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475℃脆性区
B、 过热区
C、 回火软化区
D、 回火软化区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热影响区划分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奥氏体不锈钢在焊接过程中,其热影响区由于经历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会产生不同的组织和性能变化。这些变化对于焊接接头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475℃脆性区:这个区域通常与铁素体不锈钢相关,特别是当这些不锈钢在475℃左右长时间加热时,会出现一种特殊的脆性。然而,这并不是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热影响区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排除。
B. 过热区:过热区是焊接热影响区中温度最高、组织变化最大的区域。在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过程中,过热区可能由于高温导致晶粒粗大,进而影响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这是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热影响区的一个重要部分。
C. 回火软化区:这个区域通常与经过淬火处理的钢材在较低温度下回火时出现的软化现象相关。然而,在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过程中,并不涉及淬火和回火的热处理过程,因此这个选项不适用。
D. (重复选项,实际为C的重复):由于D选项是C选项的重复,且同样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热影响区的描述,因此也应排除。
综上所述,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热影响区主要包括因高温作用导致的晶粒粗大的过热区,以及可能出现的σ相脆化区和敏化区。这些区域对焊接接头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正确答案是B,即过热区。
A、 475℃脆性区
B、 过热区
C、 回火软化区
D、 回火软化区
答案:B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热影响区划分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奥氏体不锈钢在焊接过程中,其热影响区由于经历不同的温度和时间,会产生不同的组织和性能变化。这些变化对于焊接接头的性能有重要影响。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475℃脆性区:这个区域通常与铁素体不锈钢相关,特别是当这些不锈钢在475℃左右长时间加热时,会出现一种特殊的脆性。然而,这并不是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热影响区的典型特征,因此可以排除。
B. 过热区:过热区是焊接热影响区中温度最高、组织变化最大的区域。在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过程中,过热区可能由于高温导致晶粒粗大,进而影响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和耐腐蚀性。这是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热影响区的一个重要部分。
C. 回火软化区:这个区域通常与经过淬火处理的钢材在较低温度下回火时出现的软化现象相关。然而,在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过程中,并不涉及淬火和回火的热处理过程,因此这个选项不适用。
D. (重复选项,实际为C的重复):由于D选项是C选项的重复,且同样不适用于奥氏体不锈钢焊接热影响区的描述,因此也应排除。
综上所述,奥氏体不锈钢的焊接热影响区主要包括因高温作用导致的晶粒粗大的过热区,以及可能出现的σ相脆化区和敏化区。这些区域对焊接接头的性能有重要影响。因此,正确答案是B,即过热区。
A. 0.07
B. 0.09
C. 0.1
D. 0.15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焊条直径与偏心度的关系。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 0.07:这是正确答案。根据相关标准规定,直径不大于2.5mm的焊条,其偏心度不应大于0.07。偏心度是指焊条中心线与焊条表面之间的偏差程度,过大的偏心度会影响焊接质量。
B. 0.09:这个选项的偏心度值较大,不符合直径不大于2.5mm焊条的要求。若偏心度过大,会导致焊接过程中熔池不稳定,影响焊接质量。
C. 0.1:这个选项的偏心度值同样较大,不符合直径不大于2.5mm焊条的要求。原因同选项B。
D. 0.15:这个选项的偏心度值最大,更不符合直径不大于2.5mm焊条的要求。原因同选项B和C。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因为直径不大于2.5mm的焊条,其偏心度不应大于0.07,这是为了保证焊接过程中熔池稳定,提高焊接质量。
