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NaCl 与 AgNO3
B、 FeSO4 与 Cu
C、 NaCl 与 KNO3
D、 NaCl 与 HCl
答案:A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化合物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A与B相遇后,它们的部分成分互相交换,生成了C和D。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NaCl 与 AgNO3 当NaCl(氯化钠)和AgNO3(硝酸银)混合时,它们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NaNO3(硝酸钠)和AgCl(氯化银)。其中AgCl不溶于水,会形成白色沉淀。具体方程式为:\[ \text{NaCl} + \text{AgNO}_3 \rightarrow \text{NaNO}_3 + \text{AgCl} \downarrow \] B: FeSO4 与 Cu 这是一个置换反应,而不是复分解反应。FeSO4(硫酸亚铁)与Cu(铜)反应,生成Fe(铁)和CuSO4(硫酸铜),方程式为:\[ \text{FeSO}_4 + \text{Cu} \rightarrow \text{Fe} + \text{CuSO}_4 \] C: NaCl 与 KNO3 这两种物质混合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因为它们在水中都是可溶的,并且没有产生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等现象。因此,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D: NaCl 与 HCl 这也是一个非复分解反应的例子。NaCl(氯化钠)与HCl(盐酸)在水溶液中不会发生明显的化学变化。虽然理论上可以认为是离子互换,但实际结果只是形成了一种盐溶液,并没有新的沉淀或气体生成。 综上所述,唯一符合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是选项A:NaCl与AgNO3。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NaCl 与 AgNO3
B、 FeSO4 与 Cu
C、 NaCl 与 KNO3
D、 NaCl 与 HCl
答案:A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什么是“复分解反应”。复分解反应是指两种化合物在溶液中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两种新化合物的过程。简单来说,就是A与B相遇后,它们的部分成分互相交换,生成了C和D。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NaCl 与 AgNO3 当NaCl(氯化钠)和AgNO3(硝酸银)混合时,它们会发生复分解反应生成NaNO3(硝酸钠)和AgCl(氯化银)。其中AgCl不溶于水,会形成白色沉淀。具体方程式为:\[ \text{NaCl} + \text{AgNO}_3 \rightarrow \text{NaNO}_3 + \text{AgCl} \downarrow \] B: FeSO4 与 Cu 这是一个置换反应,而不是复分解反应。FeSO4(硫酸亚铁)与Cu(铜)反应,生成Fe(铁)和CuSO4(硫酸铜),方程式为:\[ \text{FeSO}_4 + \text{Cu} \rightarrow \text{Fe} + \text{CuSO}_4 \] C: NaCl 与 KNO3 这两种物质混合不会发生化学反应。因为它们在水中都是可溶的,并且没有产生沉淀、气体或弱电解质等现象。因此,不符合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D: NaCl 与 HCl 这也是一个非复分解反应的例子。NaCl(氯化钠)与HCl(盐酸)在水溶液中不会发生明显的化学变化。虽然理论上可以认为是离子互换,但实际结果只是形成了一种盐溶液,并没有新的沉淀或气体生成。 综上所述,唯一符合复分解反应条件的是选项A:NaCl与AgNO3。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入射光的波
B. 液层的高度
C. 液层的厚度
D. 溶液的浓度
A. 硼砂
B. 碳酸钠
C. 重铬酸钾
D. 领苯二甲酸氢钾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题目问的是“下列物质不能再烘干的是( )”。 首先,我们要了解“烘干”意味着在高温下除去水分。这里的关键在于这些物质在高温下是否会发生化学变化或者分解。 让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硼砂** - 硼砂(Na2B4O7·10H2O),它是一种含有结晶水的盐。当硼砂被加热到较高温度时,会失去结晶水并发生分解,生成氧化硼(B2O3)。因此,硼砂不能通过烘干来除去水分,因为这样会导致其结构发生变化。 **B: 碳酸钠** - 碳酸钠(Na2CO3)是稳定的无水盐,在高温下不会分解。因此,它可以被烘干而不会发生任何化学变化。 **C: 重铬酸钾** - 重铬酸钾(K2Cr2O7)也是一种稳定的化合物,在高温下也不会分解。因此,它也可以被烘干。 **D: 邻苯二甲酸氢钾** - 邻苯二甲酸氢钾(KHC8H4O4)同样是稳定的化合物,在高温下也不会分解。因此,它也可以被烘干。 综合以上分析,只有 **A: 硼砂** 在高温下会分解,因此不能通过烘干来除去水分而不发生化学变化。 所以,正确答案是 A: 硼砂。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伯胺类
B. 仲胺类
C. 叔胺类
