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2%碳酸氢钠
B、 2%过氧化钠
C、 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剂
D、 5%碳酸氢钠
E、 3%过氧化钠
答案:C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C: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剂 解析: 1. 鹅口疮(口腔念珠菌感染)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真菌感染,常见于婴幼儿。 2. 选项分析: A. 2%碳酸氢钠:用于清洁口腔,但不是治疗药物 B. 2%过氧化钠:浓度太高,对婴儿有刺激性,不适合使用 C. 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剂:这是治疗鹅口疮的首选药物,能有效抑制真菌生长 D. 5%碳酸氢钠:浓度过高,不适合直接涂抹 E. 3%过氧化钠:同样浓度过高,可能损伤口腔黏膜 3. 正确选择C的原因: - 制霉菌素是抗真菌药物,能有效对抗念珠菌 - 鱼肝油作为基质,可以保护口腔黏膜 - 这个浓度范围(10万-20万u/ml)是临床推荐的安全有效剂量 4. 使用方法: 通常每天涂抹2-3次,连续使用7-10天。使用前先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选项A),再涂抹药物。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鹅口疮的正确治疗方法,重点在于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和安全有效的浓度。
A、 2%碳酸氢钠
B、 2%过氧化钠
C、 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剂
D、 5%碳酸氢钠
E、 3%过氧化钠
答案:C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C:10万-20万u/ml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剂 解析: 1. 鹅口疮(口腔念珠菌感染)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真菌感染,常见于婴幼儿。 2. 选项分析: A. 2%碳酸氢钠:用于清洁口腔,但不是治疗药物 B. 2%过氧化钠:浓度太高,对婴儿有刺激性,不适合使用 C. 制霉菌素鱼肝油混悬剂:这是治疗鹅口疮的首选药物,能有效抑制真菌生长 D. 5%碳酸氢钠:浓度过高,不适合直接涂抹 E. 3%过氧化钠:同样浓度过高,可能损伤口腔黏膜 3. 正确选择C的原因: - 制霉菌素是抗真菌药物,能有效对抗念珠菌 - 鱼肝油作为基质,可以保护口腔黏膜 - 这个浓度范围(10万-20万u/ml)是临床推荐的安全有效剂量 4. 使用方法: 通常每天涂抹2-3次,连续使用7-10天。使用前先用2%碳酸氢钠溶液清洁口腔(选项A),再涂抹药物。 这个题目考查的是鹅口疮的正确治疗方法,重点在于选择合适的抗真菌药物和安全有效的浓度。
A. 餐前30分钟
B. 餐后30分钟
C. 餐前1小时
D. 餐后1小时
E. 餐后即刻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D. 餐后1小时 解析: 1. 选项分析: A/B/C/E:这些时间点都不如餐后1小时合适,因为此时胃肠道已经完成初步消化,口腔环境相对稳定。 D. 餐后1小时:这是最佳选择。 2. 选择理由: - 鹅口疮是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真菌感染,需要局部用药治疗 - 涂药时间选择在餐后1小时的原因: * 此时婴儿已经进食完毕,不会因进食而影响药物附着 * 给药后有足够的时间让药物发挥作用 * 可以避免药物被食物冲刷掉 * 减少婴儿因饥饿哭闹对涂药的影响 3. 实际操作建议: - 涂药前先清洁双手 - 使用专用棉签蘸取药物 - 轻轻涂抹患处,动作要轻柔 - 涂药后不要立即喂食或饮水 这个选择体现了临床护理中对患儿的细致关怀和科学合理的用药安排。
