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首页
>
财会金融
>
新能源汽车大赛题库
搜索
新能源汽车大赛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170、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表述错误的是()。

A、 任何物联网系统的开发,都要先从需求分析开始。

B、 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中的测试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C、 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应先从总体方案设计开始。

D、 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并非线性的。

答案:C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的理解。

A选项表示任何物联网系统的开发都要先从需求分析开始,这是正确的。需求分析是项目启动的第一步,它帮助定义项目的范围、目标以及预期成果。

B选项提到测试环节在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正确的。测试确保了系统的功能性和可靠性,并且有助于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

D选项指出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并非线性的,这是正确的描述。因为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往往涉及迭代的设计、实施与测试,可能需要根据反馈多次调整和优化。

C选项说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应先从总体方案设计开始,这实际上是不准确的。虽然总体方案设计是重要的一步,但它通常是在完成需求分析之后进行的。因此,C选项表述有误,正确答案为C。需求分析应当先于总体方案设计,以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Scan me!
新能源汽车大赛题库
171、以下关于密码技术表述错误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df3-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72、关于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fcc-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73、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时,作为示教人员必须事先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才行。与示教作业人员一起进行作业的监护人员,处在机器人可动范围外时,()可进行共同作业。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299-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74、为了确保安全,用示教编程器手动运行机器人时,机器人的最高速度限制为()。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472-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75、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达到稳定时,输出信号变化与输入信号变化的比值代表传感器的()参数。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685-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76、机器人轨迹控制过程需要通过求解()获得各个关节角的位置控制系统的设定值。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851-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77、机器人的定义中,突出强调的是()。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a50-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78、一个刚体在空间运动具有()自由度。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c1e-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79、运动正问题是实现如下变换()。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df6-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180、运动逆问题是实现如下变换()。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f003-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题目
首页
>
财会金融
>
新能源汽车大赛题库
题目内容
(
单选题
)
手机预览
Scan me!
新能源汽车大赛题库

170、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表述错误的是()。

A、 任何物联网系统的开发,都要先从需求分析开始。

B、 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中的测试环节是必不可少的。

C、 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应先从总体方案设计开始。

D、 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并非线性的。

答案:C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的理解。

A选项表示任何物联网系统的开发都要先从需求分析开始,这是正确的。需求分析是项目启动的第一步,它帮助定义项目的范围、目标以及预期成果。

B选项提到测试环节在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中是必不可少的,这也是正确的。测试确保了系统的功能性和可靠性,并且有助于发现并修复潜在的问题。

D选项指出物联网系统开发流程并非线性的,这是正确的描述。因为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往往涉及迭代的设计、实施与测试,可能需要根据反馈多次调整和优化。

C选项说物联网系统的开发应先从总体方案设计开始,这实际上是不准确的。虽然总体方案设计是重要的一步,但它通常是在完成需求分析之后进行的。因此,C选项表述有误,正确答案为C。需求分析应当先于总体方案设计,以确保设计方案能够满足实际需求。

分享
Scan me!
新能源汽车大赛题库
相关题目
171、以下关于密码技术表述错误的是()。

A. 加密的信息不会再被攻击。

B. 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和关键,主要包括密码算法、密码协议的设计与分析、密钥管理等技术。

C. 如果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称为对称密钥体制。

D. 密码技术可以保证消息的保密性。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我们需要对每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以确定哪个表述是错误的。

A. 加密的信息不会再被攻击:

这个选项表述有误。加密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信息的安全性,使得未授权的用户难以直接读取信息的原始内容。然而,加密并不能完全防止所有形式的攻击。例如,攻击者可能通过暴力破解、侧信道攻击、中间人攻击等方式尝试获取加密信息的内容。此外,如果加密算法本身存在漏洞,或者密钥管理不善,加密信息也可能被破解。因此,加密的信息并非“不会再被攻击”。

B. 密码技术是信息安全的核心和关键,主要包括密码算法、密码协议的设计与分析、密钥管理等技术:

这个选项表述正确。密码技术确实是信息安全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密码算法的设计、密码协议的分析、密钥管理等关键技术,这些技术对于保护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至关重要。

C. 如果加密密钥和解密密钥相同,称为对称密钥体制:

这个选项表述正确。在对称密钥体制中,加密和解密使用相同的密钥,这种体制的优点是算法简单、加密解密速度快,但缺点是密钥管理复杂,需要确保密钥在传输和存储过程中的安全性。

