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新能源汽车大赛题库
搜索
新能源汽车大赛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160、图像灰度方差说明了图像哪一个属性()。

A、 平均灰度

B、 图像对比度

C、 图像整体亮度

D、 图像细节

答案:B

解析:选项解析:

A. 平均灰度:指的是图像中所有像素灰度值的平均值,反映的是图像的亮度水平,而不是灰度的变化情况。

B. 图像对比度:指的是图像中最亮和最暗部分的差异程度,灰度方差大意味着图像中灰度值的分布范围广,对比度高。

C. 图像整体亮度:通常指的是图像的整体明亮程度,与灰度方差无直接关系。

D. 图像细节:虽然图像的细节包含在灰度的变化中,但灰度方差更多地是量化这种变化的程度,而不是直接描述细节内容。

为什么选择B:

灰度方差是衡量图像中灰度值分布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方差大表明图像中灰度值变化大,即图像的明暗对比强烈,这正是指图像对比度的一个指标。因此,正确答案是B,图像对比度。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Scan me!
新能源汽车大赛题库
161、下列选项中,不是模式所具有的直观特性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c756-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62、特征向量的形成过程不包括()。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c963-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63、要全面地确定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状态需要有()个位置自由度和一个姿态自由度。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cb47-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64、关于物联网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cd11-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65、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cf1f-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66、物联网四层体系架构中,有底向上的顺序为()。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0f2-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67、关于身份感知技术,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2ff-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68、关于位置感知技术,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76f-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69、以下不属于移动通信范畴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976-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70、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表述错误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b58-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新能源汽车大赛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Scan me!
新能源汽车大赛题库

160、图像灰度方差说明了图像哪一个属性()。

A、 平均灰度

B、 图像对比度

C、 图像整体亮度

D、 图像细节

答案:B

解析:选项解析:

A. 平均灰度:指的是图像中所有像素灰度值的平均值,反映的是图像的亮度水平,而不是灰度的变化情况。

B. 图像对比度:指的是图像中最亮和最暗部分的差异程度,灰度方差大意味着图像中灰度值的分布范围广,对比度高。

C. 图像整体亮度:通常指的是图像的整体明亮程度,与灰度方差无直接关系。

D. 图像细节:虽然图像的细节包含在灰度的变化中,但灰度方差更多地是量化这种变化的程度,而不是直接描述细节内容。

为什么选择B:

灰度方差是衡量图像中灰度值分布离散程度的一个统计量,方差大表明图像中灰度值变化大,即图像的明暗对比强烈,这正是指图像对比度的一个指标。因此,正确答案是B,图像对比度。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分享
Scan me!
新能源汽车大赛题库
相关题目
161、下列选项中,不是模式所具有的直观特性的是()。

A. 可观察性

B. 互逆性

C. 可区分性

D. 相似性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模式识别或模式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模式理论中,我们通常讨论的是如何从数据中提取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或识别。题目给出的选项是关于模式的一些特性,让我们逐一分析:

A. 可观察性(Observability):这是指模式必须是可以被感知或者观察到的,即能够通过某种方式获取到的信息或特征。例如,在图像识别中,物体的形状、颜色等都是可以被观察到的特征。

B. 互逆性(Invertibility):这不是模式的一个直观特性。互逆性通常是指一个变换过程能够被另一个变换过程完全逆转,常见于数学和物理领域。在模式识别中,并没有直接关联的概念。

C. 可区分性(Distinctiveness):这是指不同的模式之间应该有足够的差异,使得它们可以通过某些特征被区分开来。例如,在手写数字识别中,数字“1”和“2”的形状差异就是一种可区分性的体现。

D. 相似性(Similarity):这是指相似的模式应该具有共同的特征,使得它们可以通过这些共性被归为同一类。例如,在人脸识别中,同一个人的不同照片应该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以便正确地归类。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 B. 互逆性,因为它并不是模式识别或分类中直观特性的一部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c756-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62、特征向量的形成过程不包括()。

