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平距
B、(B) 相对高程
C、(C) 高差
D、(D) 绝对高程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测量学中高程概念的理解。
A. 平距:通常指的是水平面上的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与垂直距离或高程无关,因此A选项不正确。
B. 相对高程:这是指地面点到某一特定水准面(如假定水准面、设计水准面等)的垂直距离。题目中“地面点到任意水准面的垂直距离”完全符合相对高程的定义,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C. 高差:通常指的是两点之间的高程差,即两点垂直距离之差,而不是单一点到某一水准面的距离,所以C选项不正确。
D. 绝对高程(或称为海拔):这是指地面点沿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是一个具体的、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而题目中说的是“任意水准面”,并非特指大地水准面,因此D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即“相对高程”。
A、(A) 平距
B、(B) 相对高程
C、(C) 高差
D、(D) 绝对高程
答案:B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测量学中高程概念的理解。
A. 平距:通常指的是水平面上的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与垂直距离或高程无关,因此A选项不正确。
B. 相对高程:这是指地面点到某一特定水准面(如假定水准面、设计水准面等)的垂直距离。题目中“地面点到任意水准面的垂直距离”完全符合相对高程的定义,因此B选项是正确的。
C. 高差:通常指的是两点之间的高程差,即两点垂直距离之差,而不是单一点到某一水准面的距离,所以C选项不正确。
D. 绝对高程(或称为海拔):这是指地面点沿垂线方向到大地水准面的距离,是一个具体的、全球统一的高程基准。而题目中说的是“任意水准面”,并非特指大地水准面,因此D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即“相对高程”。
A. (A) 参考椭球面
B. (B) 高斯投影面
C. (C) 大地水准面
D. (D) 水准面
解析:选项解析:
A. 参考椭球面:参考椭球面是一个用于地球形状数学描述的几何面,它是地球重力场的一个近似,但并不直接用于表示地面的高程。
B. 高斯投影面:高斯投影面是进行地图投影时采用的一个虚拟的圆柱面,用于将地球表面的地理坐标转换成平面坐标,它也不是用于表示地面的高程。
C. 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一个闭合的水准面,理论上通过海洋静止时的水面延伸穿过大陆,是地球重力场的等位面,非常接近于平均海平面。它常用于测量和地图制作,但在这个问题中不是最佳答案。
D. 水准面:水准面是一个重力等位面,可以定义为在某个点上地球重力垂直指向的面。通常情况下,水准面用来定义高程系统,即相对于平均海平面的高度。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答案是D,水准面,因为地面上某点的相对高程定义为该点到水准面的铅垂距离。水准面是最常用的参考面来定义高程,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均匀的重力场,并且与平均海平面非常接近,便于实际测量和应用。因此,水准面是描述地面高程的标准参考面。
A. (A) 9-51-71
B. (B) 10-50-70
C. (C) 10-51-71
D. (D) 10-51-72
解析:在解析这个问题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中国地图的经纬度分幅系统,特别是1:10万比例尺的图幅编号规则。这种编号通常基于经度和纬度进行划分,并且有一定的编码规则。
经度分带:中国的1:10万比例尺地图通常按照经度每6°划分为一个带,用大写英文字母A到J(除去I)表示,从西到东排列。每个带再细分为60个1′的经差小格。
纬度分幅:每个经度带内,按照纬度每4°划分为一个行,用阿拉伯数字表示,从南到北排列。每个行内再细分为10个1′的纬差小格。
图幅编号:每个1:10万图幅的编号由三部分组成,即带号、行号和列号。带号用大写字母表示,行号和列号用阿拉伯数字表示。
现在,我们来看题目中给出的点A的经纬度:经度=125°02′34″,纬度=38°01′5″。
经度分析:点A的经度125°位于120°到126°之间,根据分带规则,这属于J带的西一侧的相邻带,即I带(但I不用,实际为J的前一个字母H的后一个字母,即I的后一个字母J),但由于I不用,故实际为K的前一个字母J,但这里由于实际分带是到J为止,因此实际为J带的下一个带,即第10带。
纬度分析:点A的纬度38°位于36°到40°之间,属于第9行(但注意这里的行号是从南向北数的,所以36°开始为第1行,每4°递增)。但由于38°更接近于40°,且我们取整度计算,所以应属于第10行。
列号:每个经度带内,每1′经度划分为一个列,从西到东排列。点A的经度是125°02′34″,所以列号为02′对应的列数加上一个起始值(这个起始值根据具体的地图分幅规则可能有所不同,但在此我们不需要具体知道它,因为我们只需要找到正确的选项)。由于列数是从某个起始值开始递增的,且我们不需要精确计算列数,只需确认列数的范围。在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确认列数是在70到71之间(因为经度是02′,且我们知道整个带是60个列)。结合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确定列数为71。