D. 季胺类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亚硝酸盐(NO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与胺类化合物反应生成亚硝胺。亚硝胺是一种具有潜在致癌性的物质。 **题干:亚硝酸盐可与( )反应生成具有致癌性的亚硝胺类物质。** 选项分别是: A: 伯胺类 B: 仲胺类 C: 叔胺类 D: 季胺类 ### 解析: 1. **胺类化合物分类** - 伯胺(1°胺):只有一个氮原子上的氢原子被其他基团取代,如 R-NH₂。 - 仲胺(2°胺):氮原子上有两个氢原子被其他基团取代,如 R₁R₂NH。 - 叔胺(3°胺):氮原子上有三个氢原子被其他基团取代,如 R₁R₂R₃N。 - 季胺(4°胺):氮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全部被其他基团取代,如 R₁R₂R₃R₄N⁺。 2. **反应条件** - 在酸性条件下,亚硝酸盐 (NO₂⁻) 可以与胺类化合物反应生成亚硝胺。 - 其中,仲胺(2°胺)最容易与亚硝酸盐反应生成亚硝胺。这是因为仲胺的氮原子上有两个取代基,这使得氮原子上的电子云密度较高,更容易与亚硝酸盐发生亲电加成反应。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胺类化合物就像不同类型的“朋友”: - 伯胺(1°胺)像是一个只有一两个朋友的人,不太容易发生反应。 - 仲胺(2°胺)像是有两个朋友的人,更容易参与社交活动(即反应)。 - 叔胺(3°胺)像是有三个朋友的人,虽然也有一定的社交能力,但不如仲胺活跃。 - 季胺(4°胺)像是一个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的人,不容易与其他分子互动。 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仲胺(2°胺)**是最容易与亚硝酸盐反应生成亚硝胺的。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 **B: 仲胺类**。
A. 2mg/L
B. 4 mg/L
C. 6 mg/L
D. 8 mg/L
A. 0.005mg/L
B. 0.01 mg/L
C. 0.02 mg/L
D. 0.05 mg/L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解答这道题,并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 题目解析 **题干信息:** - 比色皿厚度:10 mm - 试样体积:100 mL - 方法:亚甲蓝比色法 - 目标:检测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最低检出浓度 **背景知识:** - **比色法**:通过比较样品溶液的颜色深浅来确定物质的浓度。通常使用比色皿(透明容器)来盛放样品,然后用光谱仪或比色计测量透光率或吸光度。 - **亚甲蓝**:是一种常用的染料,常用于检测水中的某些物质。它的颜色与被测物质的浓度有关。 - **最低检出浓度**:指仪器或方法能够可靠地检测到的最小浓度。 ### 解题步骤 1. **理解题意**: - 亚甲蓝比色法用于检测阴离子合成洗涤剂在一定条件下的最低检出浓度。 - 需要根据题干信息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最低检出浓度。 2. **分析选项**: - A: 0.005 mg/L - B: 0.01 mg/L - C: 0.02 mg/L - D: 0.05 mg/L 3. **关键点**: - 比色皿厚度:10 mm - 试样体积:100 mL - 根据这些参数,结合实际经验和文献数据,可以得出最低检出浓度。 ### 生动的例子 假设你正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需要检测一瓶洗洁精中的某种成分(阴离子合成洗涤剂)。你将100 mL的洗洁精样本放入一个10 mm厚的比色皿中,并用亚甲蓝染料进行比色。如果你能可靠地检测出其中的成分,那么这个最低检出浓度是多少呢? - 如果检出浓度太低(如0.005 mg/L),可能会受到各种干扰因素的影响,导致结果不准确。 - 如果检出浓度太高(如0.05 mg/L),则可能无法检测出较低浓度的情况,从而错过一些重要信息。 经过实际测试和经验总结,科学家们发现,对于这种实验条件,最低检出浓度应该是 **0.05 mg/L**。 ### 结论 因此,正确答案是 **D: 0.05 mg/L**。 希望这个解析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A. 638nm
B. 665nm
C. 414nm
D. 410nm
A. 酸性铬酸银
B. 铬酸银
C. 硝酸
D. 硝酸盐
A. 还原性物质
B. 有机物质
C. 微生物
D. 剩余溶解氧
解析:好的,作为你的私人教育机器人,我会详细解析这道单选题,帮助你理解为什么答案是B。 **题目解析**: **题干**:耗氧量是一种间接测定水中存在的( )的含量的方法。 **选项分析**: A: **还原性物质**: * 还原性物质确实可以与氧化剂反应,导致耗氧量增加。但是,耗氧量这一指标更多地被用来衡量有机污染物的含量,因为有机物在氧化过程中会大量消耗氧气。还原性物质是一个更广泛的范畴,包括有机物、无机物等,因此不是最佳答案。 B: **有机物质**: * 有机物质在水中通常是不稳定的,容易被微生物分解,这个分解过程需要消耗氧气。耗氧量这一指标正是基于有机物被氧化时消耗的氧气量来间接测定有机物的含量。因此,这个选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C: **微生物**: * 微生物本身并不直接导致耗氧量的增加。相反,微生物是消耗氧气的生物体,它们在分解有机物时会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因此,微生物不是耗氧量测定的直接对象。 D: **剩余溶解氧**: * 剩余溶解氧是指水中剩余的、未被消耗的氧气量。它与耗氧量是相反的概念。耗氧量是用来衡量水中有机物被氧化时消耗的氧气量,而剩余溶解氧则是衡量水中剩余的氧气量。因此,这个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总结**: 综上所述,耗氧量是一种间接测定水中存在的有机物质的含量的方法。有机物在水中容易被氧化,这个氧化过程需要消耗氧气。因此,通过测定耗氧量可以间接反映水中有机物的含量。所以正确答案是B:有机物质。
A. 增加
B. 减少
C. 不变
D. 没有关系
A. 加入浓 HCl
B. 加入饱和的 NaCl
C. 加入适当过量的稀 HCl
D. 在冷却条件下加入 NH4 Cl -N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