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药液必须新鲜配制
B、 注射时不可溢于血管外
C、 注射速度不宜快
D、 应饭后1小时内用药
E、 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血象
答案:D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背景信息:一位22岁的女性患者患有急性白血病,并正在进行化疗。我们需要找出在护理白血病化疗患者过程中不妥的做法。 接下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 **A: 药液必须新鲜配制** 化疗药物需要新鲜配制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是正确的做法。 - **B: 注射时不可溢于血管外** 化疗药物对周围组织有很强的刺激性,如果漏到血管外会造成组织损伤,因此这是正确的做法。 - **C: 注射速度不宜快** 化疗药物注射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患者不适或不良反应,因此缓慢注射是正确的。 - **D: 应饭后1小时内用药** 化疗药物的使用时间通常根据药物特性和治疗方案来决定,而不是简单的饭后一小时,这个选项是不正确的。 - **E: 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血象** 定期检查血象可以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药物的副作用,这是正确的做法。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D**选项是唯一不合适的做法。化疗药物的使用时间和频率是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而不是简单地按照饭后时间来确定。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A、 药液必须新鲜配制
B、 注射时不可溢于血管外
C、 注射速度不宜快
D、 应饭后1小时内用药
E、 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血象
答案:D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目。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的背景信息:一位22岁的女性患者患有急性白血病,并正在进行化疗。我们需要找出在护理白血病化疗患者过程中不妥的做法。 接下来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 **A: 药液必须新鲜配制** 化疗药物需要新鲜配制以保证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这是正确的做法。 - **B: 注射时不可溢于血管外** 化疗药物对周围组织有很强的刺激性,如果漏到血管外会造成组织损伤,因此这是正确的做法。 - **C: 注射速度不宜快** 化疗药物注射速度过快可能导致患者不适或不良反应,因此缓慢注射是正确的。 - **D: 应饭后1小时内用药** 化疗药物的使用时间通常根据药物特性和治疗方案来决定,而不是简单的饭后一小时,这个选项是不正确的。 - **E: 用药期间定期检查血象** 定期检查血象可以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以及药物的副作用,这是正确的做法。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D**选项是唯一不合适的做法。化疗药物的使用时间和频率是由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而不是简单地按照饭后时间来确定。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A. 缓解疼痛
B. 观察病情是否缓解
C. 防治感染和出血
D. 鼓励患者摄入蛋白饮食
E.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解析:让我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C:防治感染和出血。我来解释各个选项: A. 缓解疼痛 - 虽然重要,但不是首要任务。急性白血病患者的主要威胁来自免疫系统受损导致的感染风险。 B. 观察病情是否缓解 - 这是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但不是护理工作的最优先事项。 C. 防治感染和出血【正确答案】- 这是最关键的: 1) 化疗会抑制骨髓造血功能 2) 患者白细胞减少,极易感染 3) 血小板减少会导致出血倾向 4) 这些并发症可能危及生命 D. 鼓励患者摄入蛋白饮食 - 有助于恢复,但不是最紧迫的任务。 E. 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 - 虽然重要,但在急性期不是首要任务。 选择C的原因: 化疗期间患者的免疫系统极度脆弱,感染和出血是最直接、最危险的并发症。如果不及时预防和处理,可能会迅速发展成严重问题,甚至危及生命。因此,在护理工作中,防治感染和出血始终是第一位的。 简单举例:就像一个房子着火了,我们首先要灭火(防治感染和出血),而不是先整理家具(其他护理措施)。
