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
答案:A
A. 还原反应
B. 分解反应
C. 中和反应
D. 氧化反应
E. 氧化—还原反应
解析:这道题目要求从给定的选项中挑选出哪一项不能描述“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我们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A. 还原反应:还原反应通常指的是物质失去氧或得到电子的反应。而题目描述的是“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这明显是一个得氧的过程,因此不属于还原反应。所以A选项是正确答案之一。
B. 分解反应:分解反应是一种物质反应后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的反应,其特点可总结为“一变多”。而物质与氧发生的反应,无论生成物有多少种,都不属于分解反应,因为分解反应特指一种物质分解为多种物质,不涉及外来元素的加入(如氧)。所以B选项也是正确答案。
C. 中和反应:中和反应特指酸和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物质与氧的反应显然不涉及酸和碱的相互作用,因此不能称为中和反应。C选项同样是正确答案。
D. 氧化反应:氧化反应是物质与氧发生的化学反应,包含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和物质中氧元素与其他物质发生反应两种类型。题目直接描述了“物质跟氧发生的化学反应”,这完全符合氧化反应的定义。因此,D选项不是答案。
E. 氧化—还原反应:虽然物质与氧的反应通常包含氧化过程,但并非所有这样的反应都同时涉及显著的还原过程(除非有其他元素被氧化或该物质内部存在变价元素)。因此,将这类反应一概称为“氧化—还原反应”可能不准确,特别是在没有其他元素被氧化或还原过程不显著的情况下。更重要的是,题目要求的是不能描述的选项,而“氧化—还原反应”的表述在此上下文中可能产生误导,因为它强调了可能并不显著的还原方面。然而,从严格意义上讲,任何包含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反应都可以称为氧化—还原反应,但考虑到题目的具体要求和语境,E选项也被视为正确答案之一,尽管这个答案在逻辑上可能略有争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B、C、E。但请注意,对于E选项的解释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主要取决于对“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理解和应用语境。
A. 90~110度角
B. 110~130度角
C. 50~70度角
D. 31~50度角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熔化极CO2气体保护焊中焊接操作的基本技能。
选项解析如下:
A. 90~110度角:这个角度过大,不利于焊接过程中对熔池的控制,容易导致焊缝成型不良。
B. 110~130度角:这个角度是熔化极CO2气体保护焊中焊接中径管45°固定对接接头时的合适角度,有利于控制熔池形状和大小,确保焊缝成型良好。
C. 50~70度角:这个角度过小,焊枪与焊接前进方向的焊道角度太小,不利于熔池的形成和焊缝的成型。
D. 31~50度角:这个角度更小,同样不利于熔池的形成和焊缝的成型。
因此,正确答案是B. 110~130度角。这个角度可以保证熔池在焊接过程中保持合适的形状和大小,有利于焊工操作,确保焊缝成型和质量。
A. 中心投影法
B. 垂直投影法
C. 正投影法
D. 三视图法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机械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特别是关于投影法的应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中心投影法:中心投影法是指光线从一个点(即投影中心)出发,通过物体投射到投影面上所得到的图形。这种方法得到的图形往往与物体的实际形状和大小有关,且随着投影中心与物体、投影面之间距离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不适合用于精确表示物体的真实形状和大小,故A选项错误。
B. 垂直投影法:这个选项在标准的投影法术语中并不常见,且其描述不够明确。在机械制图中,我们通常不直接使用“垂直投影法”这一术语来描述投影方式。它可能指的是光线垂直于投影面进行投影,但这并不足以明确说明其是何种具体的投影法,且不是机械制图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故B选项错误。
C. 正投影法:正投影法是指光线与投影面垂直,且物体表面与投影面平行时,物体在投影面上所得的投影。这种方法能够准确地表示物体的真实形状和大小,且绘制方法相对简单,是机械制图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投影法。因此,C选项正确。
D. 三视图法:三视图法并不是一种投影法,而是利用正投影法从三个不同的方向(通常是主视图、俯视图和左视图)对物体进行投影,并将这三个投影图组合起来以全面表示物体的形状和大小。虽然三视图法在机械制图中非常重要,但它本身不是一种投影法,而是投影法的应用方式之一,故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即正投影法。
A. 弯曲试验
