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发绀部位皮肤温暖
B、 按摩或加温后发绀可消失
C、 血液呈深棕色
D、 发绀常出现于肢体下垂部分及周围部位
E、 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下降
答案:A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发绀”的概念。发绀是指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导致皮肤和黏膜呈现青紫色的现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会导致氧气交换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进而导致发绀。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发绀部位皮肤温暖。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发绀,通常是因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这种情况下,发绀部位的皮肤温度通常不会降低,因此这部分皮肤仍然是温暖的。 B: 按摩或加温后发绀可消失。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周围性发绀,比如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的发绀,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发绀是中心性的,不会因为按摩或加温而消失。 C: 血液呈深棕色。这个描述不准确,虽然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会使血液颜色变暗,但血液并不会变成深棕色。 D: 发绀常出现于肢体下垂部分及周围部位。这种情况也是周围性发绀的特点,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发绀是全身性的,不仅限于肢体下垂部分及周围部位。 E: 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下降。这个选项与发绀无关,红细胞计数下降会导致贫血,但不会直接导致发绀。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发绀部位皮肤温暖。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A、 发绀部位皮肤温暖
B、 按摩或加温后发绀可消失
C、 血液呈深棕色
D、 发绀常出现于肢体下垂部分及周围部位
E、 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下降
答案:A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发绀”的概念。发绀是指由于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导致皮肤和黏膜呈现青紫色的现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会导致氧气交换功能受损,从而引起血液中的氧合血红蛋白减少、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进而导致发绀。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发绀部位皮肤温暖。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发绀,通常是因为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增多,这种情况下,发绀部位的皮肤温度通常不会降低,因此这部分皮肤仍然是温暖的。 B: 按摩或加温后发绀可消失。这种情况一般出现在周围性发绀,比如局部血液循环受阻导致的发绀,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发绀是中心性的,不会因为按摩或加温而消失。 C: 血液呈深棕色。这个描述不准确,虽然还原血红蛋白增多会使血液颜色变暗,但血液并不会变成深棕色。 D: 发绀常出现于肢体下垂部分及周围部位。这种情况也是周围性发绀的特点,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引起的发绀是全身性的,不仅限于肢体下垂部分及周围部位。 E: 外周血中红细胞计数下降。这个选项与发绀无关,红细胞计数下降会导致贫血,但不会直接导致发绀。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A:发绀部位皮肤温暖。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A. 4700ml
B. 5700ml
C. 6060ml
D. 7080ml
E. 8000ml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烫伤的急性期处理和液体复苏的知识。在这个案例中,患者被开水烫伤,导致双侧前臂和上臂、左侧大腿和小腿受伤,疼痛剧烈,可见小水泡,基底苍白潮红相间。这种情况下,患者需要进行液体复苏来维持循环和代谢的正常运作。
在烫伤的急性期,患者需要大量的液体来补充失去的体液和维持循环。根据Parkland公式,液体复苏的总量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总量 = 4ml × 体表面积(BSA)× 体重(kg)。在这个案例中,患者的体重为60kg,因此我们需要计算她的体表面积。
根据Mosteller公式,体表面积(BSA)= √[身高(cm)× 体重(kg)/3600]。假设患者的身高为160cm,那么她的体表面积为√[160 × 60 / 3600] = √[9600 / 3600] = √2.67 ≈ 1.63 m²。
将体表面积和体重代入公式,总量 = 4ml × 1.63m² × 60kg ≈ 390.6ml/h。在第一个24小时内,患者需要补液的总量约为390.6ml/h × 24h ≈ 4700ml。
A. 仰卧位
B. 头高足低位
C. 半坐卧位/端坐位
D. 左侧卧位
E. 头低足高位
A. 阴阳偏盛
B. 阴阳偏衰
C. 阴阳平衡
D. 阴阳转化
E. 阴阳互损
A. 表情
B. 尿量
C. 肌张力
D. 大动脉搏动
E. 中心静脉压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明确题干中的情景:患者出现了胸前区疼痛,并且突然意识模糊、面色苍白、血压测不出。在这种情况下,医护人员需要立刻进行心肺复苏(CPR)。 接下来,我们需要判断在紧急情况下,护士应该重点关注什么信息。我们来看一下每个选项: - A: 表情——虽然表情可以反映一些问题,但在这种紧急情况下,它不是最直接的指标。 - B: 尿量——尿量通常是用来评估肾功能或液体平衡情况的,但在心肺复苏时不是最直接的生命体征。 - C: 肌张力——肌张力一般用于神经系统评估,在这种心脏骤停的情况下不是主要关注点。 - D: 大动脉搏动——这是非常关键的信息,因为如果大动脉没有搏动,说明心脏已经停止跳动,这是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重要依据。 - E: 中心静脉压——虽然重要,但它不是立即可观察到的生命体征,且在紧急情况下并不是优先考虑的指标。 在紧急情况下,判断心脏是否还在跳动是最关键的一步。因此,护士需要迅速检查患者的大动脉搏动,比如颈动脉,来确认是否需要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所以正确答案是 **D: 大动脉搏动**。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如果有其他疑问,请随时告诉我!
