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化学基本知识的判断题**。我们来一步步分析题干中的描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正确性。 1. **题干描述分析**: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这是正确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间的化学键会断裂,导致分子分解为原子。 - “而原子则不会再变成更小的微粒”:这是题干中需要判断的关键部分。 2. **原子结构**: -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除了氢原子核,它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3. **原子的可分性**: - 在常规化学条件下,原子确实不会分解成更小的微粒(即质子、中子和电子)。这是因为化学变化主要涉及电子的重新排列和原子间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而不涉及原子核内部的变化。 -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极端条件下(如核反应,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原子核可以被分解成更小的粒子(如质子和中子),或者合并成更大的原子核。但这些过程不属于常规化学变化的范畴,而是核物理学的领域。 4. **结合题干判断**: - 题干中的描述是在常规化学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原子则不会再变成更小的微粒”在这一语境下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题干中的描述“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而原子则不会再变成更小的微粒”是正确的,但这一正确性仅限于常规化学变化的范畴。因此,答案是A:正确。
答案:A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化学基本知识的判断题**。我们来一步步分析题干中的描述,以便更好地理解其正确性。 1. **题干描述分析**: - “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这是正确的。在化学反应中,分子间的化学键会断裂,导致分子分解为原子。 - “而原子则不会再变成更小的微粒”:这是题干中需要判断的关键部分。 2. **原子结构**: - 原子是由原子核和围绕原子核运动的电子组成的。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除了氢原子核,它只有一个质子,没有中子)。 3. **原子的可分性**: - 在常规化学条件下,原子确实不会分解成更小的微粒(即质子、中子和电子)。这是因为化学变化主要涉及电子的重新排列和原子间化学键的形成与断裂,而不涉及原子核内部的变化。 -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极端条件下(如核反应,包括核裂变和核聚变),原子核可以被分解成更小的粒子(如质子和中子),或者合并成更大的原子核。但这些过程不属于常规化学变化的范畴,而是核物理学的领域。 4. **结合题干判断**: - 题干中的描述是在常规化学变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原子则不会再变成更小的微粒”在这一语境下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题干中的描述“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而原子则不会再变成更小的微粒”是正确的,但这一正确性仅限于常规化学变化的范畴。因此,答案是A:正确。
解析:这是一道判断题,需要我们分析玻璃棒搅动对固体物质溶解速度和溶解度的影响。 首先,理解两个关键概念: 1. **溶解速度**:指的是固体物质在溶剂中溶解的快慢程度。 2. **溶解度**: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某物质在特定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溶质的质量(或摩尔数),它反映了溶质在溶剂中的溶解能力。 接下来,分析玻璃棒搅动的作用: * **对溶解速度的影响**:玻璃棒搅动可以增加溶质与溶剂的接触面积,促进溶质分子或离子在溶剂中的扩散,从而加快溶解速度。 * **对溶解度的影响**:溶解度是由溶质和溶剂的性质、温度、压力等因素决定的,与搅拌无关。因此,玻璃棒搅动不会改变物质的溶解度。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 用玻璃棒搅动确实可以使固体物质溶解的速度加快。 * 但这种搅动不会改变物质的溶解度。 因此,题目中的说法“用玻璃棒搅动可使固体物质溶解的速度加快,但不会使物质的溶解度增大”是正确的。 答案是A。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基本原理:在混合液体时,尤其是水与浓硫酸这样的强腐蚀性物质时,一定要注意操作顺序和安全性。正确的做法是将浓硫酸缓慢倒入水中,并且边倒边搅拌,以防止局部温度过高导致危险。 题目中的说法是“将50g水倒入50g的98%浓硫酸中”,这种操作方式本身就是不安全的,容易造成飞溅等危险情况。 接下来从化学角度分析: - 50g的98%浓硫酸含有水的质量为 \(50g \times (1 - 98\%) = 50g \times 2\% = 1g\)。 - 浓硫酸的质量为 \(50g - 1g = 49g\)。 如果将50g水倒入其中,总质量变为 \(50g + 50g = 100g\)。 此时,硫酸的质量仍为49g,水的质量为 \(50g + 1g = 51g\)。 计算硫酸的质量分数: \[ \frac{49g}{100g} = 49\% \] 但是,实际操作中,由于浓硫酸与水混合时会放热,可能导致部分水分蒸发,使得最终溶液的质量分数不一定是49%。此外,浓硫酸的密度大于水,混合时会产生复杂的物理变化。 因此,题目中的描述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错误。
