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减少局部出血
B、 使感染局限化
C、 减少静脉回流量
D、 减轻心脏负担
E、 预防脑水肿
答案:A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A:减少局部出血 解析: 1. 选项A(正确答案):半坐卧位可以使颈部切口部位的血液回流更顺畅,减轻局部血管压力,从而减少术后出血和渗血。这是甲状腺手术后最直接、最重要的护理目的。 2. 选项B(错误):使感染局限化通常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的体位护理,不是甲状腺手术的主要考虑因素。 3. 选项C(错误):减少静脉回流量通常是低坡卧位的作用,而半坐卧位反而会增加静脉回流量。 4. 选项D(错误):减轻心脏负担更适合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的体位,不是甲状腺手术后的首要考虑。 5. 选项E(错误):预防脑水肿通常针对颅脑手术或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与甲状腺手术无关。 简单示例: 想象一下,当你不小心割破手指时,把手臂抬高可以减少出血量。同样的道理,让刚做完颈部手术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以帮助减少颈部伤口的出血。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甲状腺手术后的患者,医护人员会选择半坐卧位作为标准护理体位。
A、 减少局部出血
B、 使感染局限化
C、 减少静脉回流量
D、 减轻心脏负担
E、 预防脑水肿
答案:A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A:减少局部出血 解析: 1. 选项A(正确答案):半坐卧位可以使颈部切口部位的血液回流更顺畅,减轻局部血管压力,从而减少术后出血和渗血。这是甲状腺手术后最直接、最重要的护理目的。 2. 选项B(错误):使感染局限化通常用于腹部或盆腔手术后的体位护理,不是甲状腺手术的主要考虑因素。 3. 选项C(错误):减少静脉回流量通常是低坡卧位的作用,而半坐卧位反而会增加静脉回流量。 4. 选项D(错误):减轻心脏负担更适合心功能不全患者采用的体位,不是甲状腺手术后的首要考虑。 5. 选项E(错误):预防脑水肿通常针对颅脑手术或有颅内压增高的患者,与甲状腺手术无关。 简单示例: 想象一下,当你不小心割破手指时,把手臂抬高可以减少出血量。同样的道理,让刚做完颈部手术的病人采取半坐卧位,可以帮助减少颈部伤口的出血。 这就是为什么对于甲状腺手术后的患者,医护人员会选择半坐卧位作为标准护理体位。
A. 仰卧位
B. 侧卧位
C. 头高足低位
D. 端坐位
E. 膝胸位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D. 端坐位。我来分析各个选项并解释原因: A. 仰卧位:不适宜,因为平躺会加重呼吸困难,使肺部扩张受限。 B. 侧卧位:不适合,同样会影响胸廓的活动度,不利于呼吸。 C. 头高足低位:主要用于休克患者或需要减轻头面部水肿的情况,对缓解呼吸困难效果不佳。 D. 端坐位(正确答案):这是最合适的体位,原因如下: - 可以扩大胸腔容积 - 减轻心脏和肺部的压力 - 有利于膈肌下降,增加肺活量 - 改善通气功能 E. 膝胸位:常用于肛门检查或纠正胎位,与本病例无关。 具体到这个病例: 1. 患者70岁,有长期咳嗽咳痰史,提示可能存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 2. 劳累后出现心悸、气促,说明存在心肺功能不全 3. 入院时发绀明显、呼吸困难,表明缺氧严重 因此,采用端坐位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呼吸状况,是最恰当的选择。这种体位在临床上也被称为“强迫坐位”或"端坐呼吸",常见于心源性哮喘、急性左心衰竭等患者。 简单示例:就像我们跑步后感到气喘吁吁时,也会自然选择坐着而不是躺着休息,就是这个道理。
A. 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创面感染
B. 做压力均匀的环行按摩
C. 红外线照射,使创面干燥
D. 促进肉芽组织再生
E. 防止厌氧菌感染
