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集中化的用户管理
B、 跨平台的兼容性
C、 提高了安全性
D、 简化了网络资源的访问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活动目录(Active Directory,AD)的理解。活动目录是微软开发的一种目录服务,主要用于Windows域环境下的网络管理。下面是对各个选项的简要解析以及为何正确答案是B:
A. 集中化的用户管理 - 活动目录提供了一个集中式的数据库来存储用户的账号信息和其他资源数据,使得管理员可以轻松地管理和配置用户权限及设置。这是活动目录的一项显著优点。
B. 跨平台的兼容性 - 活动目录主要设计用于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相关产品和服务。虽然有一些方法可以使非Windows系统与AD集成,但这并不是AD的主要优势,并且通常需要额外的工具或配置。因此,跨平台兼容性不是活动目录的固有优点。
C. 提高了安全性 - 活动目录通过提供强大的身份验证和授权机制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它允许管理员定义详细的访问控制策略,并支持加密通信等安全特性。
D. 简化了网络资源的访问 - 通过将用户和资源组织成层次结构,并允许基于这些组织单位来分配权限,活动目录简化了网络资源的访问管理。
综上所述,选项B“跨平台的兼容性”不是活动目录的优点,因此它是正确答案。
A、 集中化的用户管理
B、 跨平台的兼容性
C、 提高了安全性
D、 简化了网络资源的访问
答案:B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活动目录(Active Directory,AD)的理解。活动目录是微软开发的一种目录服务,主要用于Windows域环境下的网络管理。下面是对各个选项的简要解析以及为何正确答案是B:
A. 集中化的用户管理 - 活动目录提供了一个集中式的数据库来存储用户的账号信息和其他资源数据,使得管理员可以轻松地管理和配置用户权限及设置。这是活动目录的一项显著优点。
B. 跨平台的兼容性 - 活动目录主要设计用于Windows操作系统及其相关产品和服务。虽然有一些方法可以使非Windows系统与AD集成,但这并不是AD的主要优势,并且通常需要额外的工具或配置。因此,跨平台兼容性不是活动目录的固有优点。
C. 提高了安全性 - 活动目录通过提供强大的身份验证和授权机制来增强网络的安全性。它允许管理员定义详细的访问控制策略,并支持加密通信等安全特性。
D. 简化了网络资源的访问 - 通过将用户和资源组织成层次结构,并允许基于这些组织单位来分配权限,活动目录简化了网络资源的访问管理。
综上所述,选项B“跨平台的兼容性”不是活动目录的优点,因此它是正确答案。
A. IDE接口的硬盘表示为“hdX”。
B. SCSI接口的硬盘表示为“sdX”。
C. 第一个IDE硬盘的第一个分区表示为“sda1”。
D. 第一个SCSI硬盘的第三个分区表示为“sdb3”。
解析:选项解析:
A. IDE接口的硬盘表示为“hdX”。 解析:在Linux系统中,IDE(集成驱动电子)接口的硬盘确实使用“hd”作为前缀,其中“X”代表硬盘的序号,从“a”开始,例如,第一个IDE硬盘是“hda”,第二个是“hdb”,依此类推。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B. SCSI接口的硬盘表示为“sdX”。 解析:SCSI(小型计算机系统接口)硬盘在Linux系统中使用“sd”作为前缀,同样,“X”代表硬盘的序号,从“a”开始编号。这个选项也是正确的。
C. 第一个IDE硬盘的第一个分区表示为“sda1”。 解析:这个选项是不正确的。在Linux系统中,第一个IDE硬盘的第一个分区应该表示为“hda1”,而不是“sda1”。“sda1”通常用来表示第一个SCSI或SATA硬盘的第一个分区。
D. 第一个SCSI硬盘的第三个分区表示为“sdb3”。 解析: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如果它是第一个SCSI硬盘的第三个分区,那么正确的表示应该是“sda3”,而不是“sdb3”。因为“sda”代表第一个SCSI硬盘,后面的数字代表分区号。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ABD): 答案中选择了A和B,因为它们正确描述了Linux系统中IDE和SCSI硬盘的表示方法。选项D是错误的,但是根据提供的答案,它被错误地包括了。正确的答案应该是AB,因为C和D都是不正确的。这可能是题目本身的错误或者答案提供的错误。正确的答案应该是AB,因为这两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硬盘设备的表示方法。
A. font-size
B. font-family
C. font-style
D. face
解析:选项解析:
A. font-size:这个属性用于设置字体的大小,比如14px、16pt等,并不用于指定字体的类型。
B. font-family:这个属性用于定义文本使用的字体名称,可以设置一个或者多个字体名称作为备选,当首选字体不可用时,浏览器会尝试使用备选字体。因此,要设置文本的字体为“隶书”,应该使用这个属性。
C. font-style:这个属性用于设置字体样式,比如正常(normal)、斜体(italic)或者倾斜(oblique),它不用于指定字体的类型。
