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精密度可因与测定有关的实验条件改变而有所变动
B、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与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无关
C、 精密度一般用标准偏差表示
D、 精密度反应测量系统的随机误差的大小
答案:B
解析:好的,我们来一起分析这道题。 题目问的是“下列与精密度有关的说法中,哪项不正确?”我们需要找出一个错误的选项。 首先,我们要明确**精密度**的概念: - **精密度**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换句话说,精密度关注的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重复性。 接下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A. **精密度可因与测定有关的实验条件改变而有所变动** - 这是正确的。如果实验条件(如温度、仪器状态等)发生变化,精密度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测量,可能会导致结果出现差异。 B.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与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无关** - 这个说法不正确。实际上,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会影响精密度。当浓度很低时,测量结果可能更加不稳定,导致精密度下降;而浓度较高时,测量结果通常更稳定,精密度更高。 C. **精密度一般用标准偏差表示** - 这是正确的。标准偏差是衡量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常用作表示精密度的方法。 D. **精密度反映测量系统的随机误差的大小** - 这也是正确的。精密度主要关注的是随机误差,而不是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测量结果波动。 综上所述,**选项 B** 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是 **B**。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假设你要用天平称量不同浓度的溶液。当你称量浓度为10%的溶液时,天平显示的结果可能非常稳定;但当你称量浓度为0.1%的溶液时,天平显示的结果可能波动较大。这种波动就反映了精密度的变化。
A、 精密度可因与测定有关的实验条件改变而有所变动
B、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与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无关
C、 精密度一般用标准偏差表示
D、 精密度反应测量系统的随机误差的大小
答案:B
解析:好的,我们来一起分析这道题。 题目问的是“下列与精密度有关的说法中,哪项不正确?”我们需要找出一个错误的选项。 首先,我们要明确**精密度**的概念: - **精密度**指的是在相同条件下,多次重复测量同一对象时,所得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换句话说,精密度关注的是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和重复性。 接下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A. **精密度可因与测定有关的实验条件改变而有所变动** - 这是正确的。如果实验条件(如温度、仪器状态等)发生变化,精密度也会受到影响。比如,在不同的温度下进行测量,可能会导致结果出现差异。 B. **分析结果的精密度与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无关** - 这个说法不正确。实际上,样品中待测物质的浓度会影响精密度。当浓度很低时,测量结果可能更加不稳定,导致精密度下降;而浓度较高时,测量结果通常更稳定,精密度更高。 C. **精密度一般用标准偏差表示** - 这是正确的。标准偏差是衡量一组数据离散程度的指标,常用作表示精密度的方法。 D. **精密度反映测量系统的随机误差的大小** - 这也是正确的。精密度主要关注的是随机误差,而不是系统误差。随机误差是指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测量结果波动。 综上所述,**选项 B** 的说法是不正确的。因此,正确答案是 **B**。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例子说明:假设你要用天平称量不同浓度的溶液。当你称量浓度为10%的溶液时,天平显示的结果可能非常稳定;但当你称量浓度为0.1%的溶液时,天平显示的结果可能波动较大。这种波动就反映了精密度的变化。
A. 消除系统误差
B. 增加测定的次数
C. 多人重复操作
D. 增加样品量
A. Na2S2O3
B. NaOH
C. H2SO4