A. 抑制尿酸的合成
B. 加强尿酸的排泄
C. 加强化疗药的疗效
D. 抑制尿素合成
E. 加强尿素的排泄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目: 正确答案是A:抑制尿酸的合成 解析: 1. 急性白血病患者在化疗期间,大量白血病细胞被破坏分解,会导致体内核酸代谢产物(主要是嘌呤)急剧增加,进而使尿酸生成增多。 2. 别嘌醇的作用机制: - 它是一种黄嘌呤氧化酶抑制剂 - 可以特异性地抑制尿酸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 - 从而减少尿酸的生成 3. 选项分析: A. 抑制尿酸的合成 - 正确,这是别嘌醇的主要作用 B. 加强尿酸的排泄 - 错误,别嘌醇主要作用是抑制合成而非促进排泄 C. 加强化疗药的疗效 - 错误,这不是别嘌醇的作用机制 D. 抑制尿素合成 - 错误,别嘌醇针对的是尿酸而非尿素 E. 加强尿素的排泄 - 错误,与药物作用无关 临床意义: 预防高尿酸血症和由此引发的肾功能损害,这对白血病患者非常重要,因为过高的尿酸水平可能导致急性肾损伤。 简单示例: 就像我们在厨房里控制垃圾产生量一样,与其等垃圾满了再去清理(相当于排泄),不如从源头上减少垃圾的产生(相当于抑制合成)。别嘌醇就是从源头上减少尿酸产生的药物。
A. 氯化钾溶液静滴
B. 生理盐水静滴
C. 5%葡萄糖溶液静滴
D. 葡萄糖酸钙溶液静滴
E. 乳酸钠溶液静滴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目。 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背景信息:患者正在接受洋地黄治疗,这是一种用于治疗心力衰竭的药物。洋地黄的主要作用是增强心脏收缩力,但同时也会增加心脏对某些电解质(如钙离子)的敏感性。 现在来看选项: - **A: 氯化钾溶液静滴** 洋地黄治疗时,有时会伴随低钾血症,因此补充钾可以帮助稳定心律,这是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 - **B: 生理盐水静滴** 生理盐水主要用于补充体液和电解质平衡,对洋地黄治疗没有直接影响,也是一个合理的支持性治疗措施。 - **C: 5%葡萄糖溶液静滴** 葡萄糖溶液主要用于提供能量和支持体液平衡,同样不会影响洋地黄治疗,也是合理的支持性治疗。 - **D: 葡萄糖酸钙溶液静滴** 钙离子可以增强心脏收缩力,但在洋地黄治疗中,患者的心脏已经对钙离子非常敏感。如果再输入钙离子,可能会导致严重的不良反应,如心律失常或加重心脏负担。因此,这是需要质疑和核对的选项。 - **E: 乳酸钠溶液静滴** 乳酸钠主要用于纠正代谢性酸中毒,并不会直接干扰洋地黄的作用,也是合理的支持性治疗措施。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 **D: 葡萄糖酸钙溶液静滴**。这是因为洋地黄治疗期间,心脏对钙离子高度敏感,再补充钙离子可能导致严重的心律失常或其他不良反应。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丙种球蛋白
B. 糖皮质激素
C. 血浆置换
D. 脾切除
E. 静脉输注血小板悬液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并通过一些形象的例子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 题目背景信息: - **患者情况**:35岁女性,反复出现双下肢瘀斑(皮肤下出血点),月经量增多(提示有凝血问题),乏力。 - **血液检查结果**: - 血红蛋白92g/L(正常范围约为110-160g/L) - 红细胞3.1×10^12/L(正常范围约为3.5-5.5×10^12/L) - 血小板50×10^9/L(正常范围约为150-400×10^9/L) ### 初步诊断: -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这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自己的血小板,导致血小板数量减少,从而引起出血症状。 ### 治疗选择: - A: 丙种球蛋白 —— 主要用于急性感染或免疫缺陷病,不是首选。 - B: 糖皮质激素 —— 是治疗这类疾病的首选药物,因为它可以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减少对血小板的破坏。 - C: 血浆置换 —— 适用于严重的急性病例,不是慢性病例的首选。 - D: 脾切除 —— 在糖皮质激素无效的情况下才会考虑。 - E: 静脉输注血小板悬液 —— 只是暂时提高血小板水平,不是长期治疗方案。 ### 解析: - **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 是最常用的初始治疗方法,它可以迅速降低免疫系统对血小板的攻击,从而提高血小板数量,改善出血症状。 - 举个形象的例子:想象你的身体里有一群士兵(免疫系统),他们误以为血小板是敌人并开始攻击它们。糖皮质激素就像一个和平使者,告诉这些士兵:“停火!血小板不是敌人。” 这样血小板就能恢复正常功能了。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糖皮质激素**。