A. 2分钟
B. 5分钟
C. 7分钟
D. 10分钟
E. 15分钟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D:10分钟 解析: 1. 鹅口疮(口腔念珠菌感染)的治疗通常使用抗真菌药物,如制霉菌素混悬液等局部涂抹。 2. 选择10分钟的原因: - 涂药后需要让药物在口腔内充分附着和吸收 - 10分钟的时间可以让药物在病变部位形成有效的药物浓度 - 这段时间可以避免药物被立即冲刷掉,确保疗效 3. 分析其他选项: A. 2分钟 - 时间太短,药物尚未完全发挥作用 B. 5分钟 - 虽比2分钟好,但仍然不够保证药物充分吸收 C. 7分钟 - 接近合理时间,但还不够理想 E. 15分钟 - 时间过长,会给患儿和家长带来不便 临床建议: 实际操作中,护士会告知家长在用药后保持10分钟左右不进食、不喝水,以确保药物效果。这个时间既保证了治疗效果,又不会给患儿造成太大不便。 小贴士: 对于婴幼儿鹅口疮,除了按时用药外,还要注意奶瓶、奶嘴等用具的清洁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A. 2%碳酸氢钠浸泡15分钟--清水洗净--煮沸消毒15分钟
B. 2%碳酸氢钠浸泡30分钟--清水洗净--煮沸消毒30分钟
C. 5%碳酸氢钠浸泡15分钟--清水洗净--煮沸消毒15分钟
D. 5%碳酸氢钠浸泡30分钟--清水洗净--煮沸消毒30分钟
E. 5%碳酸氢钠浸泡15分钟--清水洗净--煮沸消毒30分钟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D:5%碳酸氢钠浸泡30分钟--清水洗净--煮沸消毒30分钟 解析: 1. 为什么选择5%碳酸氢钠而不是2%? - 鹅口疮由白色念珠菌引起,这种真菌在碱性环境中不易生存 - 5%的浓度能更有效地抑制和杀灭真菌,效果优于2% 2. 为什么浸泡时间要30分钟? - 较长时间的浸泡可以确保彻底清除残留的病原体 - 30分钟足以让碳酸氢钠充分发挥作用 3. 为什么最后要煮沸消毒30分钟? - 煮沸消毒可以杀死残留的微生物和芽孢 - 30分钟的煮沸时间能确保达到完全的灭菌效果 4. 为什么其他选项不对? A/B:使用2%碳酸氢钠浓度过低 C/E:虽然使用了正确的5%碳酸氢钠,但煮沸时间不够长(只有15分钟) 临床建议: - 处理鹅口疮患儿用具时,一定要严格按照规范操作 - 消毒过程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烫伤 - 建议每次喂奶后都对奶具进行适当清洁和消毒 这个消毒流程不仅适用于鹅口疮患儿,也适用于一般婴幼儿用品的常规消毒。
A. 低血糖
B. 低血钙
C. 低血钾
D. 低血镁
E. 低血钠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些基本的生理学知识:电解质在人体中的作用。 **电解质**是维持细胞内外液体平衡的重要物质,它们包括钠(Na+)、钾(K+)、钙(Ca2+)、镁(Mg2+)等离子。这些离子对于神经传导、肌肉收缩、心脏功能等方面都至关重要。 现在我们来看题目的具体情况: - **腹泻导致的重度脱水**:这意味着大量的水分和电解质丢失。 - **补液后脱水情况改善**:说明已经补充了一部分水分和电解质。 - **四肢无力、腹胀、腱反射减弱、心音低钝**:这些都是低钾血症(低血钾)的典型症状。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 **A: 低血糖**:低血糖通常表现为出汗、颤抖、饥饿感等症状,并不包括四肢无力和腱反射减弱。 - **B: 低血钙**:低血钙主要表现为手足搐搦、抽搐等症状,并不符合题意。 - **C: 低血钾**:低血钾会导致肌肉无力、腱反射减弱、腹胀和心律失常等,与题干描述的症状完全吻合。 - **D: 低血镁**:低血镁虽然也可能引起肌肉无力,但其症状不如低血钾明显。 - **E: 低血钠**:低血钠主要表现为头痛、恶心、抽搐等症状,也不符合题意。 因此,结合题干描述的症状和电解质的功能,最合理的答案是 **C: 低血钾**。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讲解,请随时告诉我。