解析:这是一道判断题,旨在考察对硝酸水溶液的理解。接下来,我将详细解释这道题的答案及理由。 **题目解析**: 1. **题干理解**: * 题干提到“用于化学实验使用的硝酸是硝酸的水溶液,约含 HNO₃ 68-70%”。 * 这里的关键信息是硝酸水溶液的浓度范围。 2. **硝酸水溶液**: * 硝酸(HNO₃)是一种强酸,常用于化学实验和工业过程。 * 在实际应用中,纯硝酸由于其强氧化性和腐蚀性,通常不会直接使用,而是稀释成水溶液。 3. **浓度范围**: * 硝酸水溶液的浓度可以根据需要调整。 * 在化学实验中,常用的硝酸水溶液浓度约为68%-70%,这一浓度范围既提供了足够的反应活性,又相对安全,便于操作。 4. **结论**: * 根据上述分析,题干中的描述“用于化学实验使用的硝酸是硝酸的水溶液,约含 HNO₃ 68-70%”是正确的。 **答案解析**: * A选项(正确):与上述分析一致,硝酸水溶液在实验中的常用浓度约为68%-70%。 * B选项(错误):与题干描述不符,因为题干中的描述是准确的。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题干中的描述准确地反映了硝酸水溶液在实验中的常用浓度范围。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题干中提到的是一个化学实验中的步骤,即先配制一个近似的溶液,然后使用基准物质来精确测量该溶液的浓度。这个过程实际上叫做**标定**(或称**定标**),而不是**滴定**。 **滴定**是指将已知浓度的标准溶液滴加到未知浓度的待测溶液中,直到反应完全的过程。而**标定**是确定标准溶液准确浓度的过程。 举个简单的例子:假设你要做一个蛋糕,首先你需要准备一杯牛奶。但是你的量杯不那么精确,于是你倒了一杯牛奶后,用更精确的方法去确认这一杯牛奶是否正好是需要的量。这个确认的过程就是“标定”。而如果你要用这杯牛奶去和面粉混合,直到刚刚好做出一个蛋糕,这个过程才叫“滴定”。 所以,正确答案是B:错误。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到你!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判断题。 **题干:** 滴定分析法要求化学反应必须按化学反应式定量完成,必须达到 100%。 ( ) **答案:** B 错误 ### 解析 1. **滴定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 滴定分析法是一种常用的定量分析方法,通过将已知浓度的溶液(标准溶液)滴加到待测物质中,直到两者恰好完全反应为止。 - 这个过程通常需要使用指示剂来确定反应终点。 2. **化学反应的完全程度:** - 在实际操作中,化学反应很难达到 100% 的完全程度。 - 只需要反应尽可能接近完全即可,通常认为 99.9% 已经足够准确。 3. **具体例子:** - 假设我们在做酸碱滴定时,用盐酸滴定氢氧化钠。 - 虽然我们希望它们完全反应,但在实际操作中,只要反应接近完全,并且通过指示剂能够准确判断终点,就已经满足了实验要求。 因此,滴定分析法并不要求化学反应必须达到 100%,而是要求反应尽可能接近完全,并且能够准确判断反应终点。所以,这道题的答案是 B 错误。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解析:好的,我们来看这道判断题: **题干:** 混合指示剂是利用两种指示剂之间的化学反应,使终点颜色变化敏锐。 **答案:** B(错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什么是混合指示剂以及它的作用原理。 ### 什么是指示剂? 指示剂是一种用于检测溶液酸碱性的化学物质,它会根据溶液的pH值变化而改变颜色。常见的指示剂有酚酞、甲基橙等。 ### 什么是混合指示剂? 混合指示剂是指将两种或多种不同的指示剂混合在一起使用。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敏锐的颜色变化,从而更准确地确定滴定终点。 ### 为什么说题干的说法是错误的? 题干中提到:“混合指示剂是利用两种指示剂之间的化学反应”。实际上,混合指示剂并不是依靠两种指示剂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来产生颜色变化,而是依靠它们各自在不同pH值下的颜色变化范围来实现更敏锐的颜色变化。 举个例子: - 假设我们有一种指示剂A,在pH=3时呈红色,在pH=5时呈黄色。 - 另一种指示剂B,在pH=4时呈蓝色,在pH=6时呈绿色。 - 如果我们将这两种指示剂混合使用,那么在pH=4左右时,由于A逐渐从红色变为黄色,而B逐渐从蓝色变为绿色,混合后的颜色会有一个明显的转变,使得终点更容易观察到。 ### 总结 混合指示剂的作用机制并不是依靠两种指示剂之间的化学反应,而是依靠它们各自的pH变色范围来实现更敏锐的颜色变化。因此,题干中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