A. 补充叶酸
B. 口服铁剂
C. 补充维生素B12
D. 输血400毫升
E. 脾切除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干中的信息: - 26岁女性,有长期的头晕和乏力症状。 - 近半年症状加重。 - Hb(血红蛋白)水平为75g/L,低于正常范围(正常女性血红蛋白参考值约为110-150g/L)。 - RBC(红细胞计数)为3.2×10^12/L,低于正常范围(正常女性红细胞计数参考值约为3.5-5.0×10^12/L)。 - WBC(白细胞计数)为4.4×10^9/L,在正常范围内。 - BPC(血小板计数)为200×10^9/L,在正常范围内。 - 网织红细胞为1.5%,在正常范围内。 - 红细胞呈现小细胞低色素。 从这些信息可以看出,这位女性患者的贫血症状比较明显,表现为血红蛋白和红细胞计数偏低,并且红细胞呈现小细胞低色素特征。这种情况通常提示缺铁性贫血。 接下来,我们来分析各个选项: A. 补充叶酸:叶酸主要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而该患者的表现不符合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特点。 B. 口服铁剂:根据上述分析,患者表现符合缺铁性贫血的特点,因此口服铁剂是合适的治疗方法。 C. 补充维生素B12:维生素B12主要用于巨幼细胞性贫血,与该患者的情况不符。 D. 输血400毫升:虽然输血可以迅速提升血红蛋白水平,但对于慢性缺铁性贫血来说,长期有效的治疗还是需要口服铁剂来补充铁元素。 E. 脾切除:脾切除通常用于某些类型的溶血性贫血或其他血液疾病,与该患者的情况不符。 综上所述,最合适的治疗方法是口服铁剂。因此,正确答案是 **B**。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
B. 缺铁性贫血
C. 再生障碍性贫血
D. 生理性贫血
E.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B. 缺铁性贫血。我将逐一分析各个选项并解释为什么选择这个答案。 解析: 1. 病史特点: - 女性,26岁 - 月经量较多(提示慢性失血) - 头晕、乏力3年,近半年加重 - Hb 75g/L (正常值:110-150g/L),明显低于正常范围 2. 实验室检查特点: - RBC 3.2×10^12/L (正常值:3.5-5.0×10^12/L) - 红细胞呈小细胞低色素(这是缺铁性贫血的典型特征) - 网织红细胞1.5% (正常值:0.5%-1.5%),轻度升高,说明骨髓有代偿性造血 各选项分析: A. 营养性巨幼细胞性贫血:不符合,因为该病通常表现为大细胞贫血,而本例为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B. 缺铁性贫血:符合,最可能的诊断。患者有慢性失血史(月经过多),且红细胞形态为小细胞低色素。 C. 再生障碍性贫血:不符合,因为WBC和PLT基本正常,再生障碍性贫血常伴有全血细胞减少。 D. 生理性贫血:不符合,生理性贫血多见于妊娠期或新生儿期,且程度较轻。 E.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不符合,该病较为罕见,且常伴有铁代谢异常。 选择B的原因: 1. 患者有明确的慢性失血史(月经过多) 2. 血常规显示典型的缺铁性贫血改变(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 3. 网织红细胞轻度升高,提示骨髓对贫血有代偿反应 4. 排除了其他类型的贫血 简单示例: 想象一个花盆里的植物,如果长期缺乏铁元素,叶子就会变黄变小(就像红细胞变得小而苍白)。给这个植物补充铁肥后,它就能恢复正常生长。同样,这位患者需要补充铁剂来纠正贫血。
A. 慢性失血
B. 缺乏白蛋白
C. 缺乏维生素B12
D. 缺乏胃蛋白酶
E. 缺乏叶酸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A. 慢性失血 解析: 1. 题干信息分析: - 患者有胃溃疡病史5年 - 经常发生胃出血 - 血红蛋白(Hb)90g/L(正常值为120-160g/L) - 红细胞计数(RBC)3.8×10^12/L(正常值为4.0-5.5×10^12/L) - 确诊为缺铁性贫血 2. 选项分析: A. 慢性失血 ✅ 正确答案 - 符合患者经常胃出血的病史 - 是最常见的导致缺铁性贫血的原因 - 慢性失血会导致铁元素持续丢失,最终引起缺铁性贫血 B. 缺乏白蛋白 ❌ - 白蛋白缺乏主要影响的是血浆渗透压 - 不会引起缺铁性贫血 C. 缺乏维生素B12 ❌ - 这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而非缺铁性贫血 - 巨幼细胞性贫血的特点是红细胞体积增大 D. 缺乏胃蛋白酶 ❌ - 主要影响蛋白质消化 - 不会直接导致缺铁性贫血 E. 缺乏叶酸 ❌ - 同样会导致巨幼细胞性贫血 - 与缺铁性贫血无关 简单示例: 想象一个水桶漏水的情况。慢性失血就像水桶底部有个小洞,虽然每次漏得不多,但长期下来就会导致水(铁元素)越来越少,最终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这就是为什么慢性失血会导致缺铁性贫血。 这个案例中,患者的胃溃疡反复出血,就像那个不断漏水的小洞,长期下来就造成了缺铁性贫血。
