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
答案:A
A. 1.0~2.0 mm
B. 2.0~3.0 mm
C. 3.0~4.0 mm
D. 4.0~5.0 mm
解析:气焊焊丝直径的选择主要依据工件厚度来决定。基本原则是焊丝直径与工件厚度相匹配,以确保焊接效率和焊接质量。
A. 1.0~2.0 mm:这个范围的焊丝直径适用于更薄的工件,一般在1.5 mm以下。如果用于3.0~5.0 mm厚的工件,热量输入可能不足,导致熔深不够。
B. 2.0~3.0 mm:这个范围的焊丝直径适合焊接2.0~4.0 mm厚的工件,接近所需范围,但对于3.0~5.0 mm厚的工件,仍然可能不足以达到最佳焊接效果。
C. 3.0~4.0 mm:这个范围的焊丝直径与3.0~5.0 mm厚的工件相匹配,能够提供足够的热量输入,保证熔池的形成和良好的熔深,从而确保焊接强度和质量。因此,这是最合适的选择。
D. 4.0~5.0 mm:这个范围的焊丝直径对于3.0~5.0 mm厚的工件来说过大,可能会导致热量输入过多,造成熔池过大、焊缝成型不良和过热等问题。
因此,根据工件厚度3.0~5.0 mm,正确答案是C,焊丝直径应选择3.0~4.0 mm。
A. 焊缝余高与焊缝宽度
B. 焊缝宽度与焊缝高度
C. 焊缝宽度与焊缝计算厚度
D. 焊缝熔深与熔宽
解析:在解析这道题目时,我们首先要明确“焊缝成形系数”的定义。焊缝成形系数是衡量焊缝形状的一个重要参数,它反映了焊缝在横截面上的宽窄程度,对焊缝的质量和性能有显著影响。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选项:
A. 焊缝余高与焊缝宽度:焊缝余高是焊缝表面与母材之间的最高距离,而焊缝宽度是焊缝在横截面上的宽度。这两者之间的比值并不能直接反映焊缝的成形情况,因为它没有涉及到焊缝的高度(或厚度)这一关键维度。
B. 焊缝宽度与焊缝高度:虽然这个选项涉及到了焊缝的两个重要维度(宽度和高度),但“焊缝高度”通常不是指焊缝在母材表面的实际高度(即余高),而是指焊缝横截面上的最大高度(即从焊缝底部到顶部的距离,也称为焊缝厚度)。然而,这个定义在不同文献或标准中可能有所差异,且“焊缝高度”一词不够明确,容易引起混淆。更重要的是,此选项并未直接对应到“焊缝成形系数”的标准定义。
C. 焊缝宽度与焊缝计算厚度:这里的“焊缝计算厚度”通常指的是焊缝横截面上的有效厚度,即考虑了焊缝形状和尺寸后,用于计算或评估焊缝强度和性能的一个参数。焊缝成形系数正是通过焊缝宽度与这个有效厚度的比值来定义的,它能够较好地反映焊缝的宽窄程度和形状特征,是评估焊缝质量的重要指标。
D. 焊缝熔深与熔宽:焊缝熔深是指焊缝熔合线到母材表面的距离,而焊缝熔宽则是焊缝在母材表面上的宽度。这两者之间的比值虽然与焊接过程有关,但并不直接反映焊缝成形系数所关注的横截面形状和尺寸比例。
综上所述,根据焊缝成形系数的标准定义和各个选项的具体内容分析,我们可以确定正确答案是C:“焊缝宽度与焊缝计算厚度”的比值。这个比值能够准确地反映焊缝的成形情况,是焊接质量控制中的一个重要参数。
A. 焊缝熔宽与余高
B. 焊缝熔深与熔宽
C. 焊缝余高与熔宽
D. 焊缝宽度与焊逢计算厚度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焊接专业术语“焊缝成形系数”的定义。
选项解析如下:
A. 焊缝熔宽与余高:这个选项描述的是焊缝的两个不同维度,但不是焊缝成形系数的定义。
B. 焊缝熔深与熔宽:这个选项涉及焊缝的熔深和熔宽,虽然这两个参数与焊缝成形有关,但并不构成焊缝成形系数的定义。
C. 焊缝余高与熔宽:这个选项同样涉及焊缝的两个参数,但顺序和定义都不正确。
D. 焊缝宽度与焊逢计算厚度:这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焊缝成形系数的定义。焊缝成形系数是指焊缝宽度与焊缝计算厚度(通常是指焊缝的实际高度减去余高)的比值,这个比值是评价焊缝形状和质量的一个重要参数。
因此,正确答案是D。焊缝成形系数是评价焊缝形状和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它影响着焊缝的力学性能和缺陷情况,合理的焊缝成形系数能够保证焊缝的强度和减少缺陷的产生。
A. 防风措施
B. 防护措施
C. 防火措施
D. 绝缘措施
解析:选项解析如下:
A. 防风措施:这是为了防止焊接过程中因风的影响导致焊接不稳定或焊渣回火,但与金属飞溅引起的火灾危险性无直接关系。
B. 防护措施:这是一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可能包括防护眼镜、手套等个人防护装备,以及防护屏等,但并没有直接针对金属飞溅引起的火灾危险性。
C. 防火措施:这个选项直接针对金属飞溅可能引起的火灾风险,包括使用防火材料覆盖、配备灭火器材、保持焊接现场清洁等措施,以降低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D. 绝缘措施:这通常是为了防止电击,与金属飞溅引起的火灾危险性无直接关系。
为什么选C:题目明确指出金属飞溅可能引起火灾,因此需要采取的措施应该是直接针对火灾风险的。选项C“防火措施”恰好是针对这一风险的,所以正确答案是C。
A. 直接型
B. 转移型
C. 非转移型
D. 联合型
解析:微束等离子弧焊接是一种精密焊接技术,其使用的等离子弧类型对焊接过程有重要影响。以下是对各个选项的解析:
A. 直接型等离子弧:这种类型的等离子弧焊接是直接在工件上产生等离子弧,不通过任何额外的气体环境。但是,直接型等离子弧一般不适用于微束焊接,因为它难以实现微小的热量输入控制。
