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轻度
B、 轻-中度
C、 中度
D、 中度-重度
E、 重度
答案:C
解析:好的,我们来一起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也称为新生儿硬肿症)的分类标准。这类病症通常根据硬肿范围和体温进行划分: 1. **轻度**:硬肿范围小于 10%,体温在 30℃ 以上。 2. **中度**:硬肿范围在 10%-50% 之间,体温在 28-30℃ 之间。 3. **重度**:硬肿范围超过 50%,体温低于 28℃。 现在来看题目中的具体情况: - **体重**:1900g(正常足月新生儿体重一般在 2500g 左右) - **硬肿范围**:30% - **肛温**:33℃ - **腋温**:34℃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 1. **硬肿范围**:题目给出的是 30%,属于 10%-50% 的范围内,符合中度硬肿的标准。 2. **体温**:肛温 33℃ 和腋温 34℃ 都高于 30℃,但低于 36℃ 正常范围,因此也符合中度低温的标准。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结论:该女婴的情况符合 **中度** 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标准。 所以,正确答案是 **C: 中度**。
A、 轻度
B、 轻-中度
C、 中度
D、 中度-重度
E、 重度
答案:C
解析:好的,我们来一起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新生儿寒冷损伤综合征(也称为新生儿硬肿症)的分类标准。这类病症通常根据硬肿范围和体温进行划分: 1. **轻度**:硬肿范围小于 10%,体温在 30℃ 以上。 2. **中度**:硬肿范围在 10%-50% 之间,体温在 28-30℃ 之间。 3. **重度**:硬肿范围超过 50%,体温低于 28℃。 现在来看题目中的具体情况: - **体重**:1900g(正常足月新生儿体重一般在 2500g 左右) - **硬肿范围**:30% - **肛温**:33℃ - **腋温**:34℃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 1. **硬肿范围**:题目给出的是 30%,属于 10%-50% 的范围内,符合中度硬肿的标准。 2. **体温**:肛温 33℃ 和腋温 34℃ 都高于 30℃,但低于 36℃ 正常范围,因此也符合中度低温的标准。 综合以上两点,可以得出结论:该女婴的情况符合 **中度** 寒冷损伤综合征的标准。 所以,正确答案是 **C: 中度**。
A. 小腿-臀部-全身
B. 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
C. 小腿-臀部-面部-全身
D. 小腿 大腿外侧 臀部 面部
E. 小腿 臀部 大腿外侧 面部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理解这道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背景信息:这是一个早产的女婴,在家里出生,并且由于天气寒冷,她出现了皮肤水肿和硬化的现象。这种情况在医学上称为“新生儿硬肿症”,通常是因为体温过低导致的。 **硬肿的发展顺序**: 题目中提到的硬肿顺序是从局部逐渐扩散到全身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一个形象的例子来帮助理解:假设你在冬天从温暖的室内走到寒冷的室外,你的身体会逐渐感到冷,最先受影响的是离心脏较远的部分(比如脚),然后逐渐向上蔓延。 具体来说: - **A选项**:小腿-臀部-全身。这个顺序没有涵盖大腿外侧,所以不是最准确的答案。 - **B选项**: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这是正确的顺序,因为它遵循了从肢体末端逐渐向躯干蔓延的规律。 - **C选项**:小腿-臀部-面部-全身。面部一般不是早期受影响的部位,因此这个选项不对。 - **D选项**:小腿-大腿外侧-臀部-面部。面部也不是早期受影响的部位,因此这个选项也不对。 - **E选项**:小腿-臀部-大腿外侧-面部。这个顺序也不正确,因为大腿外侧应该在臀部之前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正确的答案是 **B选项**:小腿-大腿外侧-下肢-臀部。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帮助!
