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案:A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低温容器用钢的冲击试验温度与容器或其受压元件的最低设计温度之间的关系。
选项A:“正确”,这个选项意味着冲击试验的温度应该高于设计的最低温度,这在实际工程应用中是不合理的,因为冲击试验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材料在最低设计温度下仍具有足够的韧性,防止发生脆性断裂。
选项B:“错误”,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冲击试验温度应当低于或等于容器或其受压元件的最低设计温度。这样,可以确保在最低设计温度条件下,材料仍能保持足够的冲击韧性,满足使用要求。
所以选择B的原因是:按照压力容器设计的安全要求,冲击试验是用来验证材料在低温环境下抵抗脆性断裂的能力。因此,试验温度应当与最低设计温度一致或更低,以确保容器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即使在最低温度下也能保持其结构完整性和安全性。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不锈钢复合钢板装配及焊接技术的判断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不锈钢复合钢板的结构和特性,再结合焊接工艺的要求来进行分析。
题目解析:
不锈钢复合钢板:这种材料由两层或多层金属板复合而成,通常包括一层不锈钢(复层面)和一层其他金属(基层面),如碳钢。这种结构结合了不锈钢的耐腐蚀性和基层金属的强度和成本效益。
定位焊:在焊接过程中,为了固定待焊件的位置,防止焊接变形,常采用的一种临时焊接方法,称为定位焊。
接下来,我们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和选项:
题目描述:装配不锈复合钢板时,应在复层面进行定位焊。
选项分析:
A. 正确:如果选择这个选项,意味着在装配不锈钢复合钢板时,定位焊应该在不锈钢复层面上进行。然而,这通常不是最佳实践。
B. 错误:这个选项指出在复层面上进行定位焊是不正确的。在不锈钢复合钢板的焊接中,由于不锈钢的热敏感性较高,直接在复层面上进行定位焊可能会对其造成热影响,导致复层面性能下降或产生缺陷。因此,通常推荐在基层面上进行定位焊,以减少对复层面的热影响。
结论:
考虑到不锈钢复合钢板的特性和焊接工艺的要求,直接在复层面上进行定位焊可能会对其造成不利影响。因此,更合理的做法是在基层面上进行定位焊,以保护复层面的性能。所以,这道题的正确答案是 B.错误。
解析:选项A:“正确” - 这一选项暗示如果焊件在焊接过程中产生的压应力超过了材料的屈服点,那么焊后就不会出现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这种说法忽略了焊接过程中温度变化对材料性能的影响以及金属在冷却过程中的收缩。
选项B:“错误” - 这一选项正确地指出了即使在焊接过程中产生了大于材料屈服点的压应力,焊后仍然可能产生焊接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原因如下:
焊接是一个局部加热和随后的冷却过程,这会导致焊件产生不均匀的温度分布。
当金属加热到高温时,其屈服强度会降低,这使得材料在高温下更容易产生塑性变形。
即使在焊接过程中产生了压应力,当焊件冷却时,由于热收缩的不均匀性,仍然会在焊件中产生残余应力。
如果压应力导致材料屈服,那么在冷却过程中,屈服区域将恢复一定的强度,但由于温度梯度和相变等因素,焊件内部应力重新分布,导致残余应力。
残余变形是由于焊接过程中的塑性变形在冷却后固定下来造成的,不仅仅取决于应力是否超过屈服点。
因此,正确答案是B,因为即使焊接过程中产生了超过屈服点的压应力,由于焊接过程的复杂性和材料的热力学性质,焊后仍然会产生残余应力和残余变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