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1-2L/min
B、 2-3L/min
C、 3-4L/min
D、 4 5L/min
E、 5-6L/min
答案:A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背景信息: -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呼吸功能障碍。 - 血气分析结果显示:PaO₂(动脉血氧分压)= 50 mmHg(正常值 > 80 mmHg),PaCO₂(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55 mmHg(正常值 < 45 mmHg),pH = 7.35(正常值 7.35-7.45)。 接下来,我们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点: 1. **PaO₂**(动脉血氧分压):50 mmHg 明显低于正常值,说明患者缺氧。 2. **PaCO₂**(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5 mmHg 高于正常值,说明患者二氧化碳潴留。 3. **pH**:7.35 接近正常范围,但略偏低,提示可能存在呼吸性酸中毒。 对于这类患者,吸氧治疗的目的是纠正低氧血症,同时避免过度通气导致的二氧化碳进一步潴留。因此,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既能改善氧合又不会显著增加二氧化碳潴留的氧流量。 **不同氧流量下的效果:** - **A: 1-2 L/min**:提供较低的氧气浓度(约24%-28%),适合轻度缺氧患者。 - **B: 2-3 L/min**:提供中等的氧气浓度(约28%-35%),适用于部分缺氧患者。 - **C: 3-4 L/min**:提供较高的氧气浓度(约35%-40%),可能引起二氧化碳潴留。 - **D: 4-5 L/min**:提供更高的氧气浓度(约40%-50%),可能导致显著的二氧化碳潴留。 - **E: 5-6 L/min**:提供非常高浓度的氧气(约50%-60%),可能导致严重的二氧化碳潴留。 对于COPD患者,尤其是合并肺部感染且已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我们需要谨慎控制氧流量。过高的氧流量会导致呼吸中枢抑制,从而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综合以上分析,最合适的氧流量是 **A: 1-2 L/min**,既能有效改善低氧血症,又能避免显著的二氧化碳潴留。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1-2L/min
B、 2-3L/min
C、 3-4L/min
D、 4 5L/min
E、 5-6L/min
答案:A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解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背景信息: - 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有呼吸功能障碍。 - 血气分析结果显示:PaO₂(动脉血氧分压)= 50 mmHg(正常值 > 80 mmHg),PaCO₂(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 55 mmHg(正常值 < 45 mmHg),pH = 7.35(正常值 7.35-7.45)。 接下来,我们需要理解几个关键点: 1. **PaO₂**(动脉血氧分压):50 mmHg 明显低于正常值,说明患者缺氧。 2. **PaCO₂**(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55 mmHg 高于正常值,说明患者二氧化碳潴留。 3. **pH**:7.35 接近正常范围,但略偏低,提示可能存在呼吸性酸中毒。 对于这类患者,吸氧治疗的目的是纠正低氧血症,同时避免过度通气导致的二氧化碳进一步潴留。因此,我们需要选择一个既能改善氧合又不会显著增加二氧化碳潴留的氧流量。 **不同氧流量下的效果:** - **A: 1-2 L/min**:提供较低的氧气浓度(约24%-28%),适合轻度缺氧患者。 - **B: 2-3 L/min**:提供中等的氧气浓度(约28%-35%),适用于部分缺氧患者。 - **C: 3-4 L/min**:提供较高的氧气浓度(约35%-40%),可能引起二氧化碳潴留。 - **D: 4-5 L/min**:提供更高的氧气浓度(约40%-50%),可能导致显著的二氧化碳潴留。 - **E: 5-6 L/min**:提供非常高浓度的氧气(约50%-60%),可能导致严重的二氧化碳潴留。 对于COPD患者,尤其是合并肺部感染且已有二氧化碳潴留的情况,我们需要谨慎控制氧流量。过高的氧流量会导致呼吸中枢抑制,从而加重二氧化碳潴留。 综合以上分析,最合适的氧流量是 **A: 1-2 L/min**,既能有效改善低氧血症,又能避免显著的二氧化碳潴留。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改善颈部血液循环
B. 减轻头面部疼痛
C. 改善呼吸
D. 预防颅内压降低
