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任意水准面
B、(B) 水平面
C、(C) 大地水准面
D、(D) 地球自然表面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绝对高程基准面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任意水准面:这个选项指的是可以是任何水准面,但绝对高程需要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基准面,而不是任意的,因此A选项不正确。
B. 水平面:水平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与重力方向垂直的平面。但在地理和测绘领域,特别是定义高程时,我们需要一个更具体、更统一的基准面,而不仅仅是任意的水平面,所以B选项也不正确。
C. 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指与平均海水面重合并延伸到大陆内部的水准面。它是一个重力等位面,即在这个面上各点的重力位都相等。在测绘学中,大地水准面被用作定义绝对高程的基准面,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全球统一且相对稳定的参考面。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D. 地球自然表面:地球自然表面包括了山川、河流、湖泊等各种地形地貌,它并不是一个平滑的、可用于精确测量的基准面。在测绘和工程中,我们需要一个更规则、更易于测量的基准面来定义高程,所以D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绝对高程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因此答案是C。
A、(A) 任意水准面
B、(B) 水平面
C、(C) 大地水准面
D、(D) 地球自然表面
答案:C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绝对高程基准面的理解。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任意水准面:这个选项指的是可以是任何水准面,但绝对高程需要一个统一的、公认的基准面,而不是任意的,因此A选项不正确。
B. 水平面:水平面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它通常指的是与重力方向垂直的平面。但在地理和测绘领域,特别是定义高程时,我们需要一个更具体、更统一的基准面,而不仅仅是任意的水平面,所以B选项也不正确。
C. 大地水准面:大地水准面是指与平均海水面重合并延伸到大陆内部的水准面。它是一个重力等位面,即在这个面上各点的重力位都相等。在测绘学中,大地水准面被用作定义绝对高程的基准面,因为它提供了一个全球统一且相对稳定的参考面。因此,C选项是正确的。
D. 地球自然表面:地球自然表面包括了山川、河流、湖泊等各种地形地貌,它并不是一个平滑的、可用于精确测量的基准面。在测绘和工程中,我们需要一个更规则、更易于测量的基准面来定义高程,所以D选项不正确。
综上所述,绝对高程的基准面是大地水准面,因此答案是C。
A. (A) 大地水准面
B. (B) 大地水平面
C. (C) 假定水准面
D. (D) 水平面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水利工程测量学中的基本概念。
选项解析: A. 大地水准面:是海洋处于静止状态时的平均水面,延伸穿过大陆形成闭合曲面,是地球重力场中一个等位面,是测量学中定义绝对高程的基准面。 B. 大地水平面:这是一个理论上的面,所有点上的重力指向地心,实际上并不存在,不作为实际测量的基准。 C. 假定水准面:在局部地区,由于大地水准面形状复杂,可能会假定一个简单的曲面作为水准面,用于工程测量,但这不是绝对高程的起算面。 D. 水平面:通常指的是某一点的切平面,与地球的重力方向不一定一致,不能作为绝对高程的起算面。
选择A的原因: 绝对高程是指某点相对于大地水准面的垂直高度,因此大地水准面是测量绝对高程的起算面。所以正确答案是A(大地水准面)。
A. (A) 1956 年黄海高程
B. (B) 1965 年黄海高程
C. (C) 1985 年国家高程基准
D. (D) 1995 年黄海高程
解析:解析这道题的关键在于理解我国高程基准的历史变迁和当前采用的标准。
A选项“1956年黄海高程”:这个选项代表了一个较早时期的高程基准,但在我国高程基准的后续发展中,它已经被更精确和统一的标准所取代。因此,这个选项不是当前采用的高程基准。
B选项“1965年黄海高程”:同样,这也是一个早期的高程基准,并未成为我国现行的高程基准标准。此选项不正确。
C选项“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这是我国自1987年5月开始启用的全国统一的高程基准,取代了之前的多种高程系统。它是以青岛验潮站1952年至1979年的潮汐观测资料为依据,经过科学分析和计算确定的。这个基准面在青岛水准原点处的高程为72.2604米,作为我国高程测量的起算点。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答案。
D选项“1995年黄海高程”:此选项并未对应我国实际采用过的任何高程基准标准,是一个虚构的年份和名称,因此不正确。
综上所述,目前我国采用的高程基准是“1985年国家高程基准”,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A) 1954 年北京坐标系