D. 密码技术可以保证消息的保密性:

这个选项表述正确。密码技术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保护消息的保密性,通过加密手段使得只有拥有正确密钥的授权用户才能解密并读取消息的内容。

综上所述,错误的选项是A,因为加密的信息并非“不会再被攻击”,加密只是提高了信息的安全性,但并不能完全防止所有形式的攻击。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df3-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72、关于信息安全防护技术,以下表述错误的是()。

A. 访问控制包括认证、授权、文件保护和审计。

B. 消息摘要和数字签名都以密码技术为基础。

C. 消息摘要技术可以保证消息的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

D. 隐私保护是指通过技术或法律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信息进行保护使其不被泄露。

解析:选项解析:

A. 访问控制包括认证、授权、文件保护和审计。 解析:这个选项是正确的。访问控制确实包含了认证(确认用户的身份)、授权(确定用户能够访问哪些资源)、文件保护(保护文件不被未授权访问)和审计(记录和检查访问活动)。

B. 消息摘要和数字签名都以密码技术为基础。 解析:这个选项也是正确的。消息摘要和数字签名都是通过密码学技术实现的,消息摘要是通过散列函数生成,而数字签名则通常结合了公钥加密和散列技术。

C. 消息摘要技术可以保证消息的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 解析:这个选项是错误的。消息摘要技术能够验证消息的完整性,即消息在传输过程中没有被篡改,但它不能保证消息的真实性(即消息的来源)和不可否认性(即发送者不能否认发送过该消息)。保证这些特性的是数字签名技术。

D. 隐私保护是指通过技术或法律手段对个人或组织的信息进行保护使其不被泄露。 解析:这个选项是正确的。隐私保护确实是指使用技术手段(如加密、匿名化处理等)或法律手段(如制定隐私保护法规)来保护个人或组织的信息不被未经授权的访问或泄露。

为什么选C:选项C错误地描述了消息摘要技术的能力。消息摘要技术只能确保消息在传输过程中未被篡改,而不能提供消息的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数字签名技术才是用于保证消息真实性和不可否认性的技术。因此,正确答案是C。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dfcc-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73、对机器人进行示教时,作为示教人员必须事先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才行。与示教作业人员一起进行作业的监护人员,处在机器人可动范围外时,()可进行共同作业。

A. 不需要事先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B. 必须事先接受过专门的培训

C. 没有事先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也可以

D. 具有经验即可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在进行机器人示教时的安全规范。

A选项:“不需要事先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是错误的。因为即使监护人员不在机器人的直接动作范围内,不了解安全操作规程也可能导致意外情况发生。

B选项:“必须事先接受过专门的培训”是正确的。这是因为只有经过培训的人员才能充分了解潜在的风险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从而确保安全。

C选项:“没有事先接受过专门的培训也可以”是错误的。缺乏必要的培训会增加事故风险,这是不可接受的。

D选项:“具有经验即可”是不准确的。虽然经验很重要,但是正式的培训能够确保监护人员掌握了所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而不仅仅是依赖个人的经验。

正确答案为B,因为只有在接受了专门培训后,监护人员才能具备所需的知识来识别风险并采取适当的安全措施。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299-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74、为了确保安全,用示教编程器手动运行机器人时,机器人的最高速度限制为()。

A. 50mm/s

B. 250mm/s

C. 800mm/s

D. 1600mm/s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机器人安全操作的问题,特别是在使用示教编程器手动运行机器人时的速度限制。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以及为什么选择B作为正确答案。

A. 50mm/s:这个速度过低,虽然从安全角度看是非常安全的,但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机器人需要足够的速度来完成复杂的动作和任务,因此这个选项不太可能是最佳的速度限制。

B. 250mm/s:这个速度既考虑到了安全性,也兼顾了工作效率。在手动示教模式下,这样的速度允许操作员在保持对机器人控制的同时,还能有效地进行编程和调整。这个速度限制有助于防止因机器人移动过快而导致的意外碰撞或伤害。

C. 800mm/s:这个速度相对较高,虽然可能提高了工作效率,但在手动操作模式下,过快的速度可能增加操作风险,使得操作员难以准确控制机器人的运动,从而增加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D. 1600mm/s:这个速度明显过高,远远超出了手动操作时的安全速度范围。在如此高的速度下,即使是小的误操作也可能导致严重的后果。

