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100mg
B、 ≤200mg
C、 ≥ 100mg
D、 ≥200mg
答案:D
A、 ≤ 100mg
B、 ≤200mg
C、 ≥ 100mg
D、 ≥200mg
答案:D
A. 有正误差
B. 有负误差
C. 无误差
D. 误差不定
A. 酸度过低, Fe2+要水解
B. 保证显色反应正常进行
C. 掩蔽钙镁离子
D. 控制铁络合物的颜色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分光光度法测铁**主要是通过测量溶液中特定物质对光的吸收来确定其浓度。在这个过程中,需要调节溶液的酸度,原因如下: - **A选项:酸度过低,Fe²⁺会水解** - 当酸度较低时(pH值较高),Fe²⁺确实容易发生水解反应,生成沉淀或浑浊物,从而影响测量结果。 - **B选项:保证显色反应正常进行** - 分光光度法通常涉及显色剂与待测物质反应形成有色络合物。合适的酸度可以确保显色反应顺利进行,从而得到准确的结果。 - **C选项:掩蔽钙镁离子** - 掩蔽剂是用来消除干扰离子的方法之一,但调节酸度并不是为了掩蔽钙镁离子,而是为了控制反应条件。因此,这个选项不是测量前调节溶液酸度的主要原因。 - **D选项:控制铁络合物的颜色** - 溶液的酸度会影响铁络合物的颜色,进而影响吸光度的测量。合适的酸度可以使铁络合物的颜色更加稳定、一致,从而提高测量的准确性。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选项,因为调节酸度不是为了掩蔽钙镁离子。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知识点,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简单的类比:做饭时,加适量的盐是为了让菜肴更美味,而不是为了让锅更耐用。同样地,在分光光度法测铁时,调节酸度是为了让显色反应更顺利进行,并不是为了掩蔽其他离子。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受溶解气体的影响
B. 仪器本身的读数误差
C. 仪器预热得不够
D. 玻璃电极老化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关于测定超纯水pH值的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关键点: 1. **超纯水**:这种水几乎是不含杂质的,它的电导率很低。 2. **pH值读数漂移**:指的是测量过程中pH值数值不稳定,上下波动。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 **A: 受溶解气体的影响** - 超纯水中虽然几乎没有杂质离子,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CO₂)会溶于水形成碳酸(H₂CO₃),进而影响pH值。因此,当溶解气体发生变化时,pH值也会随之变化。 - **B: 仪器本身的读数误差** - 这个选项通常指仪器的精度问题或偶然误差,但题目中强调的是“漂移”,即持续的变化,而不是偶然的一次性误差。 - **C: 仪器预热得不够** - 任何电子设备都需要一定时间预热以达到稳定状态,但这通常不会导致长时间的漂移现象。 - **D: 玻璃电极老化** - 虽然玻璃电极老化会影响测量准确性,但它一般表现为一个逐渐下降的过程,而不会出现频繁的漂移现象。 结合以上分析,最合理的解释就是**A: 受溶解气体的影响**。因为溶解气体(如CO₂)的变化会导致pH值持续波动。 **生动的例子**:你可以想象自己在一个开放的泳池边,当风吹过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不断溶入水中,使得水的pH值不停地变化。这就是为什么超纯水在测定pH值时,读数会出现漂移现象。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A. BOD5/COD
B. COD/BOD5
C. COD+BOD5
D. COD-BOD5
A. 吸光系数
B. 吸收波长
C. 吸光度
D. 透光率
A. 最大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
B. 最大吸收波长不移动,但峰值增大
C. 最大吸收波长不移动,但峰值降低
D. 最大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比尔定律(Beer's Law),它描述的是在一定条件下,溶液的吸光度与溶液浓度成正比。简单来说,就是当光线穿过溶液时,被吸收的光量会随着溶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 接下来我们来看题目中的情景:符合比尔定律的有色溶液稀释时会发生什么变化? 1. **A选项**:最大吸收峰向长波方向移动。这个选项是错误的。因为溶液稀释不会改变其分子结构或电子能级,所以最大吸收波长不会发生变化。 2. **B选项**:最大吸收波长不移动,但峰值增大。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根据比尔定律,稀释会导致吸光度减小,而不是增大。 3. **C选项**:最大吸收波长不移动,但峰值降低。这是正确的。稀释后溶液的浓度降低了,所以吸光度也会随之减少,但吸收波长不变。 4. **D选项**:最大吸收峰向短波方向移动。这个选项同样是错误的。稀释只是改变了浓度,并没有改变分子的性质,因此最大吸收波长不会发生移动。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做一个类比。想象一下你在一杯果汁里加水,虽然果汁的颜色变淡了,但它依然是原来的那种颜色,只是变得更浅了。这就是为什么吸收峰的位置不变,但吸光度降低了。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 **C**。