解析:好的,我们来分析一下这道题。 首先,题干描述了一位长期卧床的老年女性在骶尾部出现了皮肤破溃,并且有脓液及坏死发黑的组织。根据这些症状,可以判断她处于压疮(即褥疮)的坏死溃疡期。 接下来我们来看选项: A. 选择敏感抗生素治疗创面感染 - 这个选项主要是针对感染的处理,但并不是处理压疮的主要目的。虽然感染需要关注,但它不是首要任务。 B. 做压力均匀的环行按摩 - 按摩对于预防压疮有一定作用,但对于已经形成的溃疡来说,按摩可能会加重伤口的情况,所以不合适。 C. 红外线照射,使创面干燥 - 红外线照射可以帮助干燥创面,但这不是主要的处理方法,而且干燥并不能促进愈合。 D. 促进肉芽组织再生 - 在压疮的坏死溃疡期,最重要的是清除坏死组织并促进新的健康组织生长,即肉芽组织再生。这是最合适的处理方法。 E. 防止厌氧菌感染 - 虽然防止厌氧菌感染也很重要,但并不是最主要的处理原则。 因此,正确答案是 D:促进肉芽组织再生。 **联想与例子:** 想象一下,如果你种了一棵植物,它的根部因为缺水而腐烂了。这时候你需要做的不仅仅是杀菌,更重要的是清理腐烂的部分,然后给它提供足够的养分和水分,让它重新长出健康的根系。同样地,对于压疮的处理,最重要的也是清理坏死组织并促进新组织的生长。
A. 产热大于散热
B. 产热持续增加
C. 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
D. 散热持续减少
E.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E: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解析: 1. 题干描述患者经历了两个阶段: - 初始寒战期(体温上升期) - 后续的高热持续期(稳定期) 2. 选项分析: A. "产热大于散热" - 这是寒战期的特点,不是高热持续期 B. "产热持续增加" - 在高热持续期,产热已经稳定,不会继续增加 C. "散热增加而产热趋于正常" - 这更符合退热期的特点 D. "散热持续减少" - 不符合实际情况,高热时散热并不会减少 E. "产热和散热在较高水平上趋于平衡" - 正确描述了高热持续期的特征 3. 简单理解: 可以把人体比作一个房间: - 寒战期就像不断往房间里加热水,温度还在上升 - 高热持续期就像房间里水温已经很高,虽然开着暖气(产热),但窗户也开着散热,两者达到平衡,所以温度保持不变 这就是为什么选择E选项,它准确描述了高热持续期的生理特点:体温调节中枢设定点升高后,身体通过调整使产热和散热在新的高水平上达到平衡。
A. 降低神经的兴奋性
B. 降低细菌的活力
C. 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D. 溶解坏死组织
E. 加速渗出物的吸收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B. 降低细菌的活力 解析: 1. 冷疗(冰敷)的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局部温度,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低温环境会使细菌的新陈代谢减慢,繁殖能力下降,这就是为什么选择B选项。 让我们看看其他选项为什么不正确: A. 降低神经的兴奋性 - 这确实是冷疗的一个效果,但它不是控制炎症扩散的主要机制。这个效果主要用于缓解疼痛。 C. 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 - 实际上,低温会暂时抑制白细胞的活动,而不是增强其功能。 D. 溶解坏死组织 - 这不是冷疗的作用,通常是热疗或酶类药物的效果。 E. 加速渗出物的吸收 - 冷疗反而会收缩血管,减少液体渗出,而不是加速吸收。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我们把食物放进冰箱保存一样,低温可以抑制细菌繁殖,延长食物保质期。同样的原理也适用于受伤部位的冷疗处理,可以有效抑制细菌活性,防止感染扩散。 因此,在鼻部软组织发炎的情况下使用冰敷,主要是利用其抑制细菌活性的作用来控制炎症的发展。
A. 皮肤潮红、多汗
B. 表浅静脉充盈消失
C. 出现抽搐、昏迷
D. 呼吸音清晰,胸部起伏规律
