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B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缔合度”的概念。在化学中,缔合是指分子间通过氢键等作用力相互结合形成更大的分子或团簇的现象。对于酒精(乙醇)和水来说,由于它们都是极性分子,所以可以相互缔合。 题目说“酒精与水缔合度最大值的酒精度为55%~57%”,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浓度范围内,酒精和水之间的缔合最强。然而,实际上,酒精和水缔合度最大的时候是在酒精浓度约为40%左右的时候。 一个简单的类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想象你在一个房间里,一边站着很多水分子,另一边站着很多酒精分子。当酒精和水的比例接近1:1时(即约50%),它们更容易相互结合。但实际上,在实验中发现,当酒精浓度降低到约40%时,缔合度反而达到最大。这是因为在这个浓度下,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形成了最佳的氢键网络结构。 因此,正确的答案是B:错误。酒精与水缔合度最大值的酒精度并不是55%~57%,而是在更低的浓度,大约40%左右。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帮助!
答案:B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缔合度”的概念。在化学中,缔合是指分子间通过氢键等作用力相互结合形成更大的分子或团簇的现象。对于酒精(乙醇)和水来说,由于它们都是极性分子,所以可以相互缔合。 题目说“酒精与水缔合度最大值的酒精度为55%~57%”,这句话的意思是,在这个浓度范围内,酒精和水之间的缔合最强。然而,实际上,酒精和水缔合度最大的时候是在酒精浓度约为40%左右的时候。 一个简单的类比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这一点:想象你在一个房间里,一边站着很多水分子,另一边站着很多酒精分子。当酒精和水的比例接近1:1时(即约50%),它们更容易相互结合。但实际上,在实验中发现,当酒精浓度降低到约40%时,缔合度反而达到最大。这是因为在这个浓度下,水分子和酒精分子之间形成了最佳的氢键网络结构。 因此,正确的答案是B:错误。酒精与水缔合度最大值的酒精度并不是55%~57%,而是在更低的浓度,大约40%左右。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帮助!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题干提到:“汾酒酿造生产工艺为固态固态地缸分离发酵和清蒸二次清的生产工艺。” 首先,让我们拆解一下这个生产工艺的特点: 1. **固态固态地缸分离发酵**:这意味着在酿造过程中,原料(比如高粱)是处于固态形式的,并且是在地缸中进行发酵。这种发酵方式可以保证发酵过程中的清洁度,减少杂菌的干扰。 2. **清蒸二次清**:这里的“清蒸”指的是将发酵后的酒醅进行蒸馏,而“二次清”则是指这个过程需要重复两次。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提纯酒液,确保酒体更加纯净。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个简单的例子来帮助理解: 想象一下,你在制作一种特别的蛋糕。这个蛋糕需要先用固体材料(比如面粉、糖等)混合均匀后放入烤箱烤制。然后,为了让蛋糕更美味,你需要将其冷却后再次加热(类似于蒸馏的过程)。这个双重加热的过程有助于去除一些不需要的味道或杂质,让蛋糕更加美味。 同样地,在汾酒的酿造过程中,固态发酵和二次清蒸的目的也是为了提升酒的质量,使其更加纯净、风味独特。 因此,题干描述的是正确的酿造工艺流程。答案是A:正确。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题干:** 汾酒大曲制曲原料大麦、豌豆按40%:60%比例进行混合。 首先,我们要明确“比例”的概念。这里说的是大麦和豌豆的比例是40%:60%,这意味着如果总共有100份原料,那么大麦占40份,豌豆占60份。 然而,在实际的汾酒大曲生产中,大麦和豌豆的比例通常是 **1:1** 或者接近1:1。也就是说,两者应该是等量混合,而不是40%:60%这样的不对称比例。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个简单的例子: 假设我们有100千克的原料: - 如果按照40%:60%的比例,那么大麦就是40千克,豌豆就是60千克。 - 但在实际生产中,通常会用50千克大麦和50千克豌豆(即1:1的比例)。 因此,题干中的描述与实际情况不符,答案是B:错误。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理解这个知识点!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 **题干**: 汾酒大曲出房验收理化检验项目主要有糖化力和液化力。 - **答案**: B(错误) ### 解析 1. **糖化力与液化力**: 这两个确实是汾酒大曲生产过程中重要的检测指标,但并不是唯一的指标。 2. **其他重要检测指标**: 除了糖化力和液化力之外,汾酒大曲的验收还会检查一些其他的理化指标,比如发酵力、蛋白质分解力等。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做一道菜,需要很多不同的调料来确保味道完美。同样地,汾酒大曲就像这道菜中的关键调料之一,而它的质量检测也需要多个“味觉指标”来综合评估。只靠“甜味”(糖化力)和“溶解能力”(液化力)是不够的,还需要考虑其他“调味品”,如“鲜味”(蛋白质分解力)等。 因此,题目中的说法不完全准确,故选B(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