A. 特征形成

B. 特征提取

C. 特征选择

D. 特征评判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特征向量形成过程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并解释为什么选择D作为答案。

A. 特征形成:这是特征向量形成的第一步,涉及从原始数据中识别出可能用于描述数据特性的各种因素或属性。这些属性可以是物理量、统计指标或其他任何能够代表数据特性的元素。因此,特征形成是特征向量构建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B. 特征提取:在特征形成之后,通常需要从原始数据中提取出这些特征的具体数值或表示。这一步可能涉及数据处理、转换或计算,以获取能够用于后续分析或模型训练的特征值。特征提取是构建特征向量的关键步骤。

C. 特征选择:在提取了多个特征之后,可能需要进行特征选择,即从所有可能的特征中挑选出对分析或模型构建最有价值的特征。这一步的目的是减少特征的数量,提高分析或模型的效率和准确性。因此,特征选择也是特征向量形成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D. 特征评判:这个选项并不直接属于特征向量的形成过程。在特征向量构建完成后,可能会对其进行评估或验证,但这通常是在特征向量已经形成并应用于特定任务(如分类、回归等)之后进行的。特征评判不是特征向量形成过程的必要步骤,而是对特征向量质量和有效性的一种后评估手段。

综上所述,特征向量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特征形成、特征提取和特征选择,而不包括特征评判。因此,正确答案是D。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c963-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63、要全面地确定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状态需要有()个位置自由度和一个姿态自由度。

A. 1

B. 2

C. 3

D. 4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物体在平面中的状态确定所需的自由度。

选项解析如下:

A. 1:一个位置自由度无法全面确定物体在平面中的位置,因为平面内物体至少需要两个坐标(例如x和y)来确定其位置。

B. 2:正确答案。在平面中,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位置自由度(通常为x和y坐标)来确定,而物体的姿态(即朝向)在平面内只需要一个自由度(例如旋转角度θ)。因此,总共需要2个位置自由度和1个姿态自由度。

C. 3:三个自由度在平面中是多余的,因为平面内物体的位置只需要两个坐标来确定。

D. 4:四个自由度同样在平面中是多余的,而且这个选项没有考虑到姿态自由度的存在。

所以,正确答案是B。要全面地确定一个物体在平面中的状态,需要有2个位置自由度和1个姿态自由度。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cb47-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64、关于物联网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 物联网可以实现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融合。

B.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之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C. 物联网是可以把各种物品与计算机网络互联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D. 物联网必须通过各类信息感知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物联网(Internet of Things, IoT)概念的理解。让我们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A. 物联网可以实现物理空间与信息空间的融合。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物联网的一个核心功能就是将物理世界中的物体连接到数字信息空间,从而实现远程控制和智能管理。

B. 物联网被认为是继蒸汽机、电力之后的第三次工业革命。

这一说法是错误的。虽然物联网对现代社会的影响巨大,但它通常被认为是对信息技术的一次重大升级,而不是单独的一次工业革命。第三次工业革命通常指的是数字革命或信息化革命,包括了个人电脑、互联网的发展等。

C. 物联网是可以把各种物品与计算机网络互联起来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这一说法是正确的。物联网正是通过连接各种嵌入式设备,实现对物品的智能化管理。

D. 物联网必须通过各类信息感知设备进行数据采集。

这一说法也是正确的。物联网的核心在于收集来自不同设备的数据,这些数据由传感器或其他感知设备提供。

因此,正确答案是B,因为物联网通常不被视为独立的第三次工业革命,而是数字化革命的一部分。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cd11-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65、下列选项中,属于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的是()。

A. 通信技术

B. 数据处理技术

C. 数据存储技术

D. 感知与标识技术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我们首先需要理解物联网的基本架构和各个层次的关键技术。物联网通常被划分为三个主要层次: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感知层:主要负责信息的采集和获取,是物联网的基础和核心。它通过各种传感器、RFID(无线射频识别)、二维码、摄像头等设备,实时采集任何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或过程,采集其声、光、热、电、力学、化学、生物、位置等各种需要的信息,并通过各种短距离通信技术和协同信息处理技术,将信息传输到网络层进行处理。

