党史、新中国史有交集,但并不特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B. 近代史:通常指从近代以来的历史,包括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历史,与题目中要求的教育内容不是直接相关。 C. 放革开放史:特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 D. 现代史:指的是较近的历史时期,但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不如改革开放史具体和有针对性。

选择答案C的理由: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习和宣传改革开放史可以让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成就,从而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并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C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是正确的答案。

Scan me!
烹饪师技能知识题库
山东港口提出发扬“六种精神”,是指发扬主动精神、( )、攻坚精神、斗争精神、自我革命精神,全力为集团公司攻坚年任务目标赋能助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7e-2ee4-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法典” 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7e-81c9-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7e-e441-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是《民法典》规定的(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7f-3ae8-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自然人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的,( )视为住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7f-914b-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民事主体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7f-e966-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80-6e83-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承担民事责任。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80-c5d7-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 )。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81-1d14-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是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 ),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的效力。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81-b2c5-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职业技能
>
烹饪师技能知识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Scan me!
烹饪师技能知识题库

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持续抓好党史、新中国史、( )、社会主义发展史宣传教育,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A、当代史

B、近代史

C、改革开放史

D、现代史

答案:C

解析:选项解析:

A. 当代史:指的是当前时代的历史,虽然与题目中的党史、新中国史有交集,但并不特指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时期。 B. 近代史:通常指从近代以来的历史,包括清朝末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历史,与题目中要求的教育内容不是直接相关。 C. 放革开放史:特指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历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于理解社会主义发展史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具有直接的教育意义。 D. 现代史:指的是较近的历史时期,但这个概念比较宽泛,不如改革开放史具体和有针对性。

选择答案C的理由: 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学习和宣传改革开放史可以让人民更好地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认识到改革开放带来的巨大变革和成就,从而引导人民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并不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因此,C选项最符合题目要求,是正确的答案。

分享
Scan me!
烹饪师技能知识题库
相关题目
山东港口提出发扬“六种精神”,是指发扬主动精神、( )、攻坚精神、斗争精神、自我革命精神,全力为集团公司攻坚年任务目标赋能助力。

A. 创新精神、奋斗精神

B. 拼搏精神、挑战精神

C. 拼搏精神、钻研精神

D. 钻研精神、挑战精神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山东港口提出的“六种精神”的理解和记忆。题目中已经给出了五种精神:主动精神、攻坚精神、斗争精神和自我革命精神,需要选择剩下的两种。

选项解析如下:

A. 创新精神、奋斗精神
B. 拼搏精神、挑战精神
C. 拼搏精神、钻研精神
D. 钻研精神、挑战精神

根据题目背景信息,“六种精神”中的另外两种是拼搏精神与挑战精神。因此正确答案为B: 拼搏精神、挑战精神。这是因为,在面对困难时,不仅需要有迎难而上的勇气(拼搏精神),同时也应该勇于接受新的挑战(挑战精神),这样的态度能够帮助企业或个人克服难关,实现目标。其他选项虽然也都是积极正面的精神品质,但不符合题目所给定的具体内容。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7e-2ee4-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 )以“法典” 命名的法律,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A. 第一部

B. 第二部

C. 第三部

D. 第四部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中国法律发展历史的理解题,需要我们对《民法典》在中国法律体系中的地位有所了解。

首先,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某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题目询问这是第几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 第一部:根据历史事实,《民法典》确实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它标志着我国民事法律规范的系统化、法典化,是新时代我国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重大成果。
B. 第二部:这个选项意味着在《民法典》之前,还有另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但历史上并无此记录。
C. 第三部:同样,这个选项也暗示了在《民法典》之前已有两部法典,这与历史事实不符。
D. 第四部:此选项意味着在《民法典》之前已有三部法典,这同样不符合历史记录。

综上所述,只有A选项“第一部”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此,正确答案是A,即《民法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7e-81c9-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 )。

A. 公序良俗

B. 父母意愿

C. 户籍规定

D. 家庭和睦

解析:选项A:公序良俗,指的是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这是民法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个人行为不得违背社会公共秩序和基本道德。