A. 31℃
B. 32℃
C. 33℃
D. 34℃
E. 35℃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目。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些背景信息:这是一个早产儿(胎龄35周),体重较轻(1900g),并且出现了硬肿(皮肤水肿并硬)。这意味着她的体温调节功能可能不够完善,需要外部的帮助来维持正常体温。 题干中提到的“入暖箱”是指将婴儿放入保温箱内以维持其体温稳定。为了确定最合适的暖箱温度,我们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1. **婴儿的实际体温**:肛温33℃,腋温34℃。 2. **硬肿范围**:30%。 3. **体重**:1900g。 根据临床经验,对于早产儿来说,理想的暖箱温度应该能够让婴儿的体温逐渐恢复到正常范围内(即36.5-37℃)。 接下来我们分析每个选项: - A: 31℃ — 这个温度太低,无法有效提升婴儿的体温。 - B: 32℃ — 这个温度仍然偏低,不足以让婴儿迅速恢复正常体温。 - C: 33℃ — 这个温度接近婴儿当前的体温,但不足以快速提升体温至正常范围。 - D: 34℃ — 这个温度适中,可以逐渐提升婴儿的体温,使其达到正常范围。 - E: 35℃ — 这个温度偏高,可能会导致体温过快上升,不利于婴儿的健康。 因此,最合适的暖箱温度应该是 **D: 34℃**。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个生动的例子:假设你在寒冷的冬天外出后回到温暖的房间,如果你直接进入一个非常热的房间,会感觉不舒服甚至出汗;相反,如果逐步增加房间的温度,你会感到更加舒适。同样,对于早产儿来说,逐步提升暖箱温度是更安全和有效的做法。
A. 手挤乳方法
B. 每天至少8次,其中晚上2次
C. 鼓励家长送母乳到医院
D. 母乳储存方法
E. 断奶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E. 断奶 解析: 这是一道关于早产儿护理和母乳喂养的题目。题目要求选择“除外”的选项,即不应该采取的措施。 让我们逐一分析每个选项: A. 手挤乳方法 - 正确做法 手挤乳是保持泌乳的重要方法,尤其对于无法直接哺乳的情况。通过正确的手法刺激乳腺,可以有效维持乳汁分泌。 B. 每天至少8次,其中晚上2次 - 正确做法 频繁排空乳房(包括夜间)能刺激催乳激素分泌,维持良好的泌乳量。这个频率符合医学建议。 C. 鼓励家长送母乳到医院 - 正确做法 对于住院的早产儿,新鲜母乳是最好的食物来源。医院通常会接受家长送来的母乳,并有相应的保存和使用规范。 D. 母乳储存方法 - 正确做法 学习正确的母乳储存方法非常重要,可以确保母乳的质量和安全性,延长使用时间。 E. 断奶 - 错误做法(正确答案) 断奶显然与保持泌乳的目标相悖。对于早产儿来说,母乳不仅提供营养,还具有重要的免疫保护作用,应该尽可能延长母乳喂养时间。 因此,E选项是唯一不符合保持泌乳目的的做法,所以是正确答案。 补充说明:题目中提到该婴儿为35周早产儿,体重1900g,属于低出生体重儿,更需要母乳提供的营养和免疫保护,所以保持泌乳尤为重要。
A.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B. 高热惊厥
C. 维生素Vit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D. 低血糖
E. 腹泻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C: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解析各选项: A.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 - 主要表现为骨骼发育异常,通常不会引起急性抽搐 B. 高热惊厥 - 通常伴有发热症状,题目中未提及发热 C. 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 - 符合题干描述,是最可能的诊断 D. 低血糖 - 虽然可以引起抽搐,但更常见于新生儿早期或有代谢问题的婴儿 E. 腹泻 - 是伴随症状,不是主要病因 选择C的原因: 1. 病史特点: - 4个月男婴 - 奶粉喂养且未补充维生素D(这是关键危险因素) - 近期有腹泻史(可导致钙吸收不良) 2. 典型临床表现: - 反复抽搐发作 - 抽搐时眼球上翻、面部肌肉抽动 - 意识丧失 3. 发病机制: 维生素D缺乏→血钙降低→神经肌肉兴奋性增高→手足搐搦和惊厥发作 这个案例提醒我们,对于人工喂养的婴儿,及时补充维生素D非常重要。手足搐搦症是维生素D缺乏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需要引起重视。 简单示例:就像手机没电会自动关机一样,人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素(如维生素D)也会出现功能障碍,特别是对正在快速生长发育的婴幼儿来说更为重要。