网络层:主要负责信息的传输和处理,包括各种通信技术和协议,如移动通信网、互联网、有线通信网、卫星通信网等,以及云计算平台、信息处理中心等。

应用层:是物联网和用户的接口,主要将物联网技术与行业应用相结合,实现物联网的智能应用。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通信技术:通信技术主要涉及信息的传输,是物联网网络层的关键技术之一,而不是感知层。因此,A选项错误。

B. 数据处理技术:数据处理技术通常用于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和转换,以便更好地为应用层服务。这同样属于网络层或应用层的范畴,而非感知层。因此,B选项错误。

C. 数据存储技术:数据存储技术用于保存和处理后的数据,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应用。这也是网络层或应用层的技术,与感知层无直接关联。因此,C选项错误。

D. 感知与标识技术:感知与标识技术直接涉及物联网感知层的功能,即通过传感器、RFID等设备采集信息,并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标识和识别。这是感知层的核心技术。因此,D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属于物联网感知层关键技术的是D选项:感知与标识技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cf1f-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66、物联网四层体系架构中,有底向上的顺序为()。

A. 感知控制层、数据处理层、数据传输层、应用决策层

B. 感知控制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应用决策层

C. 应用决策层、数据处理层、数据传输层、感知控制层

D. 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感知控制层、应用决策层

解析:选项解析:

A. 感知控制层、数据处理层、数据传输层、应用决策层

这个选项的顺序不符合物联网的常规架构。在物联网中,通常是先由感知控制层收集数据,然后通过数据传输层发送,数据处理层进行加工,最后由应用决策层作出决策。因此,数据传输层应在数据处理层之前。

B. 感知控制层、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应用决策层

这个选项正确地反映了物联网四层体系架构的顺序。首先,感知控制层负责收集信息和控制物理设备;其次,数据传输层负责将数据传输到云端或服务器;接着,数据处理层对数据进行加工和分析;最后,应用决策层根据处理后的数据做出决策。

C. 应用决策层、数据处理层、数据传输层、感知控制层

这个选项的顺序完全相反。应用决策层应该是最后根据前面的数据处理结果来做出决策,而不是首先发生。

D. 数据传输层、数据处理层、感知控制层、应用决策层

这个选项同样不符合物联网体系结构的逻辑顺序。感知控制层应该是最先的步骤,负责感知和收集数据,而不是在数据处理之后。

为什么选择B: 选项B正确地表示了物联网体系结构的层次顺序,从底向上的顺序是:首先由感知控制层进行信息的收集和环境控制,然后通过数据传输层将数据发送到数据处理层,数据处理层对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和分析,最后由应用决策层根据分析结果做出决策。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0f2-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67、关于身份感知技术,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 QRCode是矩阵式二维码。

B. 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都可以用于标识物品。

C. RFID读写器和标签都需要配备电源才能工作。

D.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解析: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目中的各个选项:

A. QR Code是矩阵式二维码。
这是正确的。QR Code(快速响应矩阵码)是一种二维条码,它以矩阵形式存储信息,可以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存储数据。

B. 条形码、二维码和RFID都可以用于标识物品。
这也是正确的。条形码、二维码(如QR Code)以及RFID(射频识别)都是用来唯一标识物品的技术,广泛应用于物流管理、商品跟踪等领域。

C. RFID读写器和标签都需要配备电源才能工作。
这是错误的。实际上,RFID系统分为被动(Passive)和主动(Active)两种类型。被动RFID标签不需要内部电源,它通过标签内的天线从读写器发出的无线电波中获取能量;而主动RFID标签则内置电池,能够主动发送信号。

D. RFID是一种非接触式自动识别技术。
这是正确的。RFID技术允许无线传输数据,不需要物理接触即可识别目标对象的信息。

因此,正确答案是C,因为并不是所有的RFID标签都需要电源才能工作。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2ff-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68、关于位置感知技术,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 移动通信定位一般采用三角定位原理。