选项B:父母意愿,虽然父母对子女的姓名有一定的影响力,但成年后自然人有权依法自行决定自己的姓名,不一定非要遵循父母的意愿。

选项C:户籍规定,涉及姓名登记的行政规定,虽然对姓名的登记有具体要求,但不构成对姓名权的限制。

选项D:家庭和睦,虽然家庭和睦是社会倡导的家庭关系,但不是法律规定个人行使姓名权时必须考虑的因素。

正确答案A: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零一十二条的规定,自然人享有姓名权,有权依法决定、使用、变更或者许可他人使用自己的姓名,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因此,选A是因为这是法律明文规定的限制条件,姓名权的行使必须遵守社会的基本伦理道德,不得违背公序良俗。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7e-e441-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民法典》第九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是《民法典》规定的( )。

A. 自愿原则

B. 生态原则

C. 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

D. 绿色原则

解析:这道题的答案是D. 绿色原则。解析如下:

A. 自愿原则:指的是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根据自己的意志设立、变更或终止民事法律关系。这不是题目中提到的原则。

B. 生态原则:虽然听起来与环境保护相关,但《民法典》中并没有明确表述为“生态原则”。这个选项可能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它不是正式的法律术语。

C. 守法与公序良俗原则:这是指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规,并且不得违背公共秩序和社会良好风俗。尽管保护环境也可以看作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的一部分,但这并不是该条文直接强调的内容。

D. 绿色原则:正确答案。《民法典》第九条特别提到了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这正是绿色原则的核心内容,它强调了在民事活动中应当考虑环境保护的因素,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因此,根据《民法典》第九条的规定,这里选择D. 绿色原则是最合适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7f-3ae8-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自然人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的,( )视为住所。

A. 户籍登记地

B. 经常居所

C. 房产登记地址

D. 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自然人住所定义的法律常识题。我们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或常规理解来判断哪个选项最符合“自然人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时,应视为住所”的情境。

首先,我们梳理一下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问题是关于自然人住所的确定。
自然人的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

接下来,我们分析每个选项:
A选项(户籍登记地):户籍登记地通常代表一个人的原始籍贯或法律上的归属地,但它不一定反映一个人的实际居住地。在法律上,户籍登记地并不总是等同于住所,特别是在人口流动频繁的现代社会。

B选项(经常居所):经常居所指的是一个人实际居住、生活的地方。在许多法律体系中,当一个人的实际居住地(经常居所)与其法律上的住所(如户籍登记地)不一致时,经常居所往往被视为实际的住所。这是因为法律需要与实际生活情况相符,以便更有效地实施和保护个人的权利。

C选项(房产登记地址):房产登记地址仅仅表示一个人拥有房产的地方,而不一定是他实际居住的地方。因此,它不能作为确定住所的依据。

D选项(其他有效身份登记记载的居所):这个选项过于模糊,没有明确指出是哪种身份登记,且不一定能反映一个人的实际居住地。

综上所述,当自然人的经常居所与住所不一致时,为了符合实际生活和法律实施的需要,经常居所应被视为住所。

因此,答案是B.经常居所。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7f-914b-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民事主体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 )。

A. 行政责任

B. 刑事责任

C. 刑事责任、民事责任

D. 民事责任

解析:选项解析如下:

A. 行政责任:指的是违反行政法规或行政规章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通常表现为行政处罚,如罚款、吊销许可证等。但这不是财产优先承担的责任。

B. 刑事责任:指的是违反刑法规定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括罚金、没收财产、监禁等。虽然刑事责任中可能涉及财产的没收或罚金,但根据法律规定,民事责任应优先于刑事责任。

C. 刑事责任、民事责任:这个选项表明刑事责任和民事责任同等重要,但实际上,民事责任在财产不足以支付时应当优先承担。

D. 民事责任:指的是违反民事法律关系所应承担的法律后果,通常涉及赔偿损失、返还原物等。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民事主体的财产在不足以支付所有责任时,应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

为什么选D: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民事主体因同一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的,承担行政责任或者刑事责任不影响承担民事责任;民事主体的财产不足以支付的,优先用于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正确答案是D。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7f-e966-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且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 )。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A. 双方各自分摊民事责任

B. 自愿

C. 协商确定民事责任

D. 不承担民事责任

解析:题目解析:

