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
答案:A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判断题。 题目说“用于NH3-N测定的是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这是不正确的(B: 错误)。 **解析:** 1. **NH3-N**:指的是氨氮,即水中以氨的形式存在的氮元素。 2. **盐酸萘乙二胺比色法**:这种方法主要用于检测亚硝酸盐氮(NO2-N),而不是氨氮(NH3-N)。它是通过将亚硝酸盐与盐酸萘乙二胺反应生成玫瑰红色化合物,然后通过比色法进行定量测定。 **举例说明:** 想象一下你在厨房里做菜。如果你需要检测某种调料是否含有盐分,你会用一种特定的方法来测试盐;但如果你需要用另一种方法来测试糖分,那么检测方法就会不同。同样地,在水质检测中,不同的物质需要不同的检测方法。 **正确方法:** - **NH3-N** 的测定通常使用纳氏试剂比色法或电极法。 - 纳氏试剂比色法是通过加入纳氏试剂(碘化汞钾和碘化钾的混合物),与水中的氨反应生成黄色络合物,再通过比色法测定。 - 电极法则利用专门的氨氮电极直接测量。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你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个知识点!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题目中的关键概念是“准确度”(accuracy)和“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 RSD)。准确度是指测量结果与真实值之间的接近程度,而标准偏差和相对标准偏差是用来描述精密度(precision)的指标。 准确度一般用绝对误差或相对误差来表示,而不是用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来表示。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主要用来描述一组数据的离散程度,也就是它们之间的一致性或重复性,这是精密度的概念。 因此,题干中提到的“准确度用标准偏差或相对标准偏差表示”是不正确的。所以这道题的答案是B:错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你在实验室里测量一杯水的温度,你用不同的仪器测量了10次。如果这些测量值都集中在某个数值附近,那么说明你的仪器具有很好的精密度;但如果这些测量值都偏离了实际的温度值,那么说明你的仪器的准确度不高。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题目说的是我国的污水综合排放标准中,提到的一些物质是否都属于第一类污染物。根据我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确实将污染物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污染物包括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砷等。但并不是题干中列出的所有物质都属于第一类污染物。 具体来说: - **总汞**:是第一类污染物。 - **总镉**:是第一类污染物。 - **总铬**:总铬不是第一类污染物,但六价铬是。 - **六价铬**:是第一类污染物。 - **总镍**:不是第一类污染物。 - **总氰化物**:不是第一类污染物。 - **苯胺类**:不是第一类污染物。 因此,题干中的“总汞、总镉、总铬、六价铬、总镍、总氰化物、苯胺类”并不是全部属于第一类污染物。所以答案是B:错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工厂排放污水的情景。工厂需要特别注意一些非常有害的物质,比如总汞和总镉,因为它们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有极大的危害。而其他物质虽然也需要控制,但危害相对较小。这就像是在管理一个仓库时,有些物品需要特别小心存放,而另一些则可以稍微宽松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