综上所述,考虑到安全性和工作效率的平衡,250mm/s是一个合理的速度限制,既能保证操作员对机器人的有效控制,又能满足一定的工作效率需求。因此,正确答案是B。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472-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75、传感器的输出信号达到稳定时,输出信号变化与输入信号变化的比值代表传感器的()参数。

A. 抗干扰能力

B. 精度

C. 线性度

D. 灵敏度

解析:选项解析:

A. 抗干扰能力:这个参数描述的是传感器在受到外部干扰时,其输出信号的稳定程度,即传感器抵抗外部干扰的能力。

B. 精度:这个参数指的是传感器输出信号与实际值之间的接近程度,即测量结果的准确度。

C. 线性度:这个参数描述的是传感器输出信号与输入信号之间关系曲线的直线程度。线性度越好,表明传感器的输出信号随输入信号变化的比率越恒定。

D. 灵敏度:这个参数指的是传感器输出信号变化与输入信号变化的比值,也就是输出信号对输入信号的响应程度。

为什么选择D: 题目中提到“输出信号变化与输入信号变化的比值”,这正是灵敏度的定义。灵敏度是衡量传感器响应输入信号的敏感程度的参数,它直接反映了传感器输出信号随着输入信号变化的比率。因此,根据题目的描述,正确答案是D. 灵敏度。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685-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76、机器人轨迹控制过程需要通过求解()获得各个关节角的位置控制系统的设定值。

A. 运动学正问题

B. 运动学逆问题

C. 动力学正问题

D. 动力学逆问题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机器人轨迹控制的基本原理。在机器人学中,轨迹控制是指按照预定路径使机器人的末端执行器达到目标位置和姿态的过程。

A. 运动学正问题:运动学正问题是已知机器人各关节的角度(输入),计算机器人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输出)。因此,它通常用于前向运动学分析,并不是用来确定如何使机器人达到特定位置的方法。

B. 运动学逆问题:运动学逆问题是给定一个期望的末端执行器位置和姿态(输出),计算出机器人各关节的角度(输入)。这正是在轨迹控制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以确保机器人能够按照预期轨迹移动到目标位置。

C. 动力学正问题:动力学正问题是给定机器人的运动状态(如关节角度、速度、加速度等)和结构参数,计算所需的力或力矩。这主要用于模拟和预测机器人的动态行为,并非直接用于轨迹控制。

D. 动力学逆问题:动力学逆问题是根据所需的机器人运动(如轨迹)和结构参数,计算出驱动该运动所需的关节力或力矩。虽然与控制有关,但它关注的是力的计算而非直接的位置控制。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运动学逆问题,因为在轨迹控制中,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调整各个关节的角度来实现预定的轨迹,即给定一个末端执行器的目标位置,求解相应的关节变量。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851-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77、机器人的定义中,突出强调的是()。

A. 具有人的形象

B. 模仿人的功能

C. 像人一样思维

D. 感知能力很强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对机器人定义核心要素的理解。我们可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并探讨它们与机器人定义之间的关联,从而确定正确答案。

A. 具有人的形象:这个选项描述的是机器人的外观特征,而非其本质定义。机器人并不一定要具有人的形象,它们可以是各种形状和大小,因此这个选项不是机器人定义的核心。

B. 模仿人的功能:虽然机器人在许多方面都能模仿人的功能,如行走、抓取、操作等,但这只是机器人能力的一部分,并非其定义的本质。模仿人的功能只是机器人技术应用的一个方面,而非其定义的核心。

C. 像人一样思维:这个选项触及了机器人定义的核心。机器人的设计和发展旨在模拟人类的智能和思维过程,包括决策制定、问题解决、学习和适应等。尽管当前的机器人技术还远远不能完全达到人类的智能水平,但像人一样思维是机器人研究和发展的长远目标,也是其定义中最为突出的特点。

D. 感知能力很强:感知能力是机器人的一项重要功能,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官的模拟。然而,感知能力强并不是机器人定义的必要条件,也不是其核心要素。许多机器人可能并不具备特别强大的感知能力,但仍然被视为机器人。

