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B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题目说:“配好的纳氏试剂中出现沉淀时,应用滤纸过滤后再使用。” 这句话是 **错误** 的(B)。 ### 为什么是错误的? 1. **纳氏试剂的成分**: - 纳氏试剂(也称为碘化汞-碘化钾试剂)主要用于检测氨氮。 -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碘化汞(HgI₂)和碘化钾(KI)。 2. **沉淀的原因**: - 在纳氏试剂中,有时候会出现沉淀,这是因为碘化汞本身在水中溶解度较低,容易形成沉淀。 - 沉淀是正常的化学现象,并不意味着试剂已经失效或变质。 3. **过滤的影响**: - 如果你用滤纸过滤纳氏试剂,会把其中的沉淀物(如碘化汞)滤掉。 - 这会导致试剂的有效成分减少,从而影响其检测效果。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纳氏试剂就像一杯特制的饮料,里面有一些必要的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就像是饮料中的果肉,虽然看起来不太好看,但是对饮料的味道至关重要。如果把果肉过滤掉,饮料就失去了原有的风味,检测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摇匀纳氏试剂,让沉淀物重新均匀分布,然后直接使用。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答案:B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题目说:“配好的纳氏试剂中出现沉淀时,应用滤纸过滤后再使用。” 这句话是 **错误** 的(B)。 ### 为什么是错误的? 1. **纳氏试剂的成分**: - 纳氏试剂(也称为碘化汞-碘化钾试剂)主要用于检测氨氮。 - 它的主要成分包括碘化汞(HgI₂)和碘化钾(KI)。 2. **沉淀的原因**: - 在纳氏试剂中,有时候会出现沉淀,这是因为碘化汞本身在水中溶解度较低,容易形成沉淀。 - 沉淀是正常的化学现象,并不意味着试剂已经失效或变质。 3. **过滤的影响**: - 如果你用滤纸过滤纳氏试剂,会把其中的沉淀物(如碘化汞)滤掉。 - 这会导致试剂的有效成分减少,从而影响其检测效果。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纳氏试剂就像一杯特制的饮料,里面有一些必要的沉淀物,这些沉淀物就像是饮料中的果肉,虽然看起来不太好看,但是对饮料的味道至关重要。如果把果肉过滤掉,饮料就失去了原有的风味,检测效果也会大打折扣。 因此,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摇匀纳氏试剂,让沉淀物重新均匀分布,然后直接使用。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解析:好的,我们来一起看看这道判断题。 **题干**: 检出限是指在概率为 0.90 时能定性地检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 ) **答案**: B(错误) ### 解析 1. **定义解释**: - **检出限**(Detection Limit):是指在给定的置信水平下,能够可靠地检测到的最低浓度或量。 - **概率**:通常用来表示置信水平。 2. **关键点**: - 题目中提到的概率为 0.90(即 90% 的置信水平),但实际标准通常更高。 - 在科学实验中,检出限一般要求更高的置信水平,通常是 95% 或 99%。 ### 生动的例子 假设你在做一项化学实验,需要检测一种微量物质的存在。如果你只有 90% 的把握确定这种物质存在,那么你的结果可能不太可靠。但在科学实验中,我们希望结果更可信,所以通常要求至少 95% 的置信水平。 例如: - 如果你在实验室里检测一种药物成分,你希望确保结果是可靠的,因此你需要更高的置信水平(比如 95% 或 99%)才能认为这种成分确实存在。 因此,题目的描述并不准确,正确的应该是“在概率为 0.95 或 0.99 时能定性地检出的最低浓度或量”。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 **题干:** 水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联网验收要求:数据控制单元在线率为 85%以上。( ) **选项:** - A: 正确 - B: 错误 **正确答案:B** ### 解析 1. **背景信息**: - 这是一个关于水污染监测系统的联网验收标准。 - 数据控制单元的在线率是指设备在一段时间内保持正常工作的比例。 2. **具体要求**: - 题目中提到的数据控制单元在线率需要达到85%以上。 - 但是实际上,根据现行的标准,通常要求更高的在线率,比如90%或95%。 3. **实际标准**: - 例如,在某些地方的规定中,要求数据控制单元的在线率至少为90%,以确保数据的可靠性和连续性。 - 因此,85%并不符合通常的高标准要求。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正在玩一个在线游戏,如果游戏服务器的在线率只有85%,那么意味着每100个小时中,有15个小时你无法登录游戏。这对于玩家体验来说显然是不够好的。同样地,对于水污染监测系统而言,85%的在线率意味着每天大约有3.6小时(15%的时间)无法正常工作,这对于环保监测来说是不可接受的。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错误**。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题目说的是:当自动分析仪、数据采集传输仪与上位机接收到的数据误差小于2%时,认为上位机接收到的数据是有效的。 首先,我们要理解“数据误差”的概念。数据误差指的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如果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比如这里提到的2%),通常认为数据是可靠的。 然而,题目中的描述存在一个问题。即使数据误差小于2%,也不能完全保证数据的有效性。因为: 1. **设备本身的准确性**:自动分析仪和数据采集传输仪本身可能存在系统误差或随机误差。 2. **环境因素**:外部环境的变化(如温度、湿度等)可能会影响数据采集的准确性。 3. **传输过程中的问题**:数据在传输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干扰或丢失,导致数据不准确。 因此,仅仅依靠误差小于2%并不能确保数据的有效性。还需要考虑其他因素,如设备校准、环境控制等。 综上所述,答案是B(错误)。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你在测量水温,如果两个不同设备测得的温度分别为20℃和20.3℃(误差小于2%),但如果你知道其中一个设备之前没有经过校准,那么这个数据仍然可能是不可靠的。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