这道题是关于不可抗力在法律上的定义以及它对民事义务履行的影响。

选项分析:

A. 双方各自分摊民事责任

这个选项不正确,因为不可抗力导致的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情况下,并不是双方都有过错需要分摊责任。不可抗力是一种外部因素,不受合同双方控制。

B. 自愿

这个选项与题意不符。自愿通常指的是当事人基于自由意志做出的行为或决定,在这里没有直接关联到因不可抗力造成的情况。

C. 协商确定民事责任

尽管协商解决问题是一个合理的做法,但就本题而言,法律规定了遇到不可抗力情况时的一般处理原则,即不需要承担民事责任。因此,这个选项也不完全准确。

D. 不承担民事责任

根据中国《民法典》第180条的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民事义务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所以当发生了不可预见、不可避免且无法克服的客观情况(即不可抗力)时,当事人对于由此造成的未能履行其民事义务的情形是免责的。这就是为什么正确答案选D的原因。

综上所述,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如果由于不可抗力导致一方无法履行其应尽的民事义务,则该方不应为此承担责任。因此,正确答案为 D: 不承担民事责任。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80-6e83-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承担民事责任。

A. 施救人

B. 引起险情发生的人

C. 被害人

D. 受益人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法律责任归属的问题,我们需要根据法律常识来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首先,理解题目背景:紧急避险是指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损害另一法益以保护较大法益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的行为。这里的关键是理解“紧急避险”和“引起险情发生的人”之间的关系。

接下来,我们逐个分析选项:
A选项(施救人):施救人在紧急避险中通常是尝试减轻或避免损害的人,但并非引起险情的人,因此不应由施救人承担民事责任。
B选项(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根据法律原则,紧急避险造成的损害应由引起险情的人承担责任,因为是他/她的行为导致了需要避险的紧急情况。这个选项符合紧急避险的法律逻辑。
C选项(被害人):被害人是在紧急避险中受到损害的一方,他/她本身是无辜的,因此不应承担责任。
D选项(受益人):受益人虽然可能从紧急避险中受益,但并非引起险情的人,因此也不应承担民事责任。

综上所述,根据紧急避险的法律原则,应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引起险情发生的人)。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80-c5d7-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一方患有重大疾病的,应当在结婚登记前如实告知另一方;不如实告知的,另一方可以向人民法院请求( )。

A. 离婚

B. 撤销婚姻

C. 协议离婚

D. 变更婚姻

解析:选项解析如下:

A. 离婚:指的是依法解除夫妻关系。但这并不是对不如实告知重大疾病情况的法律后果。

B. 撤销婚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规定,如果一方在结婚登记前未如实告知对方其患有重大疾病,另一方可以在知道事实真相后一年内请求撤销婚姻。这是正确的法律途径。

C. 协议离婚:指的是夫妻双方自愿协商,达成离婚协议后解除婚姻关系。这与题目中的情况不符,因为涉及的是未如实告知重大疾病的问题。

D. 变更婚姻:这个选项在法律上没有明确的规定,不符合题意。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B是因为根据婚姻法的相关规定,如果一方在结婚登记前未如实告知对方其患有重大疾病,另一方有权请求撤销婚姻。这是对未如实告知重大疾病情况的法律补救措施,符合题目的要求。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81-1d14-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是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 ),超过部分不产生定金的效力。

A. 0.2

B. 0.25

C. 0.3

D. 0.15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关于定金数额在法律上的限制。根据中国《担保法》的相关规定,定金的数额可以由当事人自行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即选项A(0.2)。如果超过了这个比例,那么超过的部分将不被视为有效的定金。

解析各个选项:

A. 0.2:正确答案。法律规定定金最高不得超过主合同金额的20%。
B. 0.25:高于法定上限,因此不符合法律规定。
C. 0.3:同样地,这也超过了法律允许的最大百分比。
D. 0.15:虽然低于法律规定的最大值,但它不是题目所问的“不得超过”的确切数值;而且实际操作中只要不超过20%都是合法的,所以这不是最佳选择。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 0.2,因为它准确反映了我国现行法律对于定金数额设定的规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39357-0f81-b2c5-c0a8-7774180757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