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低温容器用钢的冲击试验温度与容器或其受压元件的最低设计温度之间的关系。
选项A:正确。这个选项如果成立,意味着冲击试验温度高于最低设计温度,这可能会让人误以为材料在更高的温度下进行了测试,因此能够满足低温下的使用要求。
选项B:错误。这个选项正确,因为根据相关标准和工程实践,低温容器用钢的冲击试验温度应该等于或低于容器或其受压元件的最低设计温度。这样做的目的是确保材料在最低设计温度下仍能保持足够的韧性,防止由于低温导致的脆性断裂。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冲击试验是用来评估材料在低温条件下抵抗断裂的能力。如果试验温度高于设计温度,就不能准确反映材料在实际工作温度下的性能。因此,为了确保材料在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冲击试验应该在等于或低于最低设计温度的条件下进行,所以正确答案是B。
解析:选项A:正确。这个选项表述的是,如果焊件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压应力超过了材料的屈服点,那么焊后就不会有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这个表述是不准确的。
选项B:错误。这个选项指出上述说法是错误的。实际上,即使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压应力大于材料的屈服点,焊后仍然会产生焊接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这是因为焊接是一个局部加热和冷却的过程,会导致材料的不均匀热胀冷缩,从而产生应力。当应力超过材料的屈服点时,材料会发生塑性变形,但冷却后由于塑性变形不能完全恢复,因此仍会留下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正确答案是B,因为在焊接过程中,即使产生了大于材料屈服点的压应力,由于焊接引起的温度梯度和不均匀冷却,仍然会在焊件中产生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这是因为焊接过程中的热影响会导致材料内部的应力分布不均,即使材料发生了塑性变形,也无法完全消除这种不均匀性,因此在冷却至室温后,焊件中仍会存在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焊接工艺评定作用的理解题。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焊接工艺评定的主要目的和作用,然后对比题目中的描述,以判断其准确性。
焊接工艺评定(Welding Procedure Qualification, WPQ)的主要目的是验证所拟定的焊接工艺是否能够满足产品的焊接质量要求。这包括焊接接头的力学性能、化学成分、金相组织、缺陷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或技术条件。
焊工的操作技能虽然对焊接质量有重要影响,但焊接工艺评定的核心并不在于直接考核焊工的操作技能。焊工的操作技能通常通过焊工技能考试或日常的工作表现来评估。
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中的描述:“焊接工艺评定除验证所拟定的焊接工艺的正确性外,还能起考核焊工的操作技能的作用。”
A选项“正确”意味着焊接工艺评定确实具有考核焊工操作技能的作用,但如前所述,这不是焊接工艺评定的主要或核心目的。
B选项“错误”则明确指出焊接工艺评定并不直接用于考核焊工的操作技能,这更符合焊接工艺评定的实际作用和目的。
综上所述,焊接工艺评定的主要目的是验证焊接工艺的正确性,而非直接考核焊工的操作技能。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错误”。
解析:选项A:“正确”表明焊缝基本符号确实是用来补充说明焊缝特征的符号。
选项B:“错误”表明焊缝基本符号不是用来补充说明焊缝特征的符号。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答案B是因为焊缝基本符号不仅仅用于补充说明焊缝的某些特征,而是用来表示焊缝的位置、形状、尺寸和类型等基本信息的符号。这些符号是焊接图样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用于明确指导焊接过程。因此,选项A的说法不够准确,焊缝基本符号的作用比“补充说明焊缝的某些特征”要广泛和基础,所以正确答案是B。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热处理工艺术语的理解题。我们需要对“退火”这一热处理方法的定义进行准确理解,并根据这个定义来判断题目中的描述是否正确。
首先,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将钢加热到A3或A1左右一定温度。
保温后缓慢(一般随炉冷却)而均匀的冷却。
这种热处理方法被称为退火。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正确:如果选择这个选项,我们需要确认题目中的描述完全符合“退火”的定义。然而,在热处理中,“退火”通常指的是将金属或合金加热到适当温度,保持一定时间,然后缓慢冷却(通常是随炉冷却)的热处理工艺。其目的是为了降低材料的硬度,提高塑性,改善材料的切削加工性,并消除残余应力,稳定尺寸。但关键在于退火并不特指加热到A3或A1温度,这两个温度点通常与钢的具体相变(如珠光体向奥氏体的转变)有关,并不直接定义退火过程。
B. 错误:选择这个选项意味着题目中的描述并不完全符合“退火”的准确定义。根据之前的分析,我们知道退火并不特指加热到A3或A1温度,而是一个更广泛的热处理过程。因此,将退火仅定义为加热到A3或A1温度并进行缓慢冷却是不准确的。
综上所述,答案选择B(错误),因为题目中的描述将退火的过程过于具体地限定在了加热到A3或A1温度上,而实际上退火是一个更广泛、更灵活的热处理工艺,其加热温度范围可能因材料和处理目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