A. 3ml
B. 6ml
C. 9ml
D. 12ml
E. 15ml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钾离子在人体中的作用及其补充原则。 ### 背景知识: 1. **钾离子的重要性**:钾是维持细胞内外液体平衡、神经肌肉兴奋性和心脏功能的重要电解质。 2. **钾离子补充原则**:补钾时需遵循“不宜过快、不宜过多”的原则,以免造成高钾血症(血液中钾浓度过高)。 3. **浓度限制**:静脉补钾时,钾的浓度不应超过40mmol/L(相当于相当于约0.04g/ml或0.3ml/ml的10%氯化钾溶液)。 ### 解析题目: - **患者情况**:1.5岁男婴,腹泻导致重度脱水,经补液后脱水有所改善,但仍有四肢无力、腹胀、腱反射减弱等症状,提示可能存在低钾血症(血液中钾浓度过低)。 - **医嘱内容**:将10%氯化钾加入300ml无钾余液中。 #### 具体计算: 1. **浓度要求**:根据临床指南,静脉补钾时钾的浓度不应超过40mmol/L。 2. **换算公式**:10%氯化钾溶液的浓度为10g/100ml,即1g/ml。每克氯化钾含13.4mmol钾。 3. **计算最大允许量**:300ml溶液中钾的最大浓度为40mmol/L。 - 40mmol × (1g/13.4mmol) = 2.98g(约3g) - 3g / (1g/ml) = 3ml 因此,根据上述计算,300ml溶液中最多可以加入3ml的10%氯化钾溶液。 ### 答案选项: - A: 3ml - B: 6ml - C: 9ml - D: 12ml - E: 15ml ### 最终答案: 正确答案是 **C: 9ml**。 ### 生动有趣的例子: 想象一下,如果把补钾比作给植物浇水,钾就像水分一样重要。但过多的水会导致植物根部腐烂,同样过多的钾也会对身体造成伤害。所以,我们既要确保植物(身体)得到足够的水分(钾),又要避免过量。在这个例子中,我们不能超过安全的上限,即40mmol/L。这样既能满足需要,又能保证安全。
A. 咽
B. 喉
C. 环状软骨
D. 气管
E. 左右支气管分叉
解析:让我来为你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C. 环状软骨 解析: 1. 呼吸系统以上呼吸道和下呼吸道的分界点是环状软骨(位于喉部最下方)。 各选项分析: A. 咽:属于上呼吸道的一部分,位于分界线之上 B. 喉:虽然接近分界处,但仍然属于上呼吸道 C. 环状软骨:这是标准的上下呼吸道分界点 D. 气管:属于下呼吸道,位于分界线之下 E. 左右支气管分叉:明显属于下呼吸道 简单示例: 可以把呼吸系统想象成一个从上到下的管道: - 上呼吸道包括:鼻、咽、喉(直到环状软骨) - 下呼吸道包括:气管、支气管、肺等(从环状软骨开始) 记忆小技巧: "环状软骨像是一道门槛,上面是上呼吸道,下面是下呼吸道。" 这个知识点对于护理工作很重要,因为不同部位的感染需要不同的护理措施和治疗方案。
A. 35%酒精擦浴
B. 50%酒精擦浴
C. 冰袋物理降温
D. 解开衣被散热降温
E. 大量喂水降温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D:解开衣被散热降温 解析各选项: A/B. 35%或50%酒精擦浴:不推荐用于婴儿。酒精可能通过皮肤吸收,对婴儿造成中毒风险,且容易引起寒战。 C. 冰袋物理降温:不适合婴儿使用。冰袋温度过低,可能导致婴儿体温骤降,引发低温症或其他不良反应。 D. 解开衣被散热降温(正确答案):这是最安全有效的初步降温方法。通过减少衣物和被子,让婴儿身体自然散热,同时避免过度包裹导致体温进一步升高。 E. 大量喂水降温:虽然保持水分很重要,但对于15天的新生儿来说,大量喂水是不合适的,可能会干扰母乳或配方奶的摄入。 选择D的原因: 1. 安全性最高:不会对婴儿造成任何伤害 2. 操作简单:家长容易实施 3. 符合生理机制:帮助婴儿自然散热 4. 适合新生儿特点:温和且有效 这是一个典型的临床护理案例,体现了对新生儿特殊性的重视。在处理新生儿发热时,我们应优先选择最安全、最温和的方法。
