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
答案:A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判断题。 题目:用基准试剂草酸钠标定 KMnO4 溶液时,需将溶液加热至75-85℃进行滴定。若超过此温度,会使测定结果偏低。( ) 答案:B(错误) ### 解析 1. **反应原理** - 草酸钠(Na2C2O4)与高锰酸钾(KMnO4)的反应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 反应方程式如下: \[ 2 \text{MnO}_4^- + 5 \text{C}_2\text{O}_4^{2-} + 16 \text{H}^+ \rightarrow 2 \text{Mn}^{2+} + 10 \text{CO}_2 + 8 \text{H}_2\text{O} \] 2. **温度的影响** - 温度对化学反应速率有显著影响。通常情况下,提高温度会加快反应速率。 - 然而,在高锰酸钾与草酸钠的反应中,温度过高会导致草酸根离子(\(\text{C}_2\text{O}_4^{2-}\))分解,生成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 \text{C}_2\text{O}_4^{2-} \rightarrow \text{CO}_2 + \frac{1}{2} \text{O}_2 + \text{OH}^- \] - 如果温度超过75-85℃,草酸根离子的分解会增加,导致实际参与反应的草酸根离子减少,从而使得测定结果偏高而不是偏低。 3. **结论** - 因此,如果温度超过75-85℃,草酸根离子分解增加,实际参与反应的草酸根离子减少,测定结果会偏高。 - 所以题目中的说法“若超过此温度,会使测定结果偏低”是错误的。 ### 生动例子 想象一下,草酸钠就像一个喜欢温暖但害怕过热的小动物。在75-85℃范围内,它能很好地与高锰酸钾玩耍。但如果温度过高,小动物就会逃走(分解),留下更多的空位(未反应的物质),导致测量结果偏高。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解析:好的,我们来一起理解这道题。 题目是判断题,问的是:在吸光光度分析中,为了提高分析的灵敏度,是否应该选择具有最小 ε 值的波长作为入射光?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1. **ε(摩尔吸光系数)**:表示物质在特定波长下的吸光能力。ε 值越大,表明该物质在这个波长下对光的吸收能力越强。 2. **灵敏度**:指的是检测方法对于待测物质浓度变化的响应程度。提高灵敏度意味着更小浓度的变化也能被准确检测到。 **题目解析**: - 如果我们希望提高灵敏度,即更好地检测待测物质,那么我们应该选择 **ε 值最大** 的波长进行测量。因为在 ε 值最大的波长处,物质对光的吸收最强,检测信号也会更强,从而提高灵敏度。 - 反之,如果选择 ε 值最小的波长,物质的吸光能力最弱,信号会很弱,灵敏度自然也就降低了。 **举例说明**: 想象你在夜晚用望远镜观察星星。如果你希望看到最亮的星星,你会选择一个能接收到最多星光的时刻(比如没有云层遮挡)。同样地,在吸光光度分析中,选择 ε 值最大的波长,相当于选择了“最亮”的信号,这样更容易检测到目标物质。 因此,题目的说法是错误的。正确的做法是选择 ε 值最大的波长,以提高灵敏度。 答案是 B:错误。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题目:有色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越大,则测定时灵敏度越高。( ) 答案:A(正确) **解析:** 1. **定义解释:** - 摩尔吸光系数(ε):表示在特定波长下,浓度为1摩尔/升、光程为1厘米时,溶液的吸光度。 - 灵敏度:指测量方法对被测物质响应的能力,即测定结果与实际含量之间的关系越紧密,灵敏度就越高。 2. **关联说明:** - 如果一个有色溶液的摩尔吸光系数较大,意味着同样条件下(如相同浓度和光程),该溶液的吸光度会更高。 - 吸光度越高,检测仪器可以更准确地测量出溶液中的物质含量,从而提高测定的灵敏度。 3. **举例说明:** - 假设两种不同染料溶液A和B,在相同的浓度下,A的摩尔吸光系数是0.5,而B是5.0。 - 当使用光谱仪测量时,B溶液的吸光度会比A溶液大得多,因此更容易检测到B溶液中的微量变化,这意味着B溶液的测定灵敏度更高。 所以,题目中的说法是正确的。希望这个解析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