E. 烦躁、血压升高、脉搏加快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分析这道题,并通过一些形象的例子来帮助你更好地理解。 ### 题目背景: 患者是一位35岁的女性,因脑部外伤接受手术治疗,目前处于神志不清的状态,并且需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 问题核心: 我们需要找出患者在使用呼吸机时,**通气过度(即呼吸频率过快或过深)**的具体表现。 ### 分析选项: - **A: 皮肤潮红、多汗** - 这通常是由于体温调节失调或代谢增加导致的,与通气过度关系不大。 - **B: 表浅静脉充盈消失** - 这种情况更多见于低血容量或脱水状态,也不直接与通气过度相关。 - **C: 出现抽搐、昏迷** - 通气过度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CO₂)排出过多,进而引起代谢性碱中毒。碱中毒会导致血钙水平下降,从而引发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状。 - **D: 呼吸音清晰,胸部起伏规律** - 这是正常呼吸的表现,与通气过度无关。 - **E: 烦躁、血压升高、脉搏加快** - 虽然这些症状可能出现在多种情况下,但它们通常不是通气过度的典型表现。 ### 结论: 通气过度会导致体内二氧化碳(CO₂)浓度过低,引起代谢性碱中毒,进而可能导致抽搐和昏迷等严重症状。 因此,正确答案是 **C: 出现抽搐、昏迷**。 希望这个解释对你有所帮助!如果你还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A. 坐位--坐骨结节
B. 仰卧位--骶尾部、肩胛骨
C. 头高足低位--足跟部
D. 侧卧位 髋部、耳部
E. 俯卧位--胸、腹部
解析:让我为您详细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E. 俯卧位--胸、腹部 解析: 1. A选项:坐位时,坐骨结节确实是最容易受压的部位,正确 2. B选项:仰卧位时,骶尾部和肩胛骨确实是常见受压部位,正确 3. C选项:头高足低位时,足跟部容易受压,正确 4. D选项:侧卧位时,髋部和耳部确实容易受压,正确 5. E选项(错误项):虽然俯卧位时胸部和腹部会接触床面,但这两个部位组织较厚,血液循环较好,不容易形成压疮。俯卧位更容易发生压疮的部位应该是面颊部、髂前上棘等。 补充说明: 压疮(褥疮)好发于骨隆突处,这些部位的特点是: - 局部组织较薄 - 血液循环相对较差 - 受压后容易缺血坏死 为了帮助您更好理解,我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我们长时间坐着时,臀部的骨头突出部位会觉得特别难受,而肚子却不会有这种感觉,就是因为肚子脂肪层厚,血液循环好。 因此,在护理长期卧床患者时,要特别注意保护这些骨隆突部位,定时翻身,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A. 通知住院处结帐
B. 结束一切处置
C. 准备尸体料理
D. 争分夺秒地抢救
E. 安慰患者与家属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D. 争分夺秒地抢救 选项分析: A. 通知住院处结账:这是在患者去世后的处理步骤,而不是当前首要任务。 B. 结束一切处置:这种做法不人道,放弃治疗不符合护理伦理。 C. 准备尸体料理:这是终末期护理内容,但此时患者还未去世,不应过早准备。 D. 争分夺秒地抢救:这是最恰当的选择,因为患者虽然病情危重,但仍需积极救治。 E. 安慰患者与家属:虽然是必要的,但在这种紧急情况下,抢救生命是首要任务。 选择D的原因: 1. 患者目前处于濒死状态(神志不清、肌张力消失等),需要立即进行急救处理 2. 护理人员应始终秉持“不轻易放弃”的原则 3. 在确认死亡之前,都应尽最大努力挽救生命 4. 急救措施可能包括心肺复苏、建立静脉通路等具体操作 这是一个典型的临终关怀与急救护理的判断题,考查护士对濒死患者的正确处理原则。
A. 24-48h
B. 48 72h
C. 72-96h
D. 120-168h
E. 168-240h