综上所述,点A所在的1:10万图幅的图号为10-51-71,即选项C。
注意:这里的分析基于一般的1:10万比例尺地图分幅规则,并假设了某些起始值和递增规则。在实际应用中,可能需要参考具体的地图分幅标准或地图出版说明。
A. (A) 不加截面差改正,应加入垂线偏差改正和标高差改正
B. (B) 不加垂线偏差改正和截面差改正,应加入标高差改正
C. (C) 应加入三差改正
D. (D) 不加三差改正
解析:在三角测量中,方向改正是指对测量结果进行的一系列调整,以消除或减少因地球曲率、大气折光、仪器和观测站位置等因素带来的误差。三等和四等三角测量是按照精度等级划分的测量工作。
选项解析如下:
A. 不加截面差改正,应加入垂线偏差改正和标高差改正
垂线偏差改正:指由于地球自转造成的垂线(重力方向)与地球椭球面法线之间的偏差进行的改正。
标高差改正:由于观测站的高度不同,需要进行的改正。
此选项错误,因为三等和四等三角测量通常不需要进行垂线偏差改正。
B. 不加垂线偏差改正和截面差改正,应加入标高差改正
此选项部分正确,三等和四等测量确实通常不考虑垂线偏差改正和截面差改正,但需进行标高差改正。
但由于题目要求选择最全面的答案,这个选项不完整。
C. 应加入三差改正
三差改正通常指的是垂线偏差改正、截面差改正和标高差改正。
此选项错误,因为三等和四等三角测量一般不进行垂线偏差改正和截面差改正。
D. 不加三差改正
此选项正确。三等和四等三角测量通常不需要进行三差改正,因为在这些精度的测量中,这些改正的影响相对较小,可以忽略不计。
因此,正确答案是D。三等和四等三角测量由于其精度要求相对较低,不需要进行三差改正,这样可以简化测量工作,同时保证测量结果的精度满足工程需要。
A. (A) 不加截面差改正,应加入垂线偏差改正和标高差改正
B. (B) 不加垂线偏差改正和截面差改正,应加入标高差改正
C. (C) 应加入三差改正
D. (D) 不加三差改正
解析:这道题目考察的是一等三角测量中方向改正的相关知识。我们逐一分析各个选项来确定正确答案。
A选项:“(A) 不加截面差改正,应加入垂线偏差改正和标高差改正”
这个选项提到了垂线偏差改正和标高差改正,但没有提到截面差改正。然而,在一等三角测量中,通常需要考虑的是“三差改正”,即垂线偏差改正、标高差改正和截面差改正。因此,仅提及其中两项是不完整的,故A选项错误。
B选项:“(B) 不加垂线偏差改正和截面差改正,应加入标高差改正”
这个选项忽略了垂线偏差改正和截面差改正,仅考虑了标高差改正。这同样不符合一等三角测量中方向改正的完整要求,故B选项错误。
C选项:“(C) 应加入三差改正”
这个选项明确指出应加入“三差改正”,即垂线偏差改正、标高差改正和截面差改正。这完全符合一等三角测量中方向改正的标准要求,故C选项正确。
D选项:“(D) 不加三差改正”
这个选项直接否定了需要加入的三差改正,显然与一等三角测量的实际操作不符,故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C:“应加入三差改正”。
A. (A) 等距离投影
B. (B) 等面积投影
C. (C) 等角投影
D. (D) 等长度投影
解析:高斯投影是一种地图投影方法,主要用于大比例尺地图的制作,尤其是在国家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和工程建设中。
选项解析如下:
A. 等距离投影:这种投影方式保持地图上任意两点之间的距离与实际地面上的距离成比例。高斯投影并不保持这种特性,因此选项A不正确。
B. 等面积投影:这种投影方式保持地图上的面积与实际地面上的面积成比例。高斯投影并不保证面积不变,所以选项B不正确。
C. 等角投影:这种投影方式保持地图上的角度不变,即地图上的角度与实际地面上的角度相同。高斯投影就是一种等角横圆柱投影,它保证了地图上的角度关系不变,因此选项C正确。
D. 等长度投影:这个选项通常不是标准的地图投影分类,可能是指保持某些特定长度(如经线或纬线)的投影。高斯投影并不保持所有长度不变,特别是纬线长度会随着距离中央子午线的增加而增大,所以选项D不正确。
综上所述,高斯投影是一种等角投影,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A) 等距离投影
B. (B) 等面积投影
C. (C) 等体积投影
D. (D) 等角度投影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地图投影的基本类型及其特性。
解析各个选项:
A. 等距离投影:等距离投影是保持地图上的距离与实际地面上的距离成比例的投影方式。但高斯投影并非以等距离为主要特性,因此A选项不正确。
B. 等面积投影:等面积投影是指地图上的面积与实际地面上的面积保持一致的投影方式。然而,高斯投影并非以等面积为主要目标,所以B选项也不正确。
C. 等体积投影:在地图投影中,并没有广泛认可的“等体积投影”这一分类。地图投影主要关注距离、面积或角度的保持,而体积的保持并非其主要关注点,因此C选项显然是不正确的。
D. 等角度投影:等角度投影(也称为保形投影或正形投影)是地图投影的一种,其特点是在地图上保持微小图形的角度与实际地面上的角度相等。高斯投影正是一种等角度投影,广泛用于大比例尺地图的制作,特别是在需要精确表示方向和角度的地区,如测量和地图制作中。因此,D选项是正确的。
综上所述,高斯投影是等角度投影,所以正确答案是D。
A. (A) 测站点的垂线偏差
B. (B) 照准点的高程
C. (C) 观测方向天顶距
D. (D) 测站点到照准点距离
解析:截面差改正是在测量工作中对观测数据进行调整的一种方法,主要目的是消除或减少由于地球曲率、大气折射等引起的测量误差。
选项解析如下:
A. 测站点的垂线偏差:垂线偏差是指地球重力场中某点的重力方向与该点的正常垂直方向之间的偏差,它对测量结果有影响,但不是截面差改正的主要因素。
