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只能以 (mol/L)表示
B、 只能以(g/L)表示
C、 只能以 (%)表示
D、 可以各种形式的浓度或被测物的绝对量( mg ) 表示
答案:D
A、 只能以 (mol/L)表示
B、 只能以(g/L)表示
C、 只能以 (%)表示
D、 可以各种形式的浓度或被测物的绝对量( mg ) 表示
答案:D
A. 200~360nm
B. 360~800nm
C. 100~200nm
D. 103nm
A. 0.1-1.2
B. 0.2-0.8
C. 0.05-0.6
D. 0.2-1.5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这道关于吸光光度分析的选择题。 ### 题目背景 在吸光光度法(也称为分光光度法)中,我们通过测量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来定量分析该物质的浓度。这里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合适的吸光度范围,以确保测量结果既准确又可靠。 ### 吸光度的概念 吸光度(A)是一个无量纲的数量,它表示光线穿过溶液时被吸收的程度。吸光度越大,表示光线被吸收得越多;反之,则表示吸收较少。 ### 为什么选择B选项 - **准确性**:当吸光度处于0.2到0.8之间时,仪器的读数最为准确。这是因为在这个范围内,吸光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最符合比尔定律(Beer's Law),即吸光度与浓度成线性关系。 - **稳定性**:在这个范围内,吸光度的变化对浓度变化的敏感度最高,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 - **避免饱和**:如果吸光度过高(如超过1.5),则容易达到检测器的饱和状态,导致读数不准确;而过低(如小于0.1)则可能增加噪声的影响,使得数据不够稳定。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玩一个光的游戏。如果你把一束光透过一张薄薄的纸,你会看到光透过纸张后的亮度仍然很明显;但如果这张纸太厚,光线几乎完全被挡住,你就很难再看到任何光线了。同样地,在吸光光度法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厚度——既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测量出光线被吸收了多少。 ### 总结 因此,综合考虑准确性和稳定性,**B选项(0.2-0.8)**是最合适的选择。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A. 甲是乙的二分之一
B. 甲等于乙
C. 乙是甲的二倍
D. 甲是乙的二倍
A. 液层厚度成反比
B. 溶液浓度成反比
C. 液层厚度成正比
D. 溶液浓度成正比
A. 水样预浓缩
B. 梯度淋洗
C. 流出组分收集后重新分析
D. 上述所有
A. 高电压大电流
B. 高电压小电流
C. 低电压大电流
D. 低电压小电流
A. 溶液中分子受激发产生的荧光
B. 蒸气中分子受激发产生的荧光
C. 溶液中原子受激发产生的荧光
D. 蒸气中原子受激发产生的荧光
A. 载气的热导系数尽可能与被测组分的热导系数接近
B. 使最难分离物质对能很好分离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柱温
C. 汽化温度愈高愈好
D. 检测室温度应低于柱温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这道关于气相色谱的选择题。 ### 题目解析 #### 背景知识: - **气相色谱(Gas Chromatography, GC)** 是一种分离和分析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技术。 - **载气**:用于携带样品通过色谱柱的气体。 - **柱温**:色谱柱的工作温度,影响组分在柱内的保留时间和分离效果。 - **汽化温度**:将液体样品转化为气态的温度。 - **检测室温度**:检测器工作的环境温度。 ### 选项分析: A. **载气的热导系数尽可能与被测组分的热导系数接近** - 这个说法不正确。载气的选择主要考虑其化学惰性和流速稳定性,而不是热导系数。 B. **使最难分离物质对能很好分离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柱温** - 这是正确的。柱温越低,组分间的分离效果越好,因为较低的温度可以增加组分之间的保留时间差异,从而提高分离度。但温度过低会导致分析时间延长,因此需要在分离效果和分析时间之间找到平衡点。 C. **汽化温度愈高愈好** - 不正确。过高的汽化温度可能导致样品分解或发生不必要的化学反应,从而影响分析结果。合理的汽化温度应该是能使样品完全汽化而不发生分解的最低温度。 D. **检测室温度应低于柱温** - 不正确。检测器温度通常高于柱温,以避免冷凝现象,并确保检测器的灵敏度和稳定性。 ### 结论: 正确答案是 B。这个选项强调了在保证最难分离物质对能很好分离的前提下,尽可能采用较低的柱温,这样可以提高分离效果。 ### 生动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厨房做饭,你需要将各种不同的食材分开处理。如果你把所有食材都放在一个大锅里煮,它们可能会混在一起,难以分辨。但如果你用不同的碗分别处理每种食材,就能更好地保持它们各自的特性。气相色谱中的柱温就像烹饪时的火候,适当的温度可以让不同的成分更容易分开,就像合适的火候能让食材更好地展现各自的味道。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能分离分配系数很接近的组份;
B. 能分离分析性质极为相近的物质;
C. 可分析少至 10-11-10-13 的物质;
D. 所需样品少,非常适合于微量和痕量分析。
A. 内标法
B. 外算法
C. 叠加法
D. 归一化法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单选题。 **题干:** 对于试样中各组分不能完全出峰的色谱分析,不能使用 ( ) 作为定量计算方法。 **选项:** A: 内标法 B: 外算法 C: 叠加法 D: 归一化法 **答案:** D ### 解析: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几种常用的色谱定量分析方法: 1. **内标法(Internal Standard Method)**:这种方法是在样品中加入一个已知浓度的标准物质(即内标物),然后通过比较样品中目标物质与内标物的响应值来定量。即使某些组分不出峰,也可以通过内标物进行校正。因此,内标法适用于组分不完全出峰的情况。 2. **外算法(External Standard Method)**:这种方法是通过绘制标准曲线来进行定量。需要将已知浓度的标准样品进行多次进样,并绘制标准曲线。然后通过比较未知样品的响应值来确定其浓度。这种方法要求所有组分必须出峰,否则无法建立准确的标准曲线。 3. **叠加法(Summation Method)**:这种方法是将各个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进行叠加,从而得出总量。虽然某些组分不出峰会影响结果,但仍然可以通过其他组分的叠加来进行近似估计。 4. **归一化法(Normalization Method)**:这种方法是将所有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进行归一化处理,即所有组分峰面积之和为100%。如果某些组分不出峰,那么无法对这些组分进行归一化处理,导致结果不准确。因此,归一化法不适用于组分不完全出峰的情况。 综上所述,当试样中各组分不能完全出峰时,归一化法无法正常工作,因为它依赖于所有组分的峰面积或峰高的总和。而其他方法(如内标法、外算法和叠加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应对部分组分不出峰的问题。 因此,正确答案是 **D: 归一化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