A. <1.75mmol/L7mg/dl)
B. <2.0mmol/L8mg/dl)
C. <2.25mmol/L9mg/dl)
D. <2.5mmol/L10mg/dl)
E. <2.75mmol/L11mg/dl)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关键点: 1. **男婴,4个月**:这是一个婴幼儿。 2. **奶粉喂养,未添加VitD**:这意味着他没有额外补充维生素D。 3. **近2周反复腹泻**:腹泻会导致营养物质吸收不良。 4. **抽搐2次**:抽搐是低钙血症的典型症状之一。 接下来,我们来看血清总钙浓度的问题: - 正常情况下,血清总钙浓度应该在**2.2-2.6 mmol/L**(约**8.8-10.4 mg/dL**)之间。 - 抽搐通常是由于血清钙浓度过低导致的。 题目问的是“查血清总钙浓度最可能为”,结合题干信息: - 该婴儿未添加维生素D,可能导致钙吸收不足。 - 反复腹泻进一步影响钙的吸收。 - 出现抽搐症状,说明血清钙浓度极低。 因此,综合考虑,血清总钙浓度最可能低于正常范围的下限,并且处于一个较低水平。选项A为**<1.75 mmol/L(7 mg/dL)**,这是最低的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 **A: <1.75 mmol/L(7 mg/dL)**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帮助!
A. 惊厥
B. 喉痉挛
C. 哮喘
D. 喉头水肿
E. 喉炎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 首先,题干描述了一位4个月大的男婴,奶粉喂养且没有补充维生素D(VitD),最近两周反复腹泻,并出现抽搐的情况。这些症状提示我们需要考虑一些特定的疾病。 ### 分析选项 - **A: 惊厥** 惊厥通常与高热或脑部疾病有关。题干中提到腹泻和抽搐,但没有提到发热或其他明显的脑部疾病,因此惊厥的可能性不大。 - **B: 喉痉挛** 题干中提到“喉鸣音”,这是喉痉挛的一个典型症状。喉痉挛是由于喉部肌肉不自主收缩导致气道部分或完全闭塞,常见于维生素D缺乏引起的低钙血症。题干中的婴儿未补充维生素D,容易引起低钙血症,从而引发喉痉挛。 - **C: 哮喘** 哮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喘息、呼吸困难等,与题干中的症状不符。 - **D: 喉头水肿** 喉头水肿通常由过敏反应或感染引起,但题干中没有提到相关病史或过敏反应,因此可能性较小。 - **E: 喉炎** 喉炎一般表现为声音嘶哑、咳嗽等症状,与题干中的喉鸣音不符。 ### 结论 结合题干信息,尤其是“喉鸣音”这一关键症状,可以推断该婴儿最可能发生的状况是喉痉挛。 最终答案为:**B: 喉痉挛**。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告诉我。
A. 2%碳酸氢钠
B. 2%过氧化钠
C. 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剂
D. 5%碳酸氢钠
E. 5%过氧化钠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A:2%碳酸氢钠 解析: 1. 鹅口疮(口腔念珠菌感染)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常见婴幼儿口腔感染,表现为口腔黏膜出现白色斑块。 2. 选项分析: - A. 2%碳酸氢钠:正确答案。这是治疗鹅口疮最常用的口腔清洁剂,能改变口腔pH值,抑制真菌生长。 - B和E. 过氧化钠:错误。过氧化钠具有强氧化性,会损伤口腔黏膜,不适合婴儿使用。 - C. 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剂:虽然有效,但属于药物治疗,不是首选的清洁剂。 - D. 5%碳酸氢钠:浓度过高,可能刺激婴儿娇嫩的口腔黏膜。 3. 使用方法: 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后,再涂抹制霉菌素等抗真菌药物效果更好。通常建议在喂奶后或进食后清洁口腔。 4. 注意事项: - 清洁时动作要轻柔 - 溶液温度要适宜 - 使用干净柔软的纱布或棉签蘸取溶液轻轻擦拭 这就是为什么选择A作为正确答案的原因。2%碳酸氢钠是最安全、有效的口腔清洁剂,适合婴儿使用。