E. 用作反牵引力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题干描述了患者陈先生的情况:他因为意外事故导致颈椎骨折,并且进行了颅骨牵引治疗。那么我们需要思考,颅骨牵引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A: 改善颈部血液循环** 颈部血液循环的改善通常与颈椎问题关系不大,更多是与心脏或血管疾病相关。 - **B: 减轻头面部疼痛** 虽然颅骨牵引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疼痛,但这并不是它的主要目的。 - **C: 改善呼吸** 呼吸问题更多见于胸腔或肺部疾病,颈椎问题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呼吸功能。 - **D: 预防颅内压降低** 颅内压的问题通常是脑部疾病的表现,而颈椎骨折并不直接涉及颅内压的变化。 - **E: 用作反牵引力** 这是一个关键点。颅骨牵引主要是通过施加一个向上的拉力来减轻颈椎的压力,从而帮助骨折复位和固定。牵引力的作用是为了对抗颈椎受到的压力,也就是提供“反牵引力”。 所以,结合题干信息和选项分析,答案应该是 **E: 用作反牵引力**。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一点,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你有一条橡皮筋,当你用手拉它时,橡皮筋会产生相反方向的拉力。颅骨牵引就是类似原理,通过向上的拉力来对抗颈椎的压力,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A. 脊柱损伤合并骨盆骨折
B. 脊柱损伤合并脊髓损伤
C. 脊柱损伤合并双下肢骨折
D. 胸部损伤合并骨盆骨折
E. 胸部损伤合并双下肢骨折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干中的关键信息: - 患者从高处坠落。 - 主诉胸背部疼痛。 - 双下肢不能活动。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1. **A: 脊柱损伤合并骨盆骨折** - 题干没有提到骨盆的问题,因此可以排除这一选项。 2. **B: 脊柱损伤合并脊髓损伤** - 从高处坠落可能导致脊柱受伤,而脊髓受损会导致双下肢无法活动。因此这是一个合理的选项。 3. **C: 脊柱损伤合并双下肢骨折** - 题干没有提到双下肢有骨折的情况,因此也可以排除这一选项。 4. **D: 胸部损伤合并骨盆骨折** - 题干没有提到骨盆的问题,也没有明确提到胸部损伤,因此也可以排除这一选项。 5. **E: 胸部损伤合并双下肢骨折** - 题干没有提到双下肢骨折的问题,因此也可以排除这一选项。 综上所述,最合理的选项是 **B: 脊柱损伤合并脊髓损伤**。 为了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一点,我们可以用一个简单的类比:脊柱就像电线杆,脊髓就像是电线。如果电线杆(脊柱)受到严重损伤,电线(脊髓)也可能会断裂或受损,导致电流(神经信号)无法传递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如双下肢),从而造成下肢无法活动。这就是为什么高处坠落可能导致脊柱和脊髓同时受伤,并且导致双下肢无法活动的原因。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2%碳酸氢钠浸泡15分钟--清水洗净--煮沸消毒15分钟
B. 2%碳酸氢钠浸泡30分钟--清水洗净--煮沸消毒30分钟
C. 5%碳酸氢钠浸泡15分钟--清水洗净--煮沸消毒15分钟
D. 5%碳酸氢钠浸泡30分钟--清水洗净--煮沸消毒30分钟
E. 5%碳酸氢钠浸泡15分钟--清水洗净--煮沸消毒30分钟
A. 门静脉压增高
B. 肝淋巴液生成过多
C.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 有效血容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E. 肝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弱
A. 口渴,尿少,尿比重低
B. 口渴,尿少,尿比重高
C. 口不渴,尿不少,尿比重低
D. 口不渴,尿不少,尿比重高
E. 口不渴,尿少,尿比重低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关于低渗性脱水的题目。 ### 题目背景: 低渗性脱水是指体内钠离子(Na+)浓度降低导致的脱水状态。这种情况下,体内的水分相对较多,但盐分不足。 ### 分析选项: - **A: 口渴,尿少,尿比重低** - 口渴通常是因为体内缺水,而低渗性脱水是由于盐分不足而不是缺水。 - 尿少可能是因为身体试图保留水分,但这不是低渗性脱水的主要特征。 - 尿比重低表示尿液中的溶质较少,这与低渗性脱水有关,但其他特征不匹配。 - **B: 口渴,尿少,尿比重高** - 同样,口渴不符合低渗性脱水的特点。 - 尿少和尿比重高也不符合低渗性脱水的情况,因为低渗性脱水时尿量不会明显减少且尿比重较低。 - **C: 口不渴,尿不少,尿比重低** - 口不渴是因为虽然体内水分相对充足,但盐分不足。 - 尿不少是因为体内水分较多,肾脏会尝试排出多余的水分。 - 尿比重低表示尿液中的溶质较少,这与低渗性脱水相符。 - **D: 口不渴,尿不少,尿比重高** - 口不渴是对的,但尿比重高不符合低渗性脱水的特点。 - **E: 口不渴,尿少,尿比重低** - 口不渴是对的,但尿少不符合低渗性脱水的特点。 ### 结论: 正确答案是 **C**:口不渴,尿不少,尿比重低。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海边玩水,不小心喝了一些海水。海水是高盐分的,所以你会感觉非常渴并想喝水。但是如果你体内缺乏盐分(低渗性脱水),就像你体内缺少“盐”,即使你体内水分足够,也不会感到特别口渴。相反,你的身体会通过尿液排出多余的水分,所以尿量不会减少,而且尿液中的溶质(盐分)较少,导致尿比重低。 希望这个例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低渗性脱水的特点!
A. 枕后
B. 骶尾部
C. 肘关节
D. 膝关节
E. 足跟部
A. 临界高血压
B. I级高血压
C. II级高血压
D. III级高血压
E. 单纯收缩期高血
A. 心脏 X 线检查
B. 心电图
C. 心肌酶学检查
D. 血压
E. 超声心动图
A. NRS
B. MNA
C. SGA
D. NAI
E. PNI
A. 细菌
B. 衣原体
C. 支原体
D. 立克次体
E. 病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