B. 照准点的高程:照准点的高程会影响测量结果的计算,但在截面差改正中,主要考虑的是水平距离的改正,而不是高程改正。
C. 观测方向天顶距:天顶距是观测方向与垂直线之间的角度,它对大气折射改正有影响,但同样不是截面差改正的直接因素。
D. 测站点到照准点距离:截面差改正主要是针对测站点与照准点之间的水平距离进行修正,以消除因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射引起的测量误差。因此,截面差改正数值与测站点到照准点的距离有直接关系。
所以,正确答案是D,因为截面差改正数值的计算需要知道测站点到照准点的实际距离,以便正确地对该距离进行修正。距离越远,由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射引起的误差越大,因此改正数值也就越大。
A. (A) 任意水准面
B. (B) 水平面
C. (C) 大地水准面
D. (D) 地球自然表面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绝对高程基准面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任意水准面:这个选项指的是可以是任何水准面,但绝对高程需要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基准面,而不是任意的,因此A选项不正确。
B. 水平面:水平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与重力方向垂直的平面。但在地理和测绘领域,特别是定义高程时,我们需要一个更具体、更统一的基准面,而不仅仅是任意的水平面,所以B选项也不正确。
C. 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指与平均海水面重合并延伸到大陆内部的水准面。它是一个重力等位面,即在这个面上各点的重力位都相等。在测绘学中,大地水准面被用作定义绝对高程的基准面,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全球统一且相对稳定的参考面。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D. 地球自然表面:地球自然表面包括了山川、河流、湖泊等各种地形地貌,它并不是一个平滑的、可用于精确测量的基准面。在测绘和工程中,我们需要一个更规则、更易于测量的基准面来定义高程,所以D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绝对高程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因此答案是C。
A. (A) 大地水准面
B. (B) 大地水平面
C. (C) 假定水准面
D. (D) 水平面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测量学中的基本概念。
选项解析: A. 大地水准面:是海洋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平均水面,延伸穿过大陆形成闭合曲面,是地球重力场中一个等位面,是测量学中定义绝对高程的基准面。 B. 大地水平面:这是一个理论上的面,所有点上的重力指向地心,实际上并不存在,不作为实际测量的基准。 C. 假定水准面:在局部地区,由于大地水准面形状复杂,可能会假定一个简单的曲面作为水准面,用于工程测量,但这不是绝对高程的起算面。 D. 水平面:通常指的是某一点的切平面,与地球的重力方向不一定一致,不能作为绝对高程的起算面。
选择A的原因: 绝对高程是指某点相对于大地水准面的垂直高度,因此大地水准面是测量绝对高程的起算面。所以正确答案是A(大地水准面)。
A. (A) 1956 年黄海高程
B. (B) 1965 年黄海高程
C. (C) 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
D. (D) 1995 年黄海高程
解析:解析这道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我国高程基准的历史变迁和当前采用的标准。
A选项“1956年黄海高程”:这个选项代表了一个较早时期的高程基准,但在我国高程基准的后续发展中,它已经被更精确和统一的标准所取代。因此,这个选项不是当前采用的高程基准。
B选项“1965年黄海高程”:同样,这也是一个早期的高程基准,并未成为我国现行的高程基准标准。此选项不正确。
C选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这是我国自1987年5月开始启用的全国统一的高程基准,取代了之前的多种高程系统。它是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至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依据,经过科学分析和计算确定的。这个基准面在青岛水准原点处的高程为72.2604米,作为我国高程测量的起算点。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答案。
D选项“1995年黄海高程”:此选项并未对应我国实际采用过的任何高程基准标准,是一个虚构的年份和名称,因此不正确。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采用的高程基准是“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因此正确答案是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