B. GPS广泛适用于室内外定位。

C. RFID除了用于身份标识,也可以用于跟踪定位。

D. Wi-Fi定位的前提是无线AP的位置已知。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时,我们需要对每个选项进行逐一考察,了解其背后的技术原理或应用场景,以判断哪个表述是错误的。

A. 移动通信定位一般采用三角定位原理:
这个表述是正确的。在移动通信中,定位技术常采用三角定位原理,即通过测量信号从多个基站到达手机的时间差或相位差,利用几何关系计算出手机的位置。

B. GPS广泛适用于室内外定位:
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依赖于卫星信号进行定位,而在室内环境下,由于建筑物遮挡、信号衰减等因素,GPS信号往往很弱甚至无法接收,因此GPS并不适用于室内定位。它更适用于开阔的室外环境。

C. RFID除了用于身份标识,也可以用于跟踪定位:
这个表述是正确的。RFID(无线射频识别)技术通过无线电波识别特定目标并读写相关数据,除了常用于身份标识(如门禁卡、支付卡等)外,还可以通过在物体上安装RFID标签,并利用RFID读写器读取标签信息,实现对物体的跟踪定位。

D. Wi-Fi定位的前提是无线AP的位置已知:
这个表述也是正确的。Wi-Fi定位技术依赖于已知的无线接入点(AP)位置信息,通过测量移动设备与周围AP的信号强度、时间差等参数,利用特定的算法计算出移动设备的位置。因此,无线AP的位置信息是Wi-Fi定位技术的基础。

综上所述,选项B“GPS广泛适用于室内外定位”的表述是错误的,因为GPS并不适用于室内定位。所以,正确答案是B。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76f-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69、以下不属于移动通信范畴的是()。

A. 以太网。

B. Wi-Fi。

C. 蓝牙。

D. NB-IOT。

解析:选项解析:

A. 以太网:以太网是一种广泛使用的局域网(LAN)技术,通常用于连接同一局域网内的计算机和其他设备,它不涉及移动通信技术,因此不属于移动通信范畴。

B. Wi-Fi:Wi-Fi是一种无线局域网技术,允许设备通过无线信号连接到互联网。虽然Wi-Fi通常被用于固定位置,但它也支持移动性,如热点覆盖区域内的移动设备接入,因此属于移动通信的一部分。

C. 蓝牙:蓝牙是一种短距离的无线通信技术,常用于连接手机、耳机、键盘等设备。蓝牙支持设备在短距离内的移动通信,因此它属于移动通信的范畴。

D. NB-IoT:NB-Io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是一种专为物联网设计的低功耗、广覆盖的移动通信技术。它属于移动通信技术,用于支持物联网设备的远程通信。

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答案是A,因为以太网是一种有线网络技术,主要用于固定网络环境中的设备互联,而不涉及移动通信技术。相比之下,Wi-Fi、蓝牙和NB-IoT都是无线通信技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支持设备的移动通信需求,因此它们都属于移动通信的范畴。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976-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70、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表述错误的是()。

A. 任何物联网系统的开发,都要先从需求分析开始。

B. 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中的测试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C. 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应先从总体方案设计开始。

D. 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并非线性的。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的理解。

A选项表示任何物联网系统的开发都要先从需求分析开始,这是正确的。需求分析是项目启动的第一步,它帮助定义项目的范围、目标以及预期成果。

B选项提到测试环节在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正确的。测试确保了系统的功能性和可靠性,并且有助于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

D选项指出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并非线性的,这是正确的描述。因为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往往涉及迭代的设计、实施与测试,可能需要根据反馈多次调整和优化。

C选项说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应先从总体方案设计开始,这实际上是不准确的。虽然总体方案设计是重要的一步,但它通常是在完成需求分析之后进行的。因此,C选项表述有误,正确答案为C。需求分析应当先于总体方案设计,以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b58-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