A. 禁食
B. 静脉输注电解质溶液
C. 备血
D. 灌肠
E. 胃肠减压
A. 右主支气管较左侧者长
B. 右主支气管的口径较左侧粗
C. 右主支气管的走行较陡直
D. 气管隆嵴偏向左侧
E. 右主支气管与气管延长线夹角较左侧者大
A. 无菌手套
B. 一次性PVC手套
C. 一次性橡胶手套
D. 乳胶手套内套一副PVC手套
E. 双层乳胶手套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道题。 **题干**: 护士在配置化疗药物时应戴什么手套? 我们知道化疗药物具有很强的毒性,因此在处理这类药物时需要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来保护自己。那么,我们来看看各个选项: - **A: 无菌手套**:虽然无菌手套可以防止细菌感染,但它们并不具备防化学品的功能。 - **B: 一次性PVC手套**:PVC手套可以提供一定的化学防护,但单独使用可能不足以完全阻挡化疗药物。 - **C: 一次性橡胶手套**:橡胶手套同样可以提供化学防护,但仍然不够全面。 - **D: 乳胶手套内套一副PVC手套**:这种双层手套的方法提供了更好的防护效果,因为两层手套可以互相补充,增加对化疗药物的阻隔作用。 - **E: 双层乳胶手套**:双层乳胶手套也能提供很好的防护,但与D选项相比,乳胶手套可能对手部皮肤有更高的过敏风险。 因此,正确答案是 **D: 乳胶手套内套一副PVC手套**。这种双层手套的方法不仅提供了更好的化学防护,还能减少单一材料带来的潜在问题。 **联想例子**:你可以想象成你在厨房里处理辣椒。如果你只戴一层手套,可能会不小心让辣椒油沾到皮肤上,导致刺激。但如果戴上两层手套,就能更好地防止辣椒油接触到皮肤。同理,在配置化疗药物时,双重防护更能确保安全。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
A. 自主原则
B. 不伤害原则
C. 公平原则
D. 行善原则
E. 有利原则
A. 潮气量
B. 呼吸频率
C. 触发灵敏度
D. 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
E. 吸呼比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并通过一些生动的例子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 题目背景信息 - **患者情况**:23岁女性,有胸闷、气促、紫绀等症状。 - **治疗措施**:使用高流量吸氧(6L/min),但效果不佳。 - **诊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 - **治疗方案**:气管插管并连接呼吸机辅助呼吸。 ### 题目核心 我们需要找出哪个选项不是机械通气常用的设置参数。 ### 分析选项 1. **A: 潮气量 (Tidal Volume)** - 潮气量是指每次正常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体量,是基本参数之一。 2. **B: 呼吸频率 (Respiratory Rate)** - 呼吸频率指每分钟呼吸次数,也是重要参数之一。 3. **C: 触发灵敏度 (Trigger Sensitivity)** - 触发灵敏度决定了呼吸机何时开始供气,即患者启动呼吸机的敏感度。 4. **D: 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 (SIMV)** - SIMV是一种通气模式,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设置参数。它是一种混合模式,在自主呼吸基础上提供周期性的机械通气支持。 5. **E: 吸呼比 (Inspiratory-to-Expiratory Ratio, I:E Ratio)** - 吸呼比是指一次呼吸过程中吸气时间和呼气时间的比例,是常见参数之一。 ### 结论 - A、B、C 和 E 都是机械通气的基本设置参数。 - D 是一种通气模式,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设置参数。 因此,正确答案是 **D: 同步间歇指令性通气 (SIMV)**。 ### 生动的例子 想象一下你在做菜: - 潮气量就像每次加水的量。 - 呼吸频率就像你炒菜时翻锅的频率。 - 触发灵敏度就像你控制火候的敏感度。 - 吸呼比就像你控制火候的时间比例。 - 而SIMV更像是你选择的一种烹饪方法(比如蒸、煮、炒),而不是具体的操作参数。 希望这些例子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些参数的作用!
A. 对各种疼痛都有效
B. 对间断性锐痛大于慢性钝痛作用
C. 镇痛同时引起欣快感
D. 能消除因疼痛所致焦虑、紧张、恐慌等
E. 主要用于急性锐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