A. 肺炎
B. 中耳炎
C. 扁桃体炎
D. 喉炎
E. 呼吸衰竭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A.肺炎 解析: 1. A选项(肺炎):这是正确答案。上呼吸道感染最容易向下蔓延引发肺部感染,特别是婴幼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更容易发展成肺炎。 2. B选项(中耳炎):虽然也是可能的并发症,但发生率低于肺炎。婴儿咽鼓管较短直,确实容易导致中耳炎,但这不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3. C选项(扁桃体炎):通常发生在较大儿童或成人,15天的新生儿扁桃体还未充分发育,因此不太可能是主要并发症。 4. D选项(喉炎):虽然上呼吸道感染可能累及喉部,但相对肺炎来说,发生的概率较低。 5. E选项(呼吸衰竭):这是严重的后果,通常不会直接由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引起,除非病情非常严重或有其他基础疾病。 补充说明: - 新生儿和小婴儿的解剖特点决定了他们更容易从上呼吸道感染发展为下呼吸道感染(如肺炎) - 他们的气道较窄,免疫系统不完善,更容易出现病情进展 - 发热38.8℃对于这么小的婴儿来说已经属于高热,需要特别重视 因此,在临床护理中,对于发热的新生儿要特别警惕肺炎的发生,及时观察是否有咳嗽加重、呼吸急促等表现。
A. 哺乳前30分钟
B. 哺乳后30分钟
C. 哺乳时即刻
D. 哺乳前10-15分钟
E. 哺乳后10-15分钟
解析:好的,我们来一起分析这道题。 首先,我们要了解0.5%麻黄碱滴鼻的作用。麻黄碱是一种能够收缩血管的药物,用于缓解鼻塞症状。对于一个15天大的婴儿来说,鼻塞会影响吃奶,所以需要在喂奶前使用。 接下来,我们看看选项: A. 哺乳前30分钟:这个时间太长了,药物的效果可能已经减弱。 B. 哺乳后30分钟:这个时候宝宝已经吃饱了,没有必要再缓解鼻塞。 C. 哺乳时即刻:这样做可能会让宝宝感到不适,影响吃奶。 D. 哺乳前10-15分钟:这是最合适的时间,因为药物可以在这段时间内起效,让宝宝更容易吃奶。 E. 哺乳后10-15分钟:这个时候宝宝已经吃饱了,没有必要再缓解鼻塞。 因此,正确答案是D:哺乳前10-15分钟。 举个例子,就像我们在跑步前做热身运动一样,我们需要在跑步前几分钟做好准备,而不是提前太久或跑步后才做。同样地,在哺乳前10-15分钟给宝宝滴鼻药水是最合适的。这样可以帮助宝宝更好地吃奶。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帮助!
A. 2周
B. 热退后2周
C. 4周
D. 热退后4周
E. 热退后6周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D:热退后4周 解析: 1. 选项分析: A/B(2周):时间太短,不足以让心肌充分恢复 C(4周):仅指发热期的休息时间,不够全面 D(热退后4周):最符合临床指南要求 E(热退后6周):时间过长,可能影响患儿正常生活 2. 选择依据: - 病毒性心肌炎急性期需要绝对卧床休息 - 卧床休息时间应包括: * 发热期间(通常1-2周) + 热退后至少4周 - 这样可以: * 减轻心脏负担 * 防止病情恶化 * 促进心肌修复 3. 实际应用示例: 假设这个孩子今天体温恢复正常,那么他应该继续卧床休息4周,总共大约6周左右才能逐渐恢复正常活动。这样的安排既保证了安全,又不会过度延长休息时间。 记住:对于儿童病毒性心肌炎,充足的休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儿童的心脏还在发育中,更需要充分的时间来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