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反应不定量
B、 I2易挥发
C、 终点不明显
D、 I-被氧化,Na2S2O3被分解
答案:D
A、 反应不定量
B、 I2易挥发
C、 终点不明显
D、 I-被氧化,Na2S2O3被分解
答案:D
A. 滴定开始时
B. 滴定至近终点,溶液呈浅黄色时
C. 滴定至I-离子红棕色推进,溶液呈无色时
D. 在标准溶液滴定了近50%时;
A. NH42C2O4
B. NH2OH
C. NH4H F2
D. NH4Cl
解析:这道题目涉及到化学分析中的干扰消除,特别是在使用碘量法测定铜含量时。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并深入理解这个知识点。
### 题目解析
**题干**: 碘量法测定铜含量时,为消除Fe²⁺的干扰,可加入()。
**选项**:
- A: NH₄₂C₂O₄(草酸铵)
- B: NH₂OH(羟胺)
- C: NH₄HF₂(氟化铵)
- D: NH₄Cl(氯化铵)
### 碘量法简介
碘量法是一种常用的滴定分析方法,通常用于测定还原性物质的含量。在测定铜时,铜离子(Cu²⁺)会与碘(I₂)反应,生成碘化铜(CuI)。然而,铁离子(Fe²⁺)也会与碘反应,导致测定结果偏高。因此,需要采取措施消除Fe²⁺的干扰。
### 选项分析
1. **A: NH₄₂C₂O₄(草酸铵)**
- 草酸铵可以沉淀出某些金属离子,但它对Fe²⁺的干扰并没有直接的消除作用。
2. **B: NH₂OH(羟胺)**
- 羟胺是一种还原剂,能够还原Fe³⁺为Fe²⁺,但并不能有效消除Fe²⁺的干扰。
3. **C: NH₄HF₂(氟化铵)**
- 氟化铵可以与Fe²⁺形成配合物,从而降低Fe²⁺的活性,减少其对碘量法的干扰。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4. **D: NH₄Cl(氯化铵)**
- 氯化铵主要用于提供氨离子,但对Fe²⁺的干扰没有显著的消除作用。
### 正确答案
因此,正确答案是 **C: NH₄HF₂**,因为它能够有效消除Fe²⁺对碘量法测定铜含量的干扰。
### 深入理解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联想。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聚会上,铜(Cu)是你最想要的朋友,而铁(Fe²⁺)则是一个总是打断你们谈话的家伙。为了让铜能够畅所欲言,你需要找到一种方法来让铁安静下来。氟化铵就像是一个能让铁离开聚会的保镖,它能把铁引导到一个不打扰你和铜的地方。
A. 二苯胺磺酸钠
B. 次甲基蓝
C. 淀粉溶液
D. 高锰酸钾
A. 中性或弱酸性介质中
B. c(H2SO4)=1mol/L介质中
C. PH=10氨性缓冲溶液
D. 强碱性介质中
A. 甲基红-溴甲酚绿
B. 二苯胺磺酸钠
C. 铬黑T
D. 自身指示剂
A. 边滴定边快速摇动
B. 加入过量KI ,并在室温和避免阳光直射的条件下滴定
C. 在70%-80%摄氏度恒温条件下滴定
D. 滴定一开始就加入淀粉指示剂
A. 强酸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强碱性
A. 0.01
B. 0.015/2
C. 0.015/3
D. 0.015/4
A. 温度过低
B. 反应进行后,温度升高
C. Mn2+催化作用
D. 高锰酸钾浓度变小
A. 60℃
B. 75℃
C. 40℃
D.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