A. 出血
B. 脾脏肿大及功能亢进
C. 病毒感染
D. 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
E. 自身免疫反应
解析:好的,我们来一起分析这道题。 ### 题目背景信息: - 患者为25岁的女性。 - 主要症状是皮肤出现瘀点、瘀斑及月经过多。 - 诊断为“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核心问题: - 导致患者血小板减少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分析每个选项: 1. **A: 出血** - 出血是血小板减少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这不是正确答案。 2. **B: 脾脏肿大及功能亢进** - 脾脏是一个重要的器官,可以清除血液中的异常细胞。当脾脏功能亢进时,它会过度清除血小板,从而导致血小板减少。因此,这是一个合理的选项。 3. **C: 病毒感染** - 病毒感染确实可能导致一过性的血小板减少,但题目中提到的是“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所以病毒感染不是主要的原因。 4. **D: 雌激素抑制血小板生成** - 雌激素对血小板生成有一定的影响,但并不是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主要原因。 5. **E: 自身免疫反应** - 自身免疫反应确实是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个重要原因,因为患者的免疫系统会攻击自身的血小板。但是,题目问的是“主要原因”。 ### 最终答案: - 在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脾脏功能亢进是一个常见的机制,脾脏会过度清除血小板。因此,**B: 脾脏肿大及功能亢进** 是最合理的选择。 希望这个解析对你有帮助!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A. <20×109/L
B. 20-30×109/L
C. 30-80×109/L
D. 80-100×109/L
E. >100×109/L
解析:好的,我们来一起分析这道题。 首先,题目描述的是一个患有“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患者。这种疾病的特点是血小板数量低于正常范围,导致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以及月经过多等症状。 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血小板的正常范围。正常成年人的血小板计数大约在150-400×10^9/L之间。当血小板计数低于正常值时,就会出现上述症状。 现在让我们看一下选项: - A: <20×10^9/L:这是极度减少的情况,通常会导致严重的出血症状。 - B: 20-30×10^9/L:这也是严重减少的情况,但比A稍微好一些。 - C: 30-80×10^9/L:这是一个较轻度减少的情况,但仍低于正常范围。 - D: 80-100×10^9/L:接近正常范围,但仍然偏低。 - E: >100×10^9/L:这是正常的血小板计数范围。 根据题意,患者有轻微的出血症状,但并不是特别严重。因此,她的血小板计数应该是在较低范围内,但仍不是极度减少的情况。所以,最合理的选项是C:30-80×10^9/L。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血小板计数与症状之间的关系。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血小板悬液
B. 糖皮质激素
C. 止血药
D. 环磷酰胺
E. 雄激素
解析:让我为您详细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B. 糖皮质激素。让我来分析各个选项: A. 血小板悬液:这是用于急性严重血小板减少或出血危及生命时的紧急治疗手段,不是首选治疗。 B. 糖皮质激素(正确答案):这是ITP(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线治疗药物,最常用的是泼尼松。它通过抑制自身免疫反应,减少血小板破坏,通常能使70-80%的患者血小板计数升高。 C. 止血药:这类药物只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且效果有限。 D. 环磷酰胺:这是一种免疫抑制剂,通常用于二线治疗或难治性病例,不是首选药物。 E. 雄激素:虽然可以刺激骨髓造血,但效果不如糖皮质激素显著,也不是首选治疗。 选择糖皮质激素作为首选的原因: 1. 它能快速抑制免疫系统对自身血小板的攻击 2. 起效快,通常3-7天内可见血小板计数上升 3. 相对安全,副作用可控 简单来说,就像当你的免疫系统错误地把“朋友”当成“敌人”来攻击时,糖皮质激素就像是一个调解员,告诉免疫系统不要过度反应,从而保护血小板不被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