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34℃
B、 30℃
C、 26℃
D、 40℃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煤矿作业场所的环境标准,特别是关于空气温度的相关规定。
选项解析如下:
A. 34℃:这个温度对于井下作业来说过高,长时间在此温度下工作,矿工可能会出现中暑等健康问题。
B. 30℃:虽然比34℃低,但这个温度对于井下作业环境来说仍然偏高,可能对矿工的健康造成威胁。
C. 26℃:根据中国《煤矿安全规程》等规定,煤矿作业地点的空气温度一般不得超过26℃,此选项符合国家规定,保障了矿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D. 40℃:这个温度远远超过了人体能够承受的安全范围,如果井下作业地点温度达到40℃,将严重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
选择C的原因是,根据中国的相关煤矿安全规定,煤矿作业面的空气温度标准是不超过26℃。当温度超过这个标准时,需要采取缩短工作时间、提供高温保健待遇等措施来保障矿工的健康。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34℃
B、 30℃
C、 26℃
D、 40℃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煤矿作业场所的环境标准,特别是关于空气温度的相关规定。
选项解析如下:
A. 34℃:这个温度对于井下作业来说过高,长时间在此温度下工作,矿工可能会出现中暑等健康问题。
B. 30℃:虽然比34℃低,但这个温度对于井下作业环境来说仍然偏高,可能对矿工的健康造成威胁。
C. 26℃:根据中国《煤矿安全规程》等规定,煤矿作业地点的空气温度一般不得超过26℃,此选项符合国家规定,保障了矿工的身体健康和工作安全。
D. 40℃:这个温度远远超过了人体能够承受的安全范围,如果井下作业地点温度达到40℃,将严重威胁矿工的生命安全。
选择C的原因是,根据中国的相关煤矿安全规定,煤矿作业面的空气温度标准是不超过26℃。当温度超过这个标准时,需要采取缩短工作时间、提供高温保健待遇等措施来保障矿工的健康。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回采
B. 支护
C. 加固
解析:这是一道定义理解的问题。我们可以先理解题目背景和各个选项,再仔细分析,得出答案。
理解题目背景:首先,我们要明确“直接顶”在采煤工作面的相关概念。在煤矿开采中,直接顶是位于煤层上方,紧接煤层的岩层,它的稳定性和管理对于采煤工作面的安全至关重要。
理解问题核心:我们需要基于这个关系,判断哪个选项是采煤工作面针对“直接顶”的主要操作或目标。
分析选项:
A选项(回采):回采是指从已完成采煤准备的煤壁,向前推进割煤、装煤、运煤等生产工序直至采终的全过程。这个过程主要是针对煤层的开采,而不是直接顶。
B选项(支护):支护是为了保证采煤工作面的安全,防止直接顶垮塌等事故发生,对直接顶进行的加固和保护措施。这个选项直接针对了直接顶。
C选项(加固):虽然加固也是采煤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但它可以是对煤层、巷道、直接顶等多个对象的操作,不如支护直接针对直接顶。
综上所述,支护是针对直接顶在采煤工作面进行的主要操作,以防止其垮塌等事故发生,保证工作面的安全。因此,答案是B选项(支护)。
A. 佩带氧气呼吸器
B. 佩用氧气呼吸器
C. 配备氧气呼吸器
D. 使用氧气呼吸器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救护队员使用氧气呼吸器的正确操作流程及其术语。
A. 佩带氧气呼吸器:这个选项的表述不够准确。"佩带"通常指的是携带或挂着某物,而不特指使用,缺少了实际操作步骤。
B. 佩用氧气呼吸器:这个选项是正确的。"佩用"不仅包含了携带,还包含了使用的含义。救护队员不仅要背着氧气呼吸器,还需要正确地戴上并使用它,与题目描述的操作步骤相符合。
C. 配备氧气呼吸器:这个选项强调的是装备的配备,而不涉及具体的使用过程。它只说明某人或某地有这种设备,但不表示正在使用。
D. 使用氧气呼吸器:虽然这个选项接近正确答案,但它没有包含"佩"的含义,即没有强调携带这个动作。救护队员在执行任务时,不仅需要使用,还需要随身携带氧气呼吸器。
所以,正确答案是B,因为它最准确地描述了救护队员携带并正确使用氧气呼吸器的过程。
A. 0.1℃~0.5℃/分钟
B. 0.5℃~1℃/分钟
C. 1℃~1.5℃/分钟
D. 1.5℃~2℃/分钟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高温作业巷道内安全作业标准的选择题。我们需要根据高温作业巷道内空气升温梯度的安全标准来判断哪个选项是正确的。
首先,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在高温作业巷道内,当空气升温梯度达到一定范围时,小队应返回基地并报告指挥员。这是为了确保作业人员的安全,避免在高温环境下长时间作业导致的健康风险。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0.1℃~0.5℃/分钟):这个升温梯度相对较低,可能不足以构成紧急返回的条件。