B. (B) 1954 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C. (C) 1954 年国家大地坐标系
D. (D) 1980 年西安国家大地坐标系
解析:选项解析:
A.(A)1954年北京坐标系:这是中国早期使用的坐标系,以北京为原点,但由于存在一些缺陷,如精度不足、适用范围有限等问题,已经被新的坐标系所取代。
B.(B)1954年国家大地坐标系:这个选项与C选项内容重复,实际上并不存在这样的坐标系。
C.(C)1954年国家大地坐标系:同B选项,这是一个错误的选项,1954年并没有建立名为“国家大地坐标系”的系统。
D.(D)1980年西安国家大地坐标系:这是目前中国采用的全国统一坐标系。1980年西安国家大地坐标系采用了更先进的地球椭球体模型和定位方法,提高了坐标系的精度和适用范围,因此取代了1954年北京坐标系。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D的原因是1980年西安国家大地坐标系是目前中国全国统一的坐标系,它采用了国际通用的坐标系标准,具有较高的精度和广泛的适用性,能满足当前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之下,1954年北京坐标系已经不再作为主要的坐标系使用。因此,正确答案是D。
A. (A) 经度(L)
B. (B) 坐标(X,Y)
C. (C) 方位角(α)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地理坐标系中曲率半径与哪些因素相关。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题目中的关键概念:“任意法截弧的曲半径R”和“过该点的法截弧”。在地理坐标系中,特别是考虑地球表面的曲率时,任意一点的法截弧曲率半径R会受到该点所在位置的影响。
现在,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经度(L):经度虽然描述了地球表面上一个点在东西方向上的位置,但它并不直接影响该点处法截弧的曲率半径。曲率半径主要受纬度(即地球表面的南北位置)和法截弧的方向(即其方位角)影响。因此,A选项错误。
B. 坐标(X,Y):这里的坐标(X,Y)很可能是指某种平面坐标系下的坐标,如UTM(通用横墨卡托)坐标等。然而,在地球表面的曲率分析中,我们更关心的是点的纬度和法截弧的方向,而不是其在某个平面坐标系下的位置。因此,B选项错误。
C. 方位角(α):方位角描述了法截弧在地球表面上的具体方向。由于地球是一个椭球体,不同方向的法截弧在同一纬度上可能会有不同的曲率半径。因此,方位角是影响曲率半径的关键因素之一。C选项正确。
综上所述,任意法截弧的曲半径R不仅与点的纬度B有关,而且还与过该点的法截弧的方位角(α)有关。因此,正确答案是C。
A. (A) 12
B. (B) 30
C. (C) 25
D. (D) 21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高斯-克吕格投影中的分带规则。在高斯-克吕格投影中,我国将整个国土分为若干个投影带,每带的中央子午线为6度带。以下是各个选项的解析:
A.(A)12:这个选项是将大地坐标的经度部分123043’25"直接取整到度数,但这是错误的。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带号是由中央子午线决定的,而不是简单地取经度的整数值。
B.(B)30:这个选项是将大地坐标的纬度部分30034’21"直接取整到度数,这也是错误的。带号与纬度无关,而是由经度决定的。
C.(C)25:这个选项是将经度123043’25"中的分数部分25"误解为带号,这是错误的。带号与经度的分和秒无关。
D.(D)21:这个选项是正确的。在高斯-克吕格投影中,带号是由中央子午线的经度决定的。对于60分带,每个带的中央子午线经度为6度的倍数。将大地坐标的经度123043’25"转换为度,即123 + 43/60 + 25/3600 ≈ 123.0736111度。由于每带宽度为6度,因此该点所在的带号为123.0736111 / 6 ≈ 20.512,取整后为21。
因此,正确答案是D。
A. (A) 430
B. (B) 250
C. (C) 750
D. (D) 720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高斯平面坐标系原点经度计算的问题。首先,我们需要理解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高斯平面坐标系是一种用于地图投影的坐标系统,它将地球表面的经纬度坐标转换为平面上的直角坐标(X,Y)。在这个系统中,每个点都有一个唯一的X和Y坐标值。而高斯投影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其投影带的划分和中央经线的选择。
现在,我们来分析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给定的通用坐标为 XA = 431576.3,YA = 253486.7。
需要确定的是该点所处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原点处经度。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430:这个选项给出的经度值显然与给定的X、Y坐标无直接关联,且不符合高斯投影带划分的常规。
B. 250:这个值接近Y坐标的一部分,但Y坐标在高斯平面坐标系中通常代表北方向的距离,而非经度。