A. 1mol/L
B. 2mol/L
C. 0.25mol/L
D. 0.5mol/L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解答这道化学题。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几个概念: 1. **摩尔(mol)**:是物质的数量单位,表示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约6.02×10^23)个基本单元(如原子、分子等)的数量。 2. **摩尔质量(Molar Mass)**:是指一个摩尔物质的质量,通常用克/摩尔(g/mol)来表示。 3. **浓度(Concentration)**:表示溶液中溶质的量与溶液体积的关系,常用单位是摩尔每升(mol/L)。 接下来,我们具体分析题目: 1. **已知条件**: - 称取了 20g NaOH。 - 将这 20g NaOH 溶解在 1L 的水中。 2. **计算步骤**: - 首先,我们需要知道 NaOH 的摩尔质量。NaOH 的摩尔质量为 \(23 + 16 + 1 = 40 \text{ g/mol}\)。 - 然后,计算 20g NaOH 对应的摩尔数。根据公式:\[ \text{摩尔数} = \frac{\text{质量}}{\text{摩尔质量}} = \frac{20\text{ g}}{40\text{ g/mol}} = 0.5 \text{ mol} \] - 最后,计算溶液的浓度。因为 0.5 mol 的 NaOH 溶解在 1 L 的水中,所以浓度为:\[ \text{浓度} = \frac{0.5 \text{ mol}}{1 \text{ L}} = 0.5 \text{ mol/L} \] 因此,正确答案是 D: 0.5 mol/L。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可以想象一下这样的场景: - 假设你有一个大桶,里面装满了纯净水,相当于 1 升的水。 - 你往这个大桶里加入了一定量的 NaOH 粉末,这些粉末正好是 20 克。 - 根据计算,这 20 克 NaOH 相当于 0.5 摩尔。 - 因此,在这个 1 升的水里,溶解了 0.5 摩尔的 NaOH,浓度就是 0.5 mol/L。 希望这样详细的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个知识点!
A. <5mg/l
B. 5 ~ 10mg/l
C. 10 ~ 50mg/l
D. >50mg/l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道单选题,并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 题目背景 这道题涉及的是水质检测中的一个重要指标——耗氧量(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耗氧量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水中有机物被氧化剂氧化时所需的氧气量,通常用来衡量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含量。 ### 选项分析 - **A: <5 mg/L** 这个范围内的耗氧量属于极低水平,通常出现在非常干净的水体中,如某些自然保护区的湖泊或河流。这样的水体几乎不含有机污染物,因此不需要使用重铬酸钾法进行测量。 - **B: 5 ~ 10 mg/L** 这个范围内的耗氧量属于较低水平,通常出现在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或经过初步处理的生活污水中。这些水体虽然含有少量有机污染物,但也不需要使用重铬酸钾法。 - **C: 10 ~ 50 mg/L** 这个范围内的耗氧量属于中等水平,通常出现在经过部分处理的生活污水或工业废水中。这些水体中含有较多的有机污染物,但仍可以通过其他方法进行测量,不一定需要重铬酸钾法。 - **D: >50 mg/L** 这个范围内的耗氧量属于高水平,通常出现在未经处理或处理不充分的工业废水、严重污染的河流或湖泊中。这些水体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污染物,需要用重铬酸钾法进行准确测量。 ### 解析与联想 想象一下,如果你面前有一个装满清水的杯子,里面几乎没有杂质,那么这个水体的耗氧量会非常低(<5 mg/L),就像选项 A 描述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不需要用重铬酸钾法来测量。 再想象一下,如果你面前是一个装有轻微污染的水杯,比如加了一点点糖或果汁,那么这个水体的耗氧量会稍微高一点(5 ~ 10 mg/L),就像选项 B 描述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需要使用重铬酸钾法。 接下来,如果你面前是一个装有更多杂质的水杯,比如加了一些咖啡或茶,那么这个水体的耗氧量会更高(10 ~ 50 mg/L),就像选项 C 描述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需要使用重铬酸钾法。 最后,如果你面前是一个装满了非常脏的水的杯子,比如工厂排放的废水或严重污染的河流水,那么这个水体的耗氧量非常高(>50 mg/L),就像选项 D 描述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使用重铬酸钾法来进行准确测量。 ### 结论 综上所述,当水体中的耗氧量超过 50 mg/L 时,才需要使用重铬酸钾法进行准确测量。因此,正确答案是 **D: >50 mg/L**。
A. 计算方法决定的
B. 组分含量多少决定的
C. 方法和仪器的灵敏度决定的
D. 分析人员自己决定的
A. 真实值
B. 平均值
C. 最大值
D. 最小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