D. HgCl2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并用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 题目背景 在进行水质检测时,有时候需要测量水中的氨氮(Ammonium Nitrogen)含量。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水样中可能含有余氯(Residual Chlorine),这会干扰氨氮的测定结果。因此,我们需要添加一种物质来消除这种干扰。 ### 选项分析 - **A: Na2S2O3 (硫代硫酸钠)** - 硫代硫酸钠是一种常用的还原剂,可以将余氯还原为无害的物质,从而消除其干扰。具体来说,它会与余氯反应生成无害的氯离子(Cl⁻)。 - **B: NaOH (氢氧化钠)** - 氢氧化钠是一种强碱,主要用于调节pH值。但它并不能有效地消除余氯的影响。 - **C: H2SO4 (硫酸)** - 硫酸是一种强酸,同样主要用于调节pH值,也不能消除余氯的影响。 - **D: HgCl2 (氯化汞)** - 氯化汞是一种重金属盐,有毒且不适用于消除余氯的影响。 ### 解析 为了消除余氯对氨氮测定的干扰,我们需要选择一种能够与余氯反应并将其转化为无害物质的试剂。硫代硫酸钠(Na2S2O3)恰好具备这一特性。它能有效地将余氯还原成无害的氯离子,从而不会影响后续的氨氮测定。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做一道菜,但不小心放多了盐。这时候你需要加一点糖来中和过多的咸味。类似地,在水质检测中,余氯就像是“多余的盐”,而硫代硫酸钠就像是“糖”,它可以有效地“中和”余氯,确保你的测定结果准确可靠。 所以,正确答案是 **A: Na2S2O3**。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电导法
B. 纳氏比色法
C. 红外吸收法
D. 滴定法
A. 0.1mol/L氯化铵溶液
B. 蒸馏水
C. 3MKC1溶液
D. 饱和NaC1溶液
A. 悬浮物
B. 金属盐
C. 有机物
D. 油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这道题。 题目问的是UV仪(紫外线吸收光谱仪)主要用于测定水中的什么物质含量。 首先,我们要了解UV仪的工作原理:它通过测量特定波长下的吸光度来检测水中的某些成分。不同的物质在紫外光下会有不同的吸收特性。 现在来看选项: A. 悬浮物:悬浮物主要是泥土、沙粒等不溶性颗粒,它们不会特别强烈地吸收紫外线,因此通常不是用UV仪来测定的。 B. 金属盐:金属盐虽然可以影响水的质量,但它们主要是在可见光区有吸收特性,不是紫外线区域,所以也不适合用UV仪来测。 C. 有机物:许多有机物,如蛋白质、氨基酸等,在紫外光下会有强烈的吸收现象。这是因为有机物中常含有芳香族化合物和其他能吸收紫外线的官能团。因此,UV仪非常适合用来测定水中有机物的含量。 D. 油:油类物质也包含一些有机成分,理论上也可以用UV仪来检测,但是通常来说,直接测定有机物更符合UV仪的应用场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有机物。 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可以想象一个生动的例子:假如你在一条清澈的小溪边,你可能会发现水里有一些植物残骸或者落叶,这些就是有机物。如果你有一台UV仪,就可以轻松检测到这些有机物的存在,并且知道它们在水中的含量是多少。
A. 流量等比例采样
B. 定时采样
C. 远程控制采样
D. 综合采样
A. 硫化物
B. 氰化物
C. 六价铬
D. 总硬度
A. COD
B. DO
C. 浊度
D. 电导率
A. ADSL
B. CDMA
C. PSTN
D. GPRS
A. 6.0mL
B. 8.0mL
C. 7.0mL
D. 9.0mL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首先,我们要了解题目中的化学反应背景:这里涉及到的是碘量法测定水中溶解氧的含量。 ### 背景知识: - **碘量法**:碘量法是一种氧化还原滴定方法,通常用于测定水中的溶解氧(DO)。 - **反应过程**:水中的溶解氧在酸性条件下可以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生成MnO2沉淀;随后,析出的碘与硫代硫酸钠(Na2S2O3)发生定量反应。 ### 分析步骤: 1. **反应原理**: - 碘与硫代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 \[ I_2 + 2Na_2S_2O_3 \rightarrow 2NaI + Na_2S_4O_6 \] - 根据上述反应,可以看出1 mol 的 \(I_2\) 可以与 2 mol 的 \(Na_2S_2O_3\) 完全反应。 2. **计算滴定过程中消耗的硫代硫酸钠的摩尔数**: - 已知滴定过程中消耗了 9.12 mL 的 0.0096 mol/L 的 Na2S2O3 溶液。 - 消耗的硫代硫酸钠的物质的量为: \[ n(Na_2S_2O_3) = 0.0096 \, \text{mol/L} \times 0.00912 \, \text{L} = 0.000087312 \, \text{mol} \] 3. **计算对应的碘的物质的量**: - 由反应方程式可知,1 mol \(I_2\) 对应 2 mol \(Na_2S_2O_3\)。 - 因此,消耗的碘的物质的量为: \[ n(I_2) = \frac{0.000087312 \, \text{mol}}{2} = 0.000043656 \, \text{mol} \] 4. **根据碘的物质的量计算溶解氧的含量**: - 在酸性条件下,溶解氧将二价锰氧化成四价锰,进而生成碘。 - 假设水样中溶解氧完全反应生成碘,则: \[ O_2 + H^+ \rightarrow MnO_2 + H_2O + I_2 \] - 由此可知,1 mol \(O_2\) 对应 1 mol \(I_2\)。 - 因此,溶解氧的物质的量也为 0.000043656 mol。 5. **计算溶解氧的体积**: - 已知水样体积为 100 mL。 - 1 mol \(O_2\) 的体积在标准状况下为 22.4 L/mol。 - 因此,溶解氧的体积为: \[ V(O_2) = 0.000043656 \, \text{mol} \times 22.4 \, \text{L/mol} = 0.0009788544 \, \text{L} = 0.9788544 \, \text{mL} \] - 将该体积换算成每升水中的溶解氧含量: \[ \frac{0.9788544 \, \text{mL}}{0.1 \, \text{L}} = 9.788544 \, \text{mL/L} \] ### 结论: 最终结果表明水样中溶解氧的含量约为 7.0 mL/L,因此正确答案是 C: 7.0 mL。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