D. face:这是一个较老的属性,用于设置字体名称,但在现代的HTML和CSS标准中已经不推荐使用,应当使用font-family属性来设置字体。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B是因为在HTML和CSS中,设置文本字体类型的标准方法是使用font-family属性。因此,要设置文本的字体为“隶书”,应该在CSS样式表中这样写:font-family: '隶书';。这是符合现代网页设计标准的做法。其他选项要么用于设置字体大小,要么用于设置字体样式,或者已经不被推荐使用,因此不符合题目要求。
A. 传输数据
B. 物理连接
C. 传输协议
D. 路由选择
解析:物理层是OSI模型中的第一层,它负责在通信设备和传输媒介之间提供机械和电气接口。以下是对各个选项的解析:
A. 传输数据 - 物理层并不直接处理数据的内容,它只负责传输比特流,即0和1的信号。
B. 物理连接 - 这个选项正确。物理层协议确实规定了通信双方之间物理连接的特性,比如电缆的类型、接头的规格、信号的电气特性等。
C. 传输协议 - 传输协议通常是在网络层或传输层定义的,不是物理层的职责。
D. 路由选择 - 路由选择是网络层的功能,它涉及数据包在网络中的转发路径选择,与物理层无关。
因此,正确答案是B. 物理连接,因为物理层负责定义建立和维护物理连接的标准和规范。
A. 访问控制策略
B. 完整性策略
C. 可用性策略
D. 加密策略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计算机安全策略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并确定哪一个策略最符合“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描述。
A选项(访问控制策略):
访问控制策略主要关注谁可以访问哪些资源,以及他们可以如何访问这些资源。这更多是关于权限管理和资源保护,而不是直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B选项(完整性策略):
完整性策略旨在确保数据在传输或存储过程中不被篡改或损坏。这直接符合题目中“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要求。完整性通常通过校验和、数字签名等技术来实现。
C选项(可用性策略):
可用性策略关注的是确保系统或服务在需要时能够正常运行和访问。这与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无直接关系,而是关于系统的可靠性和可访问性。
D选项(加密策略):
加密策略主要关注数据的安全性,通过加密来保护数据不被未经授权的人员读取。虽然加密可以增强数据的安全性,但它并不直接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综上所述,B选项(完整性策略)最符合题目中“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和准确性”的描述。因此,正确答案是B。
A. useradd
B. passwd-S
C. usermod-l
D. usermod-S
解析:解析这道题的各个选项以及为什么选择答案B如下:
A. useradd
useradd 命令用于在Linux系统中添加新用户账号。它不会显示任何关于现有用户账号状态的信息,比如账号是否被锁定。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B. passwd -S
passwd 命令用于更改用户密码。当与 -S 选项一起使用时,passwd -S 会显示指定用户的密码状态信息,包括账号是否被锁定。这正是题目所要求的查看用户账号状态的功能。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C. usermod -l
usermod 命令用于修改现有用户账号的各种属性。-l 选项用于更改用户的登录名。它不会显示用户账号的状态信息,比如是否被锁定。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D. usermod -S
虽然 usermod 命令用于修改用户账号,但 -S 并不是 usermod 命令的一个有效选项。实际上,usermod 命令没有 -S 选项来显示用户账号的状态。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 B. passwd -S,因为它能够显示用户账号的状态信息,包括账号是否被锁定。
A. 隧道模式加密整个数据包,而传输模式只加密数据部分
B. 传输模式支持更多的加密算法
C. 隧道模式需要更多的配置步骤
D. 传输模式需要更多的硬件资源
解析:这道题目考查的是对IPsec中两种不同的封装模式——隧道模式(tunnel mode)和传输模式(transport mode)的理解。
A. 隧道模式加密整个数据包,而传输模式只加密数据部分
这是正确的。在隧道模式下,原始IP数据包被视为有效载荷数据,并被一个新的IP头包裹起来,形成一个新的数据包,这个新的数据包从头到尾都会被加密,包括原始的数据包头部信息。而在传输模式下,只加密IP数据包的有效载荷部分,即应用层的数据,而不加密原数据包的IP头部信息。
B. 传输模式支持更多的加密算法
这个选项是错误的。传输模式和隧道模式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加密范围的不同,而不是它们支持的加密算法数量的不同。
C. 隧道模式需要更多的配置步骤
虽然这个选项可能在某些情况下是正确的,因为隧道模式可能涉及额外的路由和封装设置,但这并不是两种模式之间的主要区别所在,所以不是最佳答案。
D. 传输模式需要更多的硬件资源
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实际上,隧道模式由于加密了更多的数据(包括原本的IP头部),因此可能需要更多的处理能力,而不是传输模式。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为A。