综上所述,机器人的定义中最为强调的是其像人一样思维的能力,这是机器人技术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核心追求。因此,正确答案是C:“像人一样思维”。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a50-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78、一个刚体在空间运动具有()自由度。

A. 3个

B. 4个

C. 5个

D. 6个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刚体在空间中的运动自由度。

A. 3个 - 这个选项错误。3个自由度是指刚体在二维平面内的运动,包括两个平移自由度和一个旋转自由度。

B. 4个 - 这个选项错误。刚体的运动自由度通常是整数,且在三维空间中,刚体的自由度不会是4个。

C. 5个 - 这个选项错误。刚体在三维空间中的运动不能有5个自由度。

D. 6个 - 这个选项正确。一个刚体在三维空间中运动时,具有6个自由度,分别是三个平移自由度(沿x、y、z轴的移动)和三个旋转自由度(绕x、y、z轴的旋转)。因此,正确答案是D。

总结:刚体在空间中的运动可以分解为平移和旋转,每种运动在三个互相垂直的轴上各有一个自由度,因此总共有6个自由度。

选择「段落」

可继续追问~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c1e-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79、运动正问题是实现如下变换()。

A. 从关节空间到操作空间的变换

B. 从操作空间到迪卡尔空间的变换

C. 从迪卡尔空间到关节空间的变换

D. 从操作空间到关节空间的变换

解析:运动正问题(Forward Kinematics)在机器人学中是指已知机器人的关节变量(即关节角度或位置),求解机器人末端执行器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的问题。具体来说,就是给定一组关节参数,计算出机器人手臂或其它机械结构的末端在三维空间中的坐标。

题目中的选项可以解析如下:
A. 从关节空间到操作空间的变换:这是正确的描述。运动正问题就是计算给定的关节变量对应的在笛卡尔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
B. 从操作空间到迪卡尔空间的变换:这是不准确的描述,因为“操作空间”与“迪卡尔空间”在这里基本上是同一个概念,指的是机器人末端执行器所在的物理空间。
C. 从迪卡尔空间到关节空间的变换:这是运动逆问题(Inverse Kinematics)的定义,而不是运动正问题。
D. 从操作空间到关节空间的变换:这也是运动逆问题的内容。

因此,正确答案是A,即运动正问题是实现从关节空间到操作空间的变换。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edf6-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180、运动逆问题是实现如下变换()。

A. 从关节空间到操作空间的变换

B. 从操作空间到迪卡尔空间的变换

C. 从迪卡尔空间到关节空间的变换

D. 从操作空间到任务空间的变换

解析:这个问题涉及到机器人学中的运动逆问题,特别是在控制新能源汽车或任何需要精确机械臂或运动系统控制的领域中。让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从关节空间到操作空间的变换:

这不是运动逆问题。通常,关节空间是机器人各关节角度或位置的集合,而操作空间或末端执行器空间是指机器人末端(如抓手)在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从关节空间到操作空间的变换是机器人的正运动学问题,即根据关节的角度或位置来计算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

B. 从操作空间到迪卡尔空间的变换:

这个选项实际上有些模糊,因为“操作空间”和“迪卡尔空间”在机器人学中常常可以互换使用,都指的是三维空间中的位置和姿态。但不论如何,从操作空间到任何形式的“空间”的变换并不是运动逆问题的核心。

C. 从迪卡尔空间到关节空间的变换:

这正是运动逆问题的定义。在控制理论中,运动逆问题指的是根据期望的末端执行器位置(在迪卡尔空间或操作空间中定义)来计算所需的关节角度或位置(在关节空间中)。这是机器人逆运动学问题的核心,也是控制机械臂或类似系统达到特定位置和姿态的关键步骤。

D. 从操作空间到任务空间的变换:

这不是运动逆问题。任务空间是一个更高级别的概念,它可能包括一系列的任务目标或约束条件,而不仅仅是末端执行器的位置和姿态。从操作空间到任务空间的变换通常涉及更高层次的规划和决策,而不是直接的计算问题。

因此,正确答案是C,即从迪卡尔空间(或操作空间)到关节空间的变换,这是运动逆问题的核心。

https://www.shititong.cn/cha-kan/shiti/0014841f-0459-f003-c053-e86460833600.html
点击查看答案
试题通小程序
试题通app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