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B、 心肌梗死
C、 空气栓塞
D、 过敏反应
E、 心绞痛
答案:C
A、 心脏负荷过重的反应
B、 心肌梗死
C、 空气栓塞
D、 过敏反应
E、 心绞痛
答案:C
A. 2~3次
B. 4~5次
C. 6~7次
D. 7~8次
E. 9~10次
解析:好的!我们来一起探讨这道关于药物动力学的单选题。 **题干**: 恒比消除的药物,每隔1个t1/2(即半衰期)给药1次,经过几次可以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选项**: A: 2~3次 B: 4~5次 C: 6~7次 D: 7~8次 E: 9~10次 **正确答案**: B ### 解析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药物动力学概念**: - **半衰期(t1/2)**:是指药物在体内浓度下降到一半所需要的时间。 - **恒比消除**:指药物在体内的消除速度与血药浓度成正比。 2. **稳态血药浓度**: - 当药物的输入速度等于输出速度时,体内药物浓度保持相对稳定,称为稳态血药浓度。 3. **计算过程**: - 假设首次给药后体内药物浓度为C。 - 经过一个t1/2后,药物浓度降至C/2。 - 再次给药后,体内药物浓度变为C/2 + C = 1.5C。 - 继续重复上述过程,每次给药后药物浓度逐渐增加。 具体来看: - 第一次给药:体内药物浓度为C。 - 第二次给药:体内药物浓度为C/2 + C = 1.5C。 - 第三次给药:体内药物浓度为(1.5C)/2 + 1.5C ≈ 2.25C。 - 第四次给药:体内药物浓度为(2.25C)/2 + 2.25C ≈ 3.375C。 - 第五次给药:体内药物浓度为(3.375C)/2 + 3.375C ≈ 5.0625C。 通过这样的逐步增加,一般在4~5次给药后,药物浓度会逐渐接近并稳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水平,即达到稳态血药浓度。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4~5次**。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有任何疑问或需要进一步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A. 特异质反应
B. 停药反应
C. 超敏反应
D. 毒性反应
E. 继发反应
A. 维持心包腔内压力
B. 润滑作用
C. 营养心肌
D. 免疫作用
E. 维持心肌张力
A. 清除毒素来源,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和异物
B. 用青霉素
C. 用镇静解痉药
D. 中和游离毒素
E. 防治并发症
A. 咽鼓管扁桃体
B. 咽后淋巴结
C. 腭扁桃体
D. 舌扁桃体
E. 咽扁桃体
A. 抗菌药物相关性感染、血管相关性感染
B. 血管相关性感染、下呼吸道感染
C. 抗菌药物相关性感染、下呼吸道感染
D. 泌尿系统感染、血管相关性感染
E. 下呼吸道感染、泌尿系统感染
解析:好的,我们来详细解析一下这道题。 首先,我们要明确题干中提到的症状和治疗措施。患者是一位60岁的女性,患有呼吸衰竭和糖尿病,并且接受了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以及中心静脉高营养治疗。在治疗两周后,出现了以下症状: 1. 发热 2. 咳嗽 3. 痰液粘稠 4. 肺部出现湿啰音 5. 中心静脉导管穿刺部位发红、有压痛 接下来,我们需要根据这些症状判断可能发生的感染类型: 1. **抗菌药物相关性感染**:通常与使用抗生素有关,但题干并未提到使用抗生素的情况,因此这个选项可以排除。 2. **血管相关性感染**:由于患者进行了中心静脉高营养治疗,使用了中心静脉导管,并且导管穿刺部位发红、有压痛,这表明可能存在血管相关性感染。 3. **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症状包括发热、咳嗽、痰液粘稠以及肺部湿啰音,这些都是下呼吸道感染的典型表现。 4. **泌尿系统感染**:题干没有提及任何关于泌尿系统的症状,因此这个选项也可以排除。 综上所述,结合题干中的信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 - 患者可能出现血管相关性感染(由于中心静脉导管问题); - 同时,患者也可能出现下呼吸道感染(由于呼吸系统的症状)。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血管相关性感染、下呼吸道感染。 希望这个解析对你有所帮助!如果有其他问题或需要进一步解释,请随时告诉我。
A. 门静脉压增高
B. 肝淋巴液生成过多
C. 血浆胶体渗透压增高
D. 有效血容量不足,肾小球滤过率下降
E. 肝对醛固酮和抗利尿激素灭活减弱
A. 迅速扶患者就地躺下
B. 保持患者侧卧位
C. 放松患者领扣、裤带
D. 用纱布包裹的压舌板塞入患者上下臼齿间
E. 发作完全控制后尽快停药,以减轻药物副作用
A. 先天条件好天生丽质
B. 美好相貌令人赏心悦目
C. 学习提升文化艺术素养
D. 思考提高思想道德水准
E. 依照规范与个人条件进行修饰
A. 抗 Sm 抗体
B. 抗双链 DNA 抗体
C. 抗核抗体
D. RF
E. 补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