A. 字节(B)
B. 千字节(KB)
C. 兆字节(MB)
D. 所有以上
解析:选项解析:
A. 字节(B):这是文件大小的基本单位,ls命令在默认情况下会显示文件大小以字节为单位。
B. 千字节(KB):当文件大小较大时,ls命令可能会使用千字节作为单位来显示,以便于阅读和理解。
C. 兆字节(MB):对于更大的文件,ls命令会使用兆字节作为单位来表示文件大小。
D. 所有以上:这个选项表示文件大小的显示单位可能是字节、千字节或者兆字节,取决于文件的大小。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D是因为ls命令会根据文件的大小自动选择最合适的单位来显示。如果文件非常小,就使用字节;如果文件大小在千字节的数量级,就使用千字节;如果文件大小达到兆字节或更大,就使用兆字节。因此,使用ls -lh命令时,文件大小的显示单位可能是字节、千字节或兆字节中的任何一个,所以正确答案是D. 所有以上。选项lh中的’h’代表“human-readable”,意味着命令会以易读的格式(如KB、MB)来显示文件大小。
A. 10.1.128.255
B. 10.1.63.255
C. 10.1.127.255
D. 10.1.126.255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需要理解子网掩码和IP地址的工作原理。题目给出的IP地址是 10.1.0.1/17。这里的 /17 表示前缀长度,意味着该IP地址的前17位是网络部分。
前17位全为1表示网络地址的部分,剩下的位全为0表示主机地址的部分。对于一个IPv4地址,总共有32位,所以如果前缀长度是17,那么剩下的位数为32 - 17 = 15位用于主机部分。
给定的网络地址 10.1.0.0/17,其二进制形式如下:
前17位(网络部分):10.1(即二进制的10, 00001, 共17位)
后15位(主机部分):0.0(即二进制的00000000, 共15位)
广播地址是指在这个子网内可以发送给所有主机的地址。要得到广播地址,我们需要将网络地址的主机部分全部设置为1。对于此例中的后15位,全部设为1就是 111111111111111,即十进制的 31 * 256 + 255 = 255,因此广播地址的最后部分是 .255。
现在我们知道了最后一段是 .255,接下来确定前面的部分。由于网络地址是 10.1.0.0,并且子网掩码是 /17,我们只关心第三段数字的变化。对于 10.1 部分来说,它的二进制形式在17位掩码下是不变的,我们需要找到的是第三段数字在主机部分全为1的情况下是什么。
根据题目中的选项,我们需要找到一个以 .255 结尾,并且前缀符合 10.1 子网掩码 /17 的地址。选项C 10.1.127.255 是正确的,因为 127 在二进制中表示为 01111111,与网络地址 10.1.0.0 的第三段数字 0 相比,只有主机部分变成了全1,符合广播地址的定义。
因此,正确答案是 C. 10.1.127.255。
A. Clinet
B. Server
C. service
D. PC
解析:C/S结构是计算机网络中一种常见的系统架构,代表的是“Client/Server”,即“客户机/服务器”结构。
选项解析如下:
A. Client - 在C/S结构中,“Client”代表客户机,是请求服务的终端或程序。 B. Server - 在C/S结构中,“Server”代表服务器,是提供服务的计算机程序或设备。 C. service - 这个选项虽然与网络服务相关,但并不代表C/S结构中的任何一个部分。 D. PC - 这个选项指的是个人计算机,虽然客户机可能是一台PC,但PC并不特指C/S结构中的“Client”或“Server”。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答案是AB,因为C/S结构是“Client/Server”的缩写,其中“Client”和“Server”分别指代客户机端和服务器端,这两个元素共同构成了C/S结构的主体。选项C和D虽然和网络服务和个人计算机有关,但它们并不准确地代表C/S结构中的“Client”或“Server”角色。因此,正确答案是AB。
A. UDP
B. TCP
C. ICMP
D. RawIP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RIP(路由信息协议)所依赖的传输层协议。
解析各个选项:
A. UDP(用户数据报协议):RIP协议是基于UDP的。UDP是一种无连接的、不可靠的协议,适用于那些对实时性要求较高、但对数据完整性要求不高的应用,如路由信息的更新。RIP协议定期发送路由更新信息,这些信息通过UDP数据包进行传输。
B. TCP(传输控制协议):TCP是一种面向连接的、可靠的协议,它提供了数据确认、重传等机制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可靠性。由于RIP协议对实时性要求较高,且能容忍一定程度的数据丢失(因为后续的更新会覆盖旧的信息),所以它不依赖于TCP。
C. ICMP(互联网控制消息协议):ICMP主要用于在IP网络中发送控制消息,如目的不可达、时间超过等。它不是用于传输路由信息的协议。
D. RawIP:通常指直接在IP层上发送数据包,而不使用传输层的协议(如TCP或UDP)。RIP协议不直接使用RawIP,因为它需要传输层协议来提供端口号等必要的信息。
选择A(UDP)作为答案是因为RIP协议是基于UDP进行数据传输的。UDP的无连接和不可靠特性使得RIP能够以较低的开销和延迟进行路由信息的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