C. 750:在高斯投影中,为了减小投影变形,通常将地球表面按经度划分为多个投影带,每个投影带都有一个中央经线。而投影带的编号通常与中央经线的经度有关,例如,6度带是以6度为一个投影带,其带号N与中央经线L的关系为 L = 6N - 3。但这里给出的750更可能是指某个特定投影带的中央经线值,或者是基于某种特定划分方式下的经度值。由于题目没有给出具体的投影带划分信息,我们只能根据常识和选项的合理性来判断。考虑到高斯投影的常规划分和选项的数值,750作为一个可能的中央经线值或与之相关的经度值是合理的。
D. 720:与C选项类似,这个值也是一个可能的经度值,但相比750,它更不常见,且没有直接的证据表明它是该点所处高斯平面坐标系的原点经度。
综上所述,考虑到高斯投影的特性和选项的合理性,C选项(750) 是最有可能的答案。它可能代表该点所处高斯平面坐标系的某个特定投影带的中央经线值,或者是基于某种特定划分方式下的经度值。由于题目没有给出具体的投影带划分信息,我们只能根据常识和选项的合理性来做出判断。
A. (A) 0.303
B. (B) -0.303
C. (C) 29.761
D. (D) -29.761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高程差的计算。
选项解析如下:
A.(A)0.303:这个选项计算的是A点高程减去B点高程的值,即15.032m - 14.729m = 0.303m。这个计算结果表示的是B点相对于A点的高差,但题目要求的是A点相对于B点的高差,因此这个选项不正确。
B.(B)-0.303:这个选项计算的是B点高程减去A点高程的值,即14.729m - 15.032m = -0.303m。这个计算结果正确地表示了A点相对于B点的高差,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C.(C)29.761:这个选项的数值与题目中的数据无关,显然是错误的。
D.(D)-29.761:这个选项的数值同样与题目中的数据无关,也是错误的。
所以,正确答案是B.(B)-0.303,因为这是根据题目要求计算出的A点相对于B点的高差。
A. (A) -2.127
B. (B) 2.127
C. (C) 38.489
D. (D) -38.489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两点间高差的计算方法。
高差是指两点间高程的差值,计算公式为:h
AB
=H
B
−H
A
,其中H
B
和H
A
分别为B点和A点的高程。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A点高程为18.181m,B点高程为20.308m。将这些值代入高差计算公式中,得到:
h
AB
=20.308m−18.181m=2.127m
对比选项:
A选项(−2.127m):这是将B点和A点的高程差取反的结果,不符合题意。
B选项(2.127m):与我们的计算结果相符,是正确答案。
C选项(38.489m):这个值远大于实际的高差,显然错误。
D选项(−38.489m):这个值是C选项的相反数,同样远大于实际的高差且为负值,错误。
因此,正确答案是B选项(2.127m)。
A. (A) 测绘
B. (B) 施工放样
C. (C) 变形监测
D. (D) 测图
解析:选项解析:
A. 测绘:通常指的是制作地图或绘制各种地理信息图的过程,是水利工程测量的一部分,但不是任务之一。
B. 施工放样:这是水利工程测量中的一个具体应用,指的是将设计图纸上的工程结构位置在实际地面上标定出来,属于测设的范畴。
C. 变形监测:这是水利工程测量中的一个重要任务,指的是监测由于各种原因(如施工、自然环境等)导致的工程结构或地面的变形情况。
D. 测图:这已经在题目中提到,指的是水利工程测量中的绘制地图或相关工程图纸。
为什么选择C(变形监测):
水利工程测量的任务不仅包括最初的测图和测设(施工放样),还需要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对工程结构的稳定性进行监测,即变形监测。变形监测是确保工程安全、预防事故发生的重要手段,因此它是水利工程测量任务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他选项要么是测量任务中已经提及的内容,要么是测量任务中的一个具体步骤或方法,而不是一个独立的任务。所以正确答案是C(变形监测)。
A. (A) 垂直
B. (B) 平行
C. (C) 重合
D. (D) 斜交
解析:这道题考察的是对水准面和铅垂线之间关系的理解。
首先,我们来理解题目中的关键概念:
水准面:是一个假想的、与静止海水面重合并向陆地延伸的连续、闭合的等位面。它是一个重力等位面,即在这个面上各点的重力位都相等。
铅垂线:是指物体重力场的重力方向线,通过某点的铅垂线与通过该点的水准面正交(即垂直)。
接下来,我们逐一分析选项:
A. 垂直:水准面是一个重力等位面,而铅垂线代表重力方向。在地球上,重力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即与地面(或水准面)垂直。因此,水准面处处与铅垂线垂直。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B. 平行:平行意味着两者在同一平面上且不相交。但水准面是一个曲面,而铅垂线是直线,且方向竖直向下,它们之间不可能平行。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C. 重合:重合意味着两个对象在同一位置占据相同的空间。水准面是一个广阔的曲面,而铅垂线是一条直线,它们之间无法重合。这个选项是错误的。
D. 斜交:斜交意味着两个对象以非垂直的角度相交。但在这里,水准面与铅垂线的关系是垂直的,不是斜交的。这个选项也是错误的。
综上所述,水准面处处与铅垂线垂直,因此正确答案是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