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核内质子数
B、 核外电子层数
C、 核内中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B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解答这道题,并且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 题目解析 **题干: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序数与原子的 ( ) 相同。** **选项:** - A: 核内质子数 - B: 核外电子层数 - C: 核内中子数 - D: 最外层电子数 **正确答案:B** ### 解析过程 1. **核内质子数(A)**: - 这个数值指的是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目,它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 但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序数并不是由质子数决定的,而是由电子层数决定的。 2. **核外电子层数(B)**: -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实际上是由电子层数决定的。 - 每一层代表着一个能级,随着电子层数增加,周期序数也相应增加。 - 例如,第一周期只有一个电子层,第二周期有两个电子层,以此类推。 3. **核内中子数(C)**: - 中子数是指原子核中的中子数目,它影响的是同位素的变化,但与周期序数无关。 4. **最外层电子数(D)**: - 这个数值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但并不直接影响周期序数。 - 周期序数是按照电子层数来排列的。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元素周期表就像一个楼房,每上一层楼就代表一个新的周期。每一层楼都有不同的房间(代表不同元素),而房间的数量取决于这一层楼有多少电子。当我们从一楼开始,每一层楼都是一个新的周期,而楼层号就是周期序数。 希望这个例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个知识点。
A、 核内质子数
B、 核外电子层数
C、 核内中子数
D、 最外层电子数
答案:B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解答这道题,并且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 题目解析 **题干: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周期序数与原子的 ( ) 相同。** **选项:** - A: 核内质子数 - B: 核外电子层数 - C: 核内中子数 - D: 最外层电子数 **正确答案:B** ### 解析过程 1. **核内质子数(A)**: - 这个数值指的是原子核中的质子数目,它决定了元素的种类。 - 但是,元素周期表中的周期序数并不是由质子数决定的,而是由电子层数决定的。 2. **核外电子层数(B)**: - 元素周期表的周期序数实际上是由电子层数决定的。 - 每一层代表着一个能级,随着电子层数增加,周期序数也相应增加。 - 例如,第一周期只有一个电子层,第二周期有两个电子层,以此类推。 3. **核内中子数(C)**: - 中子数是指原子核中的中子数目,它影响的是同位素的变化,但与周期序数无关。 4. **最外层电子数(D)**: - 这个数值决定了元素的化学性质,但并不直接影响周期序数。 - 周期序数是按照电子层数来排列的。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元素周期表就像一个楼房,每上一层楼就代表一个新的周期。每一层楼都有不同的房间(代表不同元素),而房间的数量取决于这一层楼有多少电子。当我们从一楼开始,每一层楼都是一个新的周期,而楼层号就是周期序数。 希望这个例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记住这个知识点。
A. 将物质由疏水性转变为亲水性
B. 将水合离子转化为络合物
C. 将物质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
D. 将水合离子转化为溶于有机溶剂的沉淀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道题! ### 题目解析 **题干:** 液-液萃取分离法,其萃取过程是( )。 **答案:** C: 将物质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 ### 详细解释 #### 背景知识 液-液萃取是一种常用的分离技术,主要用于从一种液体中提取某种物质到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中。这种技术广泛应用于化学、制药和环境科学等领域。 #### 选项分析 - **A: 将物质由疏水性转变为亲水性** - 疏水性物质(如油脂)不易溶解在水中,而亲水性物质(如盐类)容易溶解在水中。如果将疏水性物质转变为亲水性物质,那么它更容易溶解在水中,而不是被提取出来。因此,这不是液-液萃取的目的。 - **B: 将水合离子转化为络合物** - 络合物是指金属离子与配体形成的复杂结构。虽然液-液萃取有时会用到络合物,但这个选项没有直接描述萃取过程的核心机制。 - **C: 将物质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 - 这个选项描述了液-液萃取的核心过程:通过某种方法(如加入特定试剂或改变条件),使原本溶解在水中的物质变得难以溶解在水中,而更容易溶解在有机溶剂中。这样就可以实现分离。 - **D: 将水合离子转化为溶于有机溶剂的沉淀** - 这个选项描述的是生成沉淀的过程,而不是液-液萃取。液-液萃取的关键在于物质在两种互不相溶的液体之间的转移,而不是形成沉淀。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厨房里制作沙拉酱。沙拉酱通常是由油和醋混合而成的。油是疏水性的,不容易和水混合;而醋是亲水性的,容易和水混合。如果你希望将醋中的某些成分转移到油中,就需要通过某种方法让这些成分变得“更喜欢”油,而不是水。这就是液-液萃取的基本原理。 ### 总结 液-液萃取的主要目的是将物质从一种液体(通常是水)转移到另一种不相溶的液体(通常是有机溶剂)。通过改变物质的性质,使其从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从而实现分离。因此,正确答案是 **C: 将物质由亲水性转变为疏水性**。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0.05mol/L
B. 0.02mol/L
C. 0.03mol/L
D. 0.01mol/L
A. NaBr+Cl2
B. KI+Cl2
C. KI+Br2
D. KBr+I2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题目要求找出不能相互反应的一组物质。 首先,我们要了解题目中的物质都是卤素及其化合物。卤素包括氟(F)、氯(Cl)、溴(Br)和碘(I),它们的化学性质相似但活性递减,即F > Cl > Br > I。 我们可以逐一分析选项: 1. **A: NaBr + Cl2** - 氯气(Cl2)比溴化钠(NaBr)中的溴(Br)更活泼,因此氯气可以将溴置换出来,生成NaCl和Br2。这是一个典型的置换反应。 2. **B: KI + Cl2** - 同理,氯气(Cl2)比碘化钾(KI)中的碘(I)更活泼,因此氯气可以将碘置换出来,生成KCl和I2。 3. **C: KI + Br2** - 溴(Br2)比碘(I)更活泼,因此溴可以将碘置换出来,生成KBr和I2。 4. **D: KBr + I2** - 碘(I2)不如溴(Br)活泼,因此碘无法将溴置换出来。这里不会发生任何反应。 综上所述,选项D中的物质不会发生反应。因此正确答案是**D: KBr + I2**。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类比来说明: - 假设有四个运动员:小氟、小氯、小溴和小碘。他们的速度从快到慢依次是小氟 > 小氯 > 小溴 > 小碘。 - 如果让小氯去追小溴,小氯肯定能追上并超过小溴;同样地,小氯也能追上并超过小碘。 - 但是,如果让小碘去追小溴,小碘是追不上的,因为小碘跑得比小溴慢。 - 这就好比D选项中的反应,碘(I2)无法与溴化钾(KBr)反应。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H2O2
B. H2SO4
C. K2MnO4
D. MnSO4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什么是氧化剂。氧化剂是指在化学反应中能接受电子的物质,也就是说它能使其他物质失去电子而自身被还原。 我们来看一下这个反应式:\[2\text{KMnO}_4 + 3\text{H}_2\text{SO}_4 + 5\text{H}_2\text{O}_2 = \text{K}_2\text{SO}_4 + 2\text{MnSO}_4 + 5\text{O}_2 + 8\text{H}_2\text{O}\] 在这个反应中: - \(\text{KMnO}_4\) 中的 \(\text{Mn}\)(锰)从 +7 的氧化态变成了 \(\text{MnSO}_4\) 中的 +2 氧化态,这意味着 \(\text{Mn}\) 获得了电子,因此 \(\text{KMnO}_4\) 是氧化剂。 - \(\text{H}_2\text{O}_2\) 中的氧从 -1 的氧化态变成了 \(\text{O}_2\) 中的 0 氧化态,这意味着 \(\text{H}_2\text{O}_2\) 失去了电子,因此它是还原剂。 现在,我们来看选项: A. \(\text{H}_2\text{O}_2\) 是还原剂,不是氧化剂。 B. \(\text{H}_2\text{SO}_4\) 在这个反应中既没有得电子也没有失电子,只是提供了酸性环境,并不是氧化剂或还原剂。 C. \(\text{KMnO}_4\) (应该是题中的 \(\text{K}_2\text{MnO}_4\) 应为 \(\text{KMnO}_4\))中的 \(\text{Mn}\) 从 +7 变为 +2,得到了电子,因此它是氧化剂。 D. \(\text{MnSO}_4\) 是反应后的产物之一,而不是反应中的氧化剂。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 C:\(\text{KMnO}_4\)(题干中的 \(\text{K}_2\text{MnO}_4\) 实际上应为 \(\text{KMnO}_4\))。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帮助!
A. 理论
B. 计算
C. 实际
D. 可能
A. HCO3-
B. H+
C. NH3
D. AC-
A. 同离子效应
B. 酸效应
C. 配位效应
D. 异离子效应
A. 化学组成固定
B. 沉淀纯度要高
C. 性质稳定
D. 摩尔质量要大
A. 比较简单
B. 比较复杂
C. 与化学式相符
D. 是同种元素组成的
A. 被测物的体积
B. 被测物的克数
C. 标准液的克数
D. 溶质的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