B选项(0.5℃~1℃/分钟):这个升温梯度是一个合理的安全阈值,当升温速度达到这个范围时,表明环境正在迅速变热,需要采取措施保护作业人员。
C选项(1℃~1.5℃/分钟):这个升温梯度较高,如果作为返回基地的阈值,可能会过于宽松,不利于及时保障作业人员安全。
D选项(1.5℃~2℃/分钟):这个升温梯度非常高,如果等到这个程度再返回,可能已经对作业人员的健康造成了严重影响。
综上所述,B选项(0.5℃~1℃/分钟)是一个合理的、既能及时保障作业人员安全又不至于过于敏感的升温梯度阈值。因此,正确答案是B。这个标准能够确保在高温作业巷道内,当环境温度迅速上升时,作业人员能够及时返回基地,避免健康风险。
A. 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
B.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C. 查大系统、治大隐患、防大事故
解析:选项A:“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的原则体现了救护队在安全检查中既要注重事故的预防工作,也要做好应急准备和响应工作。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则强调了在日常管理中要兼顾正常情况下的预防工作和紧急情况下的应急措施。
选项B:“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原则强调了安全工作的重要性,预防为主即在事故发生前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其发生,综合治理则是指利用多种手段和策略进行安全管理。
选项C:“查大系统、治大隐患、防大事故”原则更侧重于识别和治理可能导致重大事故的系统和隐患,强调了对重大危险源的管理和控制。
为什么选择答案A: 矿山救护队的预防性安全检查,其核心任务是在事故发生之前采取一切可能的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同时也必须准备应对可能发生的紧急情况。因此,选项A的原则“预防与应急并重,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最全面地涵盖了矿山救护队在预防性安全检查中应该遵循的方针。它不仅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也体现了应急准备的必要性,符合矿山救护队工作的特点和需求。而选项B和C虽然各自强调了安全管理和重大隐患的处理,但没有像选项A那样全面地体现预防和应急的平衡以及不同状态下的应对策略。
A. 1个小队待机,1个小队从回风侧进入事故地点救人
B. 1个小队待机,1个小队从进风侧进入事故地点救人
C. 2个小队分别从进、回风侧进入事故地点救人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煤矿事故救援策略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在煤与瓦斯突出事故中,救护队应采取的最佳救援方式。
首先,理解煤与瓦斯突出事故的特点:这类事故通常伴随着大量的煤粉和瓦斯涌出,可能导致严重的窒息和爆炸危险。因此,救援行动必须谨慎且高效。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1个小队待机,1个小队从回风侧进入事故地点救人):从回风侧进入可能面临更高的瓦斯浓度和爆炸风险,这不是一个安全的救援策略。
B选项(1个小队待机,1个小队从进风侧进入事故地点救人):虽然从进风侧进入相对安全,但仅有一个小队行动可能不足以应对复杂的救援环境,且待机小队未能充分利用,降低了救援效率。
C选项(2个小队分别从进、回风侧进入事故地点救人):这个选项考虑了从两个方向同时展开救援,既能增加救援力量,又能通过不同路径探索事故现场,提高救援效率和安全性。同时,两个小队的配合也能更好地应对突发情况。
综上所述,C选项提供了更全面、高效的救援策略,既能保证救援人员的安全,又能提高救援成功的可能性。
因此,答案是C:2个小队分别从进、回风侧进入事故地点救人。
A.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B. 标本兼治、防治结合
C. 安全第一、预防为主
解析:选项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基本方针。这个选项强调了在职业病的防治过程中,首先要做到预防,即在职业病发生之前采取各种措施避免其发生,同时一旦发生也要及时治疗,将预防和治疗结合起来。
选项B:“标本兼治、防治结合”虽然也提到了防治结合,但“标本兼治”通常指的是既要解决表面的症状也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个表述不够准确地反映职业病防治的优先顺序和重点,即预防的重要性。
选项C:“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虽然提到了预防,但“安全第一”更多地强调的是生产安全,而不是专门针对职业病的防治。这个选项没有明确体现出防治结合的原则。