A. 2%碳酸氢钠
B. 2%过氧化钠
C. 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剂
D. 5%碳酸氢钠
E. 3%过氧化钠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C: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剂 解析: 1. 鹅口疮(口腔念珠菌感染)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真菌感染,常见于婴幼儿。 2. 选项分析: A. 2%碳酸氢钠:用于清洁口腔,但不是治疗药物 B. 2%过氧化钠:浓度太高,对婴儿有刺激性,不适合使用 C. 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剂:这是治疗鹅口疮的首选药物,能有效抑制真菌生长 D. 5%碳酸氢钠:浓度过高,不适合直接涂抹 E. 3%过氧化钠:同样浓度过高,可能损伤口腔黏膜 3. 正确选择C的原因: - 制霉菌素是抗真菌药物,能有效对抗念珠菌 - 鱼肝油作为基质,可以保护口腔黏膜 - 这个浓度范围(10万-20万u/ml)是临床推荐的安全有效剂量 4. 使用方法: 通常每天涂抹2-3次,连续使用7-10天。使用前先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选项A),再涂抹药物。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鹅口疮的正确治疗方法,重点在于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和安全有效的浓度。
A. 餐前30分钟
B. 餐后30分钟
C. 餐前1小时
D. 餐后1小时
E. 餐后即刻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D. 餐后1小时 解析: 1. 选项分析: A/B/C/E:这些时间点都不如餐后1小时合适,因为此时胃肠道已经完成初步消化,口腔环境相对稳定。 D. 餐后1小时:这是最佳选择。 2. 选择理由: -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真菌感染,需要局部用药治疗 - 涂药时间选择在餐后1小时的原因: * 此时婴儿已经进食完毕,不会因进食而影响药物附着 * 给药后有足够的时间让药物发挥作用 * 可以避免药物被食物冲刷掉 * 减少婴儿因饥饿哭闹对涂药的影响 3. 实际操作建议: - 涂药前先清洁双手 - 使用专用棉签蘸取药物 - 轻轻涂抹患处,动作要轻柔 - 涂药后不要立即喂食或饮水 这个选择体现了临床护理中对患儿的细致关怀和科学合理的用药安排。
A. 2分钟
B. 5分钟
C. 7分钟
D. 10分钟
E. 15分钟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D:10分钟 解析: 1. 鹅口疮(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治疗通常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混悬液等局部涂抹。 2. 选择10分钟的原因: - 涂药后需要让药物在口腔内充分附着和吸收 - 10分钟的时间可以让药物在病变部位形成有效的药物浓度 - 这段时间可以避免药物被立即冲刷掉,确保疗效 3. 分析其他选项: A. 2分钟 - 时间太短,药物尚未完全发挥作用 B. 5分钟 - 虽比2分钟好,但仍然不够保证药物充分吸收 C. 7分钟 - 接近合理时间,但还不够理想 E. 15分钟 - 时间过长,会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不便 临床建议: 实际操作中,护士会告知家长在用药后保持10分钟左右不进食、不喝水,以确保药物效果。这个时间既保证了治疗效果,又不会给患儿造成太大不便。 小贴士: 对于婴幼儿鹅口疮,除了按时用药外,还要注意奶瓶、奶嘴等用具的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