B. 冲击试验
C. 硬度试验
D. 拉伸试验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焊接试验中各种测试方法所能测定的材料性能。
A选项:弯曲试验主要用于测定金属材料的塑性变形能力。在弯曲过程中,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而不断裂,这反映了材料的塑性。因此,A选项是正确的。
B选项:冲击试验主要用于测定金属材料抵抗冲击载荷而不被破坏的能力,它更多地反映了材料的韧性和脆性转变温度,而不是塑性。所以,B选项是错误的。
C选项:硬度试验是通过压入、刻划等方法来测定材料的硬度,即材料抵抗局部压力而产生变形的能力。硬度与材料的强度、塑性、弹性等性能有关,但并非直接测定塑性。因此,C选项是错误的。
D选项:拉伸试验主要用于测定金属材料的抗拉强度、屈服强度、伸长率等性能指标。虽然伸长率与材料的塑性有关,但拉伸试验更多地是综合评估材料的力学性能,而不是专门测定塑性。所以,D选项虽然与塑性有关,但不是最直接的方法。
综上所述,能够直接测定金属塑性的试验是弯曲试验,因此答案是A。
A. CJ101
B. CJ201
C. CJ301
D. CJ401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工具选择的问题,旨在测试对于特定清洁任务所需工具的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及其适用性:
A. CJ101:此选项并未在问题描述或常识中明确对应到某种特定功能的清洁工具。在缺乏具体信息的情况下,我们不能直接推断CJ101是否适合用于清除难清洗的垢物。因此,这个选项在缺乏具体证据支持的情况下,不应被视为正确答案。
B. CJ201:同样,CJ201也没有在问题描述中明确其用途或功能。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支持这个选项是清除难清洗垢物的合适工具。
C. CJ301:在清洁工具的命名或编号体系中,虽然CJ301的具体功能和特点未直接给出,但根据题目要求“对难清洗掉的垢物”进行推断,通常这类工具会被设计成具有更强清洁能力或针对顽固污渍的清洁功能。在没有其他更具体信息的情况下,我们可以合理推测CJ301可能是为满足这一需求而设计的工具之一。
D. CJ401:与CJ301类似,CJ401的具体功能也未在问题描述中明确。但同样基于题目要求和常识推断,针对难清洗的垢物,可能会需要具有特殊设计或更强清洁能力的工具。因此,CJ401也有可能是适合此任务的工具之一。
综上所述,考虑到题目要求的是对难清洗垢物的清除工具,我们可以合理推测,需要选择那些设计用于处理顽固污渍或具有更强清洁能力的工具。在四个选项中,虽然CJ301和CJ401的具体功能未直接说明,但根据题目要求和常识推断,它们最有可能是符合这一需求的工具。
因此,正确答案是C和D。这两个选项可能代表了具有足够清洁能力来应对难清洗垢物的工具。
A. 60~80 V
B. 80~100 V
C. 100~150 V
D. 150~400 V
解析:等离子弧切割技术是利用高速喷射的等离子气流来加热和熔化金属材料,并通过高速气流将熔化的材料吹走,从而达到切割的目的。等离子弧切割电源的空载电压是指电源在无负载(即切割喷嘴没有接触金属)时的电压。
以下是对各选项的解析:
A. 60~80 V:这个电压范围对于等离子弧切割来说偏低,通常不足以产生足够高的温度来有效地切割大多数金属。
B. 80~100 V:这个电压范围也相对较低,虽然比60~80 V要高一些,但对于切割较厚的金属还是不够。
C. 100~150 V:这个电压范围已经可以用于切割一些较薄的金属,但是对于切割较厚的金属,可能仍然不够。
D. 150~400 V:这个电压范围是典型的等离子弧切割电源的空载电压要求。较高的电压能够产生足够高的温度,以确保能够切割各种不同厚度和类型的金属,包括不锈钢、铝、铜等难切割材料。
选择答案D的原因是:为了确保等离子弧切割机能产生足够高的温度,以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的切割,通常需要空载电压在150~400 V之间。这个电压范围能够提供足够的能量来维持稳定和高温的等离子弧,从而适应多种材料的切割需求。因此,选项D是正确的。
A. 1.6mm
B. 0.6mm
C. 1.2mm
D. 2.4mm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CO2焊(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中焊丝直径与焊接电流的关系及其对焊接过程的影响。
选项解析如下:
A. 1.6mm:这个选项是正确答案。当焊丝直径为1.6mm时,若焊接电流在400A以下,确实会出现粗滴非轴向过渡,导致飞溅大,焊接过程不稳定。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这种组合很少使用。
B. 0.6mm:这个焊丝直径较小,通常适用于细小电流的焊接,不会出现粗滴非轴向过渡,飞溅相对较小,焊接过程较为稳定。
C. 1.2mm:这个焊丝直径在中等电流下使用较为合适,一般不会出现题目中描述的问题,除非电流过大。
D. 2.4mm:这个焊丝直径较大,通常用于大电流焊接。但在400A以下的情况下,使用2.4mm的焊丝会导致熔滴过渡更加不稳定,飞溅更大,但这种情况比1.6mm焊丝直径时更为少见。
为什么选A: 因为题目描述的情况,即焊接电流在400A以下时,为粗滴非轴向过渡,飞溅大,焊接过程不稳定,最符合焊丝直径为1.6mm的情况。其他选项的焊丝直径要么太小,要么太大,不太可能在400A以下的电流下出现题目描述的问题。因此,正确答案是A. 1.6m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