B. 转移型等离子弧:转移型等离子弧是指等离子弧在电极和工件之间形成,通过转移弧的形式实现焊接。这种类型适用于一般的等离子弧焊接,但在微束焊接中可能无法提供足够精细的控制。
C. 非转移型等离子弧:非转移型等离子弧是在电极和喷嘴之间形成,不直接接触工件。这种类型的等离子弧可以提供非常稳定和精细的热量控制,适合于微束焊接。
D. 联合型:联合型等离子弧焊接结合了转移型和非转移型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的焊接需求灵活调整,从而在微束焊接中实现更好的焊接效果。
答案是D,联合型等离子弧,因为它结合了转移型和非转移型的优点,可以根据微束焊接的具体要求进行优化,实现精细的热量控制,保证焊接质量。这种类型的等离子弧焊接适用于高精度焊接场合,能够提供稳定和可调节的焊接过程,适合微束等离子弧焊接的需求。
A. 硝化棉
B. 乙炔
C. 汽油
D. 煤粉
E. 电石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物质与空气混合后是否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问题。我们需要分析每个选项中的物质,判断它们在与空气混合后是否具备爆炸性。
A. 硝化棉:硝化棉是一种高度易燃的物质,但它本身并不直接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硝化棉的爆炸性通常体现在其作为火药或推进剂的用途中,当受到强烈的冲击、摩擦或高温时,可能引发爆炸。但单纯与空气混合,并不足以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B. 乙炔:乙炔是一种极易燃的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在一定浓度范围内(即爆炸极限内),遇到火源极易发生爆炸。因此,乙炔能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C. 汽油:汽油是易挥发的液体燃料,其蒸气与空气混合后,在特定浓度范围内也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当遇到火源时,极易发生爆炸。
D. 煤粉:煤粉是煤的细小颗粒,当煤粉悬浮在空气中并与空气混合到一定比例时,遇到火源也会发生爆炸。这是因为煤粉颗粒表面积大,吸附氧的能力强,在空气中悬浮状态下极易燃烧和爆炸。
E. 电石:电石(碳化钙)本身并不直接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电石的危险性主要体现在其遇水会迅速反应生成乙炔气体,而乙炔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具有爆炸性。但电石本身并不与空气直接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综上所述,硝化棉和电石(E选项)是不能直接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的物质。因此,正确答案是AE。
A. 1991
B. 1992
C. 1993
D. 1994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法律实施年份的识别问题,需要我们准确记忆《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具体实施年份。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并罗列出重要信息:
题目询问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年份。
接下来,我们针对每个选项进行逐一分析:
A. 1991:这个年份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施年份,可以排除。
B. 1992:同样,这个年份也不是该法律的实施年份,不符合题目要求。
C. 1993:虽然这个时间点接近,但并非《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确切实施年份,因此也应排除。
D. 1994: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实际实施年份。该法律于1993年10月31日由第八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四次会议通过,自1994年1月1日起施行。
综上所述,根据法律的实际实施情况,我们可以确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是在1994年开始实施的。
因此,答案是D. 1994。
解析:选项A:正确。这个选项表述了逆变式弧焊直流电源的工作流程,认为其原理是工频交流电经过直流,然后再逆变为中频交流电,最后输出直流电。
选项B:错误。这个选项认为上述对逆变式弧焊直流电源原理的描述是不准确的。
为什么选B:逆变式弧焊直流电源的基本原理实际上是将工频交流电整流为直流电,然后通过逆变器将直流电逆变为中频交流电,最后通过中频变压器降压后再整流输出,得到稳定的直流焊接电流。因此,选项A中的描述顺序有误,正确的流程是“工频交流→直流→逆变为中频交流→通过变压器降压→直流输出”,而不是直接“逆变为中频交流→直流输出”。因此,选项B是正确的,因为选项A的描述不够准确,缺少了降压变压器的步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