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4
B、 1:3
C、 1:2
D、 1:1
答案:D
A、 1:4
B、 1:3
C、 1:2
D、 1:1
答案:D
A. 0.1-1.2
B. 0.2-0.8
C. 0.05-0.6
D. 0.2-1.5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这道关于吸光光度分析的选择题。 ### 题目背景 在吸光光度法(也称为分光光度法)中,我们通过测量物质对特定波长光的吸收程度来定量分析该物质的浓度。这里的关键在于选择一个合适的吸光度范围,以确保测量结果既准确又可靠。 ### 吸光度的概念 吸光度(A)是一个无量纲的数量,它表示光线穿过溶液时被吸收的程度。吸光度越大,表示光线被吸收得越多;反之,则表示吸收较少。 ### 为什么选择B选项 - **准确性**:当吸光度处于0.2到0.8之间时,仪器的读数最为准确。这是因为在这个范围内,吸光度与溶液浓度之间的关系最符合比尔定律(Beer's Law),即吸光度与浓度成线性关系。 - **稳定性**:在这个范围内,吸光度的变化对浓度变化的敏感度最高,有助于提高测量精度。 - **避免饱和**:如果吸光度过高(如超过1.5),则容易达到检测器的饱和状态,导致读数不准确;而过低(如小于0.1)则可能增加噪声的影响,使得数据不够稳定。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玩一个光的游戏。如果你把一束光透过一张薄薄的纸,你会看到光透过纸张后的亮度仍然很明显;但如果这张纸太厚,光线几乎完全被挡住,你就很难再看到任何光线了。同样地,在吸光光度法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恰到好处”的厚度——既不能太薄也不能太厚,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测量出光线被吸收了多少。 ### 总结 因此,综合考虑准确性和稳定性,**B选项(0.2-0.8)**是最合适的选择。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A. 60%
B. 80%左右
C. 70%
D. 90%左右
A. 30
B. 60
C. 90
A. 把试纸浸人待测液中,再取出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标准比色卡对照
B. 把试纸用蒸馏水润湿,再将待测液滴在试纸上,最后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比色 卡对照
C. 把待测液滴在试纸上,再将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比色卡对照
D. 将试纸扔在待测液中,再将待测液中试纸显示的颜色与比色卡对照
A. 闸阀
B. 蝶阀
C. 球阀
D. 止回阀
A. 硼砂
B. 碳酸钠
C. 重铬酸钾
D. 领苯二甲酸氢钾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题目问的是“下列物质不能再烘干的是( )”。 首先,我们要了解“烘干”意味着在高温下除去水分。这里的关键在于这些物质在高温下是否会发生化学变化或者分解。 让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硼砂** - 硼砂(Na2B4O7·10H2O),它是一种含有结晶水的盐。当硼砂被加热到较高温度时,会失去结晶水并发生分解,生成氧化硼(B2O3)。因此,硼砂不能通过烘干来除去水分,因为这样会导致其结构发生变化。 **B: 碳酸钠** - 碳酸钠(Na2CO3)是稳定的无水盐,在高温下不会分解。因此,它可以被烘干而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变化。 **C: 重铬酸钾** - 重铬酸钾(K2Cr2O7)也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在高温下也不会分解。因此,它也可以被烘干。 **D: 邻苯二甲酸氢钾** - 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同样是稳定的化合物,在高温下也不会分解。因此,它也可以被烘干。 综合以上分析,只有 **A: 硼砂** 在高温下会分解,因此不能通过烘干来除去水分而不发生化学变化。 所以,正确答案是 A: 硼砂。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COD 排放限值为 60mg/L
B. COD 排放限值为 50mg/L
C. 氨氮排放限值为 5(8)mg/L
D. 氨氮排放限值为 8(15)mg/L
A. 100
B. 150
C. 200
D. 以上都不对
A. 过滤
B. 蒸馏
C. 加酸
D. 加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