A. 0.04
B. 0.05
C. 0.07
D. 0.09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对焊条偏心度国家标准的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焊条偏心度的定义。焊条偏心度是指焊条药皮中心线与焊芯中心线之间的偏移程度,它是衡量焊条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偏心度过大可能会影响焊接过程的稳定性和焊接质量。
接下来,我们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0.04):根据国家标准,对于直径不小于5mm的焊条,其偏心度不应大于焊条直径的2%,即对于直径5mm的焊条,偏心度不应大于0.1mm(5mm * 2% = 0.1mm),而0.04mm显然小于这个值,因此A选项是符合标准的。
B选项(0.05):虽然这个值也较小,但根据国家标准,它超过了直径5mm焊条偏心度的最大允许值(0.1mm),因此B选项不符合标准。
C选项(0.07):这个值明显超过了直径5mm焊条偏心度的最大允许值(0.1mm),因此C选项不符合标准。
D选项(0.09):同样,这个值也超过了直径5mm焊条偏心度的最大允许值(0.1mm),因此D选项不符合标准。
综上所述,根据国家标准的规定,直径不小于5mm的焊条,其偏心度不应大于焊条直径的2%,即对于直径5mm的焊条,偏心度不应大于0.1mm。而A选项(0.04)是小于这个值的,因此是正确答案。
所以,正确答案是A。
A. 交流钨极氩弧焊
B. 直流钨极氩弧焊
C. 交直流钨极氩弧焊
D. 熔化极氩弧焊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焊接设备型号及其功能的理解。
A. 交流钨极氩弧焊 - 这种焊机使用交流电源,钨极作为电极,氩气作为保护气体进行焊接。交流电可以使电弧稳定,适合于不同材质和厚度的焊接。
B. 直流钨极氩弧焊 - 使用直流电源,电弧稳定,焊缝成型好,通常用于精密焊接,但不如交流焊机适应性强。
C. 交直流钨极氩弧焊 - 这种焊机可以切换交流直流,适用范围更广,既可以用于交流焊的场合,也可以用于直流焊的场合。
D. 熔化极氩弧焊 - 使用连续送进的焊丝作为电极,熔化金属和氩气保护电弧,通常用于较厚的金属焊接。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A): 题目中的WSJ-300型焊机型号暗示了它是一款特定的焊接设备。根据答案,可以推断出这款焊机是专门设计为使用交流电源的钨极氩弧焊机。因此,正确答案是A,因为它准确地描述了WSJ-300型焊机的焊接类型。其他选项描述了不同的焊接技术或功能,与WSJ-300型焊机的指定类型不符。在实际情况中,查阅该焊机的技术规格书或操作手册可以提供此类信息。
A. 0.985
B. 0.995
C. 0.9995
D. 0.9999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焊接用氩气纯度的了解。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焊接过程中氩气的主要作用。氩气作为惰性气体,在焊接中常被用作保护气体,以防止焊接区域与空气中的氧气、氮气等发生化学反应,从而保证焊接质量。因此,氩气的纯度对于焊接质量至关重要。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0.985:这个纯度相对较低,对于需要高精度焊接质量的场合,可能无法满足要求,因为杂质含量较高可能会影响焊接效果。
B. 0.995:虽然这个纯度已经相当高,但在一些对焊接质量要求极高的场合,可能仍然不够。
C. 0.9995:这个纯度已经非常高了,但在某些特殊或高精度的焊接应用中,可能还需要更高的纯度。
D. 0.9999:这是四个选项中最高的纯度,符合我国现行规定中对焊接用氩气纯度的要求。高纯度的氩气能够更有效地保护焊接区域,减少杂质对焊接质量的影响,从而满足焊接的严格要求。
综上所述,按我国现行规定,氩气的纯度应达到0.9999才能满足焊接的要求。因此,正确答案是D。
A. 15CrMo
B. 20CrMoV
C. 09Mn2V
D. 15Cr1MoV
解析:珠光体耐热钢是一类在高温下具有较好强度和抗氧化性能的钢种,主要用于制造在高温下工作的零件和设备。它们通常含有铬(Cr)、钼(Mo)、钒(V)等合金元素,以提高其耐热性能。
选项解析:
A. 15CrMo - 这是一种典型的珠光体耐热钢,含有15%左右的铬(Cr)和一定量的钼(Mo),具有良好的耐热性能。
B. 20CrMoV - 这也是珠光体耐热钢的一种,含有20%左右的铬(Cr)、钼(Mo)和钒(V),这些元素共同作用,提高了钢的高温强度和抗氧化性。
C. 09Mn2V - 这个选项的铬含量相对较低,主要合金元素是锰(Mn)和钒(V)。锰可以提高钢的强度,但这个合金成分并不符合典型的珠光体耐热钢的定义,因为它缺少足够的铬和钼来提供高温下的必要性能。
D. 15Cr1MoV - 这同样是一种珠光体耐热钢,含有15%左右的铬(Cr)、1%左右的钼(Mo)和钒(V),适用于高温环境。
为什么选C:09Mn2V的合金成分与典型的珠光体耐热钢不同,它缺少足够的铬和钼,这两个元素对于提高钢的耐热性能至关重要。因此,09Mn2V不属于珠光体耐热钢。
A. 压焊
B. 铆焊
C. 激光焊
D. 摩擦焊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金属焊接方法分类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金属在焊接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及工艺特点,来判断哪种焊接方法属于题目中提到的三类之一(熔焊、某类焊接和钎焊)。
