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
答案:A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题目说的是要配置 10% 质量分数的草酸钠溶液 500 克。那么我们先来理解一下质量分数的概念。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与整个溶液质量的比例。用公式表示就是: \[ \text{质量分数} = \frac{\text{溶质质量}}{\text{溶液总质量}} \] 根据题目中的信息: - 溶液总质量是 500 克 - 质量分数为 10% 代入公式计算溶质(草酸钠)的质量: \[ \text{溶质质量} = 500克 \times 10\% = 50克 \] 因此,我们需要称取 50 克草酸钠固体来配制该溶液。 所以,题目中的说法“实验室配置 10% 质量分数草酸钠溶液 500 克,需要称量草酸钠固体 50 克”是正确的。 答案是 A: 正确。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这道题。 题目说“pH值受水温影响而变化,测定时应在现场快速测定”,这句话是不准确的。因此答案是B:错误。 **原因解析:** 1. **pH值与温度的关系:** - 确实,pH值会受到温度的影响,但这种影响通常不是直接改变溶液本身的酸碱性质,而是影响测量仪器(如pH计)的读数。 2. **测量方法:** - 测定pH值时,应该在实验室条件下进行,并且需要校准pH计。如果在现场快速测定,可能会因为缺乏校准条件而导致结果不准确。 3. **具体操作:** - 实际上,为了确保准确度,通常会将样本带回实验室,在标准温度下(通常是25°C)进行测定,并对温度进行补偿或校正。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厨房里做蛋糕,需要精确测量糖和盐的比例。如果你在一个非常热的厨房里快速测量,糖和盐可能融化得更快,影响测量的准确性。同样地,pH测量也需要一个稳定的环境,确保结果可靠。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帮助!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题目说的是用重量法测定水中的全盐量,取了100毫升的水样进行测定,检测下限是2毫克/升(mg/L)。 首先,我们要明确一个概念:**检测下限**。它是指一种方法能够可靠地检测出物质的最低浓度。对于重量法来说,这个值通常取决于实验过程中各种误差的综合影响,包括称量的精度、过滤的效率等。 接下来,我们假设取了100毫升的水样,如果检测下限为2毫克/升,那么在100毫升水样中至少应该含有多少盐呢? 换算一下: \[ 2 \text{ mg/L} = 2 \text{ mg per 1000 mL} \] \[ \text{因此,在100 mL水样中的含量为} \frac{2}{1000} \times 100 = 0.2 \text{ mg} \] 也就是说,在100毫升的水样中,至少需要有0.2毫克的盐才能被可靠地检测出来。但是题目给出的是2毫克/升,即在100毫升水中需要含有2毫克的盐才能被检测出来,显然这是不合理的。 所以,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答案选择:B 错误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题干中的几个关键概念: - **COD(Chemical Oxygen Demand)**:化学需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用强氧化剂处理水样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通常用来衡量水体中有机物的含量。 - **氯离子校正值**:在测定某些水质参数时,需要排除氯离子对结果的影响,因此需要进行校正。 - **8000**:这个数值与氧气(O₂)的摩尔质量有关。 我们知道氧气(O₂)的摩尔质量是 32 g/mol。如果我们将这个值转换成以 mg 为单位,则是 32,000 mg/mol。 现在来看题干中的说法:“8000 表示1/4 O₂ 的摩尔质量以 mg 为单位的换算值。” 我们可以计算一下: \[ \frac{1}{4} \times 32,000 = 8,000 \] 因此,8000 确实表示了1/4 O₂ 的摩尔质量以 mg 为单位的换算值。 综上所述,题干的说法是正确的。 答案:A 正确。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可以想象一个简单的类比: 假设你在厨房做饭,需要加一些盐,而你的食谱上写着“加入1/4茶匙的盐”。那么,你需要用计量工具来准确地量出1/4茶匙的盐。同样,在化学实验中,我们也需要精确测量氧气的一部分,这里就是1/4 O₂ 的摩尔质量。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这道题。 题目是判断题,说的是“离子选择电极-流动注射法测定水中氯化物时,钾离子、钠离子干扰测定”。答案是B:错误。 **解释如下:** 1. **离子选择电极**(ISE):这是一种专门用于检测特定离子浓度的电化学方法。它对于特定离子有很高的选择性。 2. **流动注射法**(FIA):这是一种快速、自动化的分析技术,通常与离子选择电极结合使用,以提高检测效率和准确性。 在测定氯化物时,离子选择电极通常是高度选择性的,主要对氯离子(Cl⁻)有响应。而钾离子(K⁺)和钠离子(Na⁺)通常不会显著干扰测定结果,因为它们与氯化物选择电极之间的相互作用非常弱。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可以打个比方: 假设你有一个特别喜欢巧克力的狗,它对巧克力的味道极其敏感。如果你给它巧克力,它会很兴奋。但是如果你给它香蕉或者苹果,它可能根本不会在意。这里,狗就像是离子选择电极,巧克力就像是氯离子,而香蕉或苹果就像是钾离子或钠离子。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钾离子和钠离子不会对测定氯化物产生显著干扰。所以题目中的说法是错误的。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题干:** 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时,水样中氧化性物质使碘化物游离出 I2,若不加以修正,由此测得的溶解氧值比实际值偏低。 ( ) **答案:B 错误** ### 解析 碘量法是一种常用的化学方法,用于测定水中的溶解氧含量。其基本原理是利用碘化物与水中的溶解氧反应生成碘(I₂),然后用标准溶液滴定生成的碘来计算溶解氧的含量。 #### 步骤: 1. **反应过程:** - 水中的溶解氧(DO)与碘化物反应,生成碘(I₂)。 - 反应方程式:\[ \text{O}_2 + 2\text{I}^- + 4\text{H}^+ \rightarrow 2\text{I}_2 + 2\text{H}_2\text{O} \] 2. **干扰因素:** - 如果水样中含有氧化性物质(如氯、高锰酸盐等),这些物质也会与碘化物反应,生成更多的碘(I₂)。 - 这些额外生成的碘会导致滴定结果偏高,从而使得测得的溶解氧值比实际值偏高。 #### 具体例子: - 假设水样中本来含有1 mg/L的溶解氧。 - 如果存在氧化性物质,它们会额外生成一些碘。 - 在这种情况下,滴定结果会显示溶解氧含量为1.5 mg/L(实际值为1 mg/L)。 因此,如果水样中含有氧化性物质,并且没有进行修正,那么测得的溶解氧值会比实际值偏高,而不是偏低。 **结论:** 题目中说“测得的溶解氧值比实际值偏低”是错误的。实际上,应该是“测得的溶解氧值比实际值偏高”。 所以,正确答案是 **B 错误**。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