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答:生活污水带给水体的污染物质,一般可分三种:(1)有机物质;(2)悬游固体;(3)细菌(包括微生物)。
答案:答:生活污水带给水体的污染物质,一般可分三种:(1)有机物质;(2)悬游固体;(3)细菌(包括微生物)。
解析:好的,让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个问题。 ### 为什么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测定Cu、Zn、Pb、Cd时,不能用盐酸介质? #### 原理回顾 - **石墨炉原子吸收法**是一种用于微量金属元素分析的技术。 - 在测定过程中,样品被加热至高温(通常超过2000°C),使得金属元素蒸发并原子化。 - **原子化后的金属元素**可以通过吸收特定波长的光来定量检测。 #### 关键点 1. **灰化阶段**: - 在测定过程中,样品首先经历一个低温灰化阶段,目的是去除有机物质和其他干扰物质。 - 这个阶段的温度一般在300-600°C之间。 2. **氯化物的挥发性**: - 盐酸(HCl)会与Cu、Zn、Pb、Cd形成相应的氯化物(如CuCl₂、ZnCl₂、PbCl₂、CdCl₂)。 - 这些氯化物在较低温度下就容易挥发,尤其是在灰化阶段的温度范围内(300-600°C)。 #### 实际影响 - 当使用盐酸作为介质时,在灰化阶段,这些金属的氯化物会挥发掉,导致测定结果偏低或无法准确测定。 - 挥发掉的金属无法进入后续的原子化步骤,从而影响最终的检测结果。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如果你正在烤面包,面包上的黄油在烤箱中过早融化并挥发掉,那么面包就不会有黄油的味道。同样地,在石墨炉原子吸收法中,如果金属的氯化物在灰化阶段挥发掉,那么后续的检测结果就会不准确。 因此,为了保证测定的准确性,通常选择不会导致金属化合物挥发的介质,例如硝酸或硫酸等。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理解一下什么是缓冲溶液。 ### 缓冲溶液的概念 **缓冲溶液**是一种特殊的溶液,它能够在加入少量的酸或碱后,依然保持其pH值相对稳定,不容易发生显著的变化。 ### 举例说明 想象一下你在游泳池里游泳。游泳池里的水需要保持在一个适宜的pH范围内(通常是7.2到7.8),这样才能确保水既不刺激皮肤,也不会腐蚀设备。为了实现这一点,游泳池里通常会添加一些特定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就起到了缓冲溶液的作用。 假设你往游泳池里倒了一点酸性物质(比如柠檬汁),或者加了一点碱性物质(比如肥皂水)。在普通水中,这些物质会导致pH值发生较大变化,可能变得过酸或过碱。但是,在加入了缓冲物质的游泳池水中,pH值只会轻微波动,不会发生剧烈变化。这是因为缓冲溶液中的化学成分能够与这些外来的酸或碱反应,从而维持pH值的稳定。 ### 具体原理 缓冲溶液通常由弱酸及其对应的盐组成。例如,常见的缓冲体系之一是乙酸(CH₃COOH)和乙酸钠(CH₃COONa)组成的缓冲系统。当向这种溶液中加入少量的酸时,乙酸钠会与之反应,防止pH下降;当加入少量的碱时,乙酸会与之反应,防止pH上升。 希望这个解释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缓冲溶液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