为什么选A:选项A“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准确地反映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方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职业病防治工作应当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施分类管理、综合治理。因此,A选项是正确答案。
A. 违章作业,管理不善
B. 提高技术水平
C. 地表水
D. 老空区水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矿井水灾治理原因的选择题,我们需要分析各个选项,并结合矿井水灾发生的常见原因来确定最佳答案。
首先,我们分析题干:“根据矿井水灾发生的原因统计,治理矿井水灾可以通过治理( )来降低水灾的发生。” 这表明我们需要找出矿井水灾发生的一个或多个直接原因,以便通过治理这些原因来降低水灾的发生。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违章作业,管理不善):违章作业和管理不善是许多安全事故,包括矿井水灾的常见人为原因。不规范的操作和管理可能导致防水设施失效、监测不到位等问题,从而增加水灾的风险。
B选项(提高技术水平):虽然提高技术水平对矿井安全有积极影响,但它并不直接指向矿井水灾发生的具体原因。它是一个更广泛、更长期的解决方案,而非直接针对水灾原因的治理措施。
C选项(地表水):地表水是矿井水灾的一个潜在来源,但治理地表水只是防治水灾的一部分措施,并不涵盖所有导致水灾的原因。此外,题干要求的是通过治理来降低水灾,而不仅仅是识别水源。
D选项(老空区水):老空区水同样是矿井水灾的一个潜在来源,但同样,它只涉及水灾的某一具体方面,并未涵盖所有原因。
综合分析,A选项(违章作业,管理不善)直接指向了矿井水灾发生的一个重要人为原因,即通过改善管理和规范作业可以显著降低水灾的风险。这与题干中“通过治理( )来降低水灾的发生”的要求最为吻合。
因此,答案是A(违章作业,管理不善)。
A. 20%
B. 21%、
C. 19%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矿井通风及安全知识。
选项解析: A. 20% - 根据煤矿安全规定,矿井采掘工作面的进风流中氧气浓度应不低于20%,以确保作业人员能正常呼吸,避免发生缺氧窒息事故。 B. 21% - 虽然大气中的自然氧气浓度约为21%,但在矿井环境下,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进风流中的氧气浓度可能会有所下降,因此21%并不是强制要求的标准。 C. 19% - 19%的氧气浓度低于安全标准,可能会导致作业人员出现缺氧症状,影响健康甚至生命安全。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A是因为它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相关规定,确保了矿井作业人员的呼吸安全。氧气浓度是矿井通风安全的重要指标之一,必须得到保证。选项B虽然是一个常见的自然氧气浓度值,但在矿井这一特定环境中并不作为强制标准。选项C则明显低于安全要求,不能保障矿井作业人员的安全。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0.5
B. 1
C. 1.5
D. 2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煤矿安全的知识问题,我们需要根据煤矿安全规程来判断爆破作业时的瓦斯浓度安全限制。
首先,理解题目中的关键信息:爆破作业地点附近的瓦斯浓度达到某个百分比时,是严禁进行爆破的。这是因为高浓度的瓦斯在遇到明火或高温时极易引发爆炸,对矿工的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选项(0.5%):这个浓度远低于通常的安全限制,如果以此为标准,则过于宽松,不利于保障安全。
B选项(1%):根据煤矿安全规程,通常规定爆破地点附近的瓦斯浓度不得超过1%,以确保作业安全。这个选项符合安全规程的要求。
C选项(1.5%):这个浓度超过了安全限制,如果在此浓度下进行爆破作业,将大大增加爆炸的风险。
D选项(2%):同样,这个浓度也远高于安全限制,是极其危险的。
综上所述,根据煤矿安全规程和保障矿工生命安全的需要,爆破作业地点附近的瓦斯浓度不得超过1%。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1%)。
A. 升高
B. 下降
C. 不变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煤矿安全中瓦斯爆炸的相关知识。
选项解析: A. 升高:这个选项错误。如果瓦斯爆炸的下限升高,意味着需要更高浓度的瓦斯才能引发爆炸,这与可燃物质助燃的特性不符。 B. 下降:这个选项正确。当空气中存在可爆炸性煤尘或可燃气体时,这些物质可以降低瓦斯爆炸所需的浓度下限,也就是说,更少的瓦斯就能引发爆炸。 C. 不变:这个选项错误。因为有其他可燃物质的存在,瓦斯爆炸的敏感性增加,所以爆炸下限不会保持不变。
为什么选择B: 选择B是因为可爆炸性煤尘和可燃气体增加了空气中可燃物的总量,使得瓦斯与空气形成的混合物更容易达到爆炸条件。即使在较低的瓦斯浓度下,混合物也能够因为煤尘或其它可燃气体的存在而爆炸,因此瓦斯爆炸的下限会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