解析:好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问题。 **题干背景:** 一名21岁的女性患者因为再生障碍性贫血需要接受长时间的抗胸腺细胞球蛋白治疗。为了方便输液,护士使用了静脉留置针。 **问题核心:** 静脉留置针可以保留多久? **选项分析:** A: 24-48小时 B: 48-72小时 C: 72-96小时 D: 120-168小时 E: 168-240小时 **正确答案:** C: 72-96小时 **详细解析:** 1. **静脉留置针的作用:** 静脉留置针是一种常用的输液工具,主要用于需要长时间或多次输液的情况。它可以减少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并且方便随时进行输液操作。 2. **保留时间:** 根据临床指南和实践经验,静脉留置针的最佳保留时间通常为72-96小时(3-4天)。这是因为: - 在这段时间内,留置针的感染风险相对较低。 - 长时间保留可能会增加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如静脉炎等。 - 如果超过这个时间,留置针的效果可能下降,需要更换新的留置针以确保安全有效。 3. **其他选项解释:** - A和B(24-48小时和48-72小时):这些时间太短,频繁更换会增加患者的不适感。 - D和E(120-168小时和168-240小时):这些时间过长,增加了感染和其他并发症的风险。 **联想举例:** 想象一下你在长途旅行中,如果在酒店住宿,你会选择住几天呢?通常情况下,3-4天是比较合适的。太短的话,你还没来得及好好享受就已经要离开了;太长的话,你可能会觉得有点无聊或者担心卫生问题。同样的道理,静脉留置针也适合保留3-4天,这样既方便又安全。 希望这个解释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如果你还有任何疑问,请随时提问。
A. 过敏反应
B. 细菌污染反应
C. 发热反应
D. 静脉炎
E. 空气栓塞
解析:让我来为您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D. 静脉炎 解析: 1. A. 过敏反应:通常表现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等全身症状,而不是局部的条索状红线。 2. B. 细菌污染反应:主要表现为寒战、高热等全身感染症状,不会特异性地出现沿静脉走行的红线。 3. C. 发热反应:主要是体温升高,没有局部血管的典型表现。 4. D. 静脉炎(正确答案):这是最符合题干描述的情况。静脉炎的典型表现包括: - 沿静脉走向出现条索状红线 - 局部皮肤温度升高 - 疼痛或触痛 - 与题干描述完全吻合 5. E. 空气栓塞:主要表现为突发性呼吸困难、胸痛、发绀等,与题干描述不符。 补充说明: 这种情况通常是由于输液时刺激性药物对血管内膜造成损伤,或者无菌操作不严格导致细菌感染引起的。临床中需要及时处理,如停止在该部位输液、抬高患肢、局部热敷等措施。 这个病例提醒我们在护理工作中要特别注意: -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 - 合理选择输液部位 - 观察患者局部反应 - 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A. 尿量不宜太多,3ml即可
B. 尿内勿混有消毒液
C. 女患者一定要取坐位
D. 必须留晨起第一次尿
E. 尿量不宜太少,需10ml以上
解析:让我来为您详细解析这道题: 正确答案是B:尿内勿混有消毒液 解析: A选项错误。3ml的尿量过少,无法满足实验室检测需求。通常需要至少5-10ml。 B选项正确。这是最关键的一点。如果尿液中混入消毒液,会影响细菌培养结果,导致假阴性或假阳性,影响诊断准确性。 C选项错误。取尿姿势没有严格要求,坐位、站位都可以,只要能保证清洁即可。 D选项错误。虽然晨尿质量较好,但不是必须条件。中段尿的主要目的是避免前段尿污染,而不是限定时间。 E选项错误。10ml以上的要求过于严格,5-10ml就足够了。 正确留取中段尿的方法应该是: 1. 先用清水清洗外阴 2. 开始排尿时弃去前面部分 3. 用无菌容器接取中间部分的尿液(约5-10ml) 4. 剩余的尿液可以继续排出 这个操作的关键是要保持尿样的纯净,不能混入其他物质,所以B选项是最关键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就像我们喝饮料时,第一口可能会漱口吐掉,最后一口可能已经不太干净了,所以我们选择中间那一口来品尝,这样最能反映饮料的真实味道。同样的道理,中段尿能最好地反映泌尿系统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