首先,我们分析题目并罗列出重要信息:
金属焊接方法根据状态及工艺特点分为三类。
已知的两类是熔焊和钎焊。
需要从选项中选出第三类。
接下来,我们分析每个选项:
A. 压焊:压焊是通过加压或同时加热使两工件在固态下实现原子间结合,有时也简称为压接。它属于焊接方法的一种,且根据焊接状态及工艺特点,与熔焊和钎焊并列,符合题目要求。
B. 铆焊:铆焊并不是一种独立的焊接方法,而是指铆接和焊接的统称。它并不符合题目中要求的按照金属在焊接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及工艺特点进行分类的单一焊接方法,因此排除。
C. 激光焊:激光焊虽然是一种先进的焊接技术,但它实际上属于熔焊的一种特殊形式,即利用激光作为热源进行焊接,因此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独立分类,排除。
D. 摩擦焊:摩擦焊也是一种特殊的焊接方法,它利用工件接触面摩擦产生的热量进行焊接,但同样可以归类为熔焊或压焊的一种特殊形式,不符合题目要求的独立分类,排除。
综上所述,根据金属在焊接过程中所处的状态及工艺特点的不同,除了熔焊和钎焊外,第三类焊接方法是压焊,即选项A。
A. 电流热
B. 电弧热
C. 电阻热
D. 压力
解析:电弧焊是一种常见的焊接方法,其工作原理是利用电弧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金属,进而实现金属的连接。
选项A:电流热。电流通过导体时会产生热量,但这并不是电弧焊的主要热源。
选项B:电弧热。电弧焊工作时,在电极与工件之间产生电弧,电弧的高温(可达3000℃以上)作为焊接所需的热源,熔化金属实现焊接。这是正确的答案。
选项C:电阻热。电阻热是指电流通过电阻材料时产生的热量,虽然在一些焊接方法中有所应用,但不是电弧焊的主要热源。
选项D:压力。在焊接过程中,压力有时用于确保焊缝的成型和质量,但它不是热源。
因此,正确答案是B,电弧热,因为电弧焊是利用电弧产生的高温来熔化金属进行焊接的。
A. 白色
B. 银灰色
C. 天蓝色
D. 铝白色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特定工业气瓶颜色标识的识别。在工业生产中,为了快速区分不同种类的气瓶,通常会根据瓶内所装气体的性质,将气瓶外表涂成特定的颜色,并配以相应的标识或字样。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
A. 白色:白色并不是C02(二氧化碳)气瓶的标准颜色。在常见的气瓶颜色标识中,白色通常不用来表示二氧化碳气瓶。
B. 银灰色:银灰色同样不是C02气瓶的标准颜色。这种颜色可能用于其他类型的工业设备或容器,但不是二氧化碳气瓶的标识色。
C. 天蓝色:天蓝色在气瓶颜色标识中常用于表示氧气瓶。氧气瓶由于其特殊的性质(助燃性),需要醒目的颜色以提醒使用者注意安全,但并非二氧化碳气瓶的颜色。
D. 铝白色:在气瓶颜色标识标准中,C02(二氧化碳)气瓶通常被涂成铝白色,并配以黑色的“二氧化碳”字样和黑色色环。这种颜色标识有助于快速识别气瓶内的气体种类,确保使用安全。
综上所述,C02气瓶的外表涂成铝白色,因此正确答案是D。
A. 2 mm
B. 4 mm
C. 6 mm
D. 8 mm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焊接工艺的基本知识。
选项解析如下: A. 2 mm:这是一个常见的焊缝厚度限制,因为过厚的焊缝可能会导致焊接质量问题,如裂纹、气孔等。 B. 4 mm:这个厚度相对较厚,对于大多数焊接工艺来说,单道焊缝厚度超过2 mm可能会导致焊接质量下降。 C. 6 mm:这个厚度对于单道焊缝来说过厚,通常不会作为常规焊接的标准。 D. 8 mm:这个厚度更是远远超过了常规单道焊缝的厚度限制,容易导致焊接缺陷。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正确答案是A(2 mm),因为在焊接过程中,为了保证焊接质量和减少焊接缺陷,每道焊缝的厚度一般不宜过厚。2 mm是一个普遍接受的厚度限制,可以确保焊接接头的性能和外观质量。超过这个厚度,可能会导致热量积累过多,影响焊缝的冶金质量,从而影响焊接接头的性能。
A. 直接型
B. 转移型
C. 非转移型
D. 联合型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微束等离子弧焊接所采用的等离子弧类型。首先,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及其对应的等离子弧类型:
A. 直接型等离子弧:这种等离子弧主要用于等离子切割,其特点是电弧直接作用在工件上,通过高速气流将电弧能量吹向工件,形成切割效果。它并不适用于微束等离子弧焊接。
B. 转移型等离子弧:在这种类型中,电弧从一个电极(通常是钨极)转移到工件上,通过电弧的高温将工件熔化实现焊接。虽然这是焊接中常用的一种等离子弧类型,但它并不特指微束等离子弧焊接。
C. 非转移型等离子弧:非转移型等离子弧的电弧并不直接作用在工件上,而是保持在电极与喷嘴之间。这种等离子弧主要用于等离子喷涂、表面处理等工艺,不适合用于焊接。
D. 联合型等离子弧:联合型等离子弧结合了转移型和非转移型等离子弧的特点。在微束等离子弧焊接中,通常使用这种类型的等离子弧,因为它可以在较小的电流下提供稳定的电弧和精确的能量控制,非常适合微细结构的焊接。
综上所述,微束等离子弧焊接采用的是联合型等离子弧,因为它能够在小电流下实现稳定的焊接过程,满足微细结构焊接的需求。因此,正确答案是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