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A) 水准仪必须在起始点上对中
B、(B) 水准仪必须在结束点上对中
C、(C) 水准仪必须在转点上对中
D、(D) 水准仪在各点上都不需对中
答案:D
解析:水准测量是一种通过测量两点间高差来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方法。在水准测量操作中,水准仪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水平视线,以测量不同点之间的高差。
选项解析如下:
A. (A)水准仪必须在起始点上对中
错误。水准仪在起始点对中并不是必须的,因为水准测量关注的是两点间的高差,而不是某一点的绝对位置。
B. (B)水准仪必须在结束点上对中
错误。同上,水准仪在结束点对中也不是必须的,重要的是测量两点之间的高差。
C. (C)水准仪必须在转点上对中
错误。转点(或中间点)是水准测量中用于传递高程的点,水准仪在这些点上也不需要对中,因为水准仪的作用是提供水平视线。
D. (D)水准仪在各点上都不需对中
正确。水准仪在水准测量操作中不需要在各测量点上对中,因为水准测量的目的是通过测量不同点之间的高差来确定高程,而不是确定每个点的绝对位置。水准仪只需保证提供一条水平视线即可。
因此,正确答案是D。水准仪在各点上都不需对中,只要确保其提供水平视线,就可以进行准确的高差测量。
A、(A) 水准仪必须在起始点上对中
B、(B) 水准仪必须在结束点上对中
C、(C) 水准仪必须在转点上对中
D、(D) 水准仪在各点上都不需对中
答案:D
解析:水准测量是一种通过测量两点间高差来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方法。在水准测量操作中,水准仪的主要作用是提供水平视线,以测量不同点之间的高差。
选项解析如下:
A. (A)水准仪必须在起始点上对中
错误。水准仪在起始点对中并不是必须的,因为水准测量关注的是两点间的高差,而不是某一点的绝对位置。
B. (B)水准仪必须在结束点上对中
错误。同上,水准仪在结束点对中也不是必须的,重要的是测量两点之间的高差。
C. (C)水准仪必须在转点上对中
错误。转点(或中间点)是水准测量中用于传递高程的点,水准仪在这些点上也不需要对中,因为水准仪的作用是提供水平视线。
D. (D)水准仪在各点上都不需对中
正确。水准仪在水准测量操作中不需要在各测量点上对中,因为水准测量的目的是通过测量不同点之间的高差来确定高程,而不是确定每个点的绝对位置。水准仪只需保证提供一条水平视线即可。
因此,正确答案是D。水准仪在各点上都不需对中,只要确保其提供水平视线,就可以进行准确的高差测量。
A. (A) 水准点
B. (B) 转点
C. (C) 土质松软的水准点上
D. (D) 需要立尺的所有点
解析:本题考察的是水准测量中尺垫的正确使用方法。
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水准点:水准点是已知高程的固定点,用于水准测量的起算和检核。在水准测量中,水准点本身并不需要尺垫来支撑,因为它通常是一个固定的、不易移动的标志,如石碑、钢钉等。因此,A选项错误。
B. 转点:在水准测量中,由于视线长度的限制,通常需要在两个水准点之间增设临时立尺点,这些点被称为转点。尺垫用于在这些转点上放置水准尺,以确保在测量过程中水准尺的稳定性。因此,B选项正确。
C. 土质松软的水准点上:土质松软的水准点并不是水准测量中的标准术语,且即使在水准点处土质松软,也应通过加固或其他方式确保水准尺的稳定性,而不是简单地使用尺垫。此外,水准点本身并不需要尺垫来支撑。因此,C选项错误。
D. 需要立尺的所有点:这个选项过于宽泛,因为并非所有需要立尺的点都需要尺垫。例如,在水准测量的起始和结束点(即水准点),通常不需要尺垫。尺垫主要用于转点等临时立尺点。因此,D选项错误。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B选项,即尺垫应放置在转点上。
A. (A) 10.886
B. (B) 13.688
C. (C) 16.312
D. (D) 19.114
解析: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准仪读取两个不同点的高程差,然后通过已知的高程点推算出另一个点的高程。本题中,后视点A的读数和前视点B的读数分别代表从水准仪到这两个点的视线高度。
选项解析如下:
A. 10.886m:这个选项没有正确应用水准测量的原理。计算方法不正确。
B. 13.688m:这个选项同样没有正确计算。可能是将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简单相加或相减,这是错误的。
C. 16.312m:这是正确答案。计算方法如下: 已知后视点A的高程HA为15.000m,后视读数为2.713m,前视读数为1.401m。根据水准测量的原理,前视点B的高程HB可以通过以下公式计算: HB = HA + 后视读数 - 前视读数 HB = 15.000m + 2.713m - 1.401m = 16.312m
D. 19.114m:这个选项的计算方法也是错误的,可能是将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错误相加到已知高程上。
因此,正确答案是C,因为只有C选项正确地应用了水准测量的原理来计算前视点B的高程。
A. (A) 13.488
B. (B) 12.315
C. (C) 15.339
D. (D) 16.661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方法。
在水准测量中,后视点A和前视点B的高程关系可以通过水准尺的读数以及已知的后视点高程来计算。具体公式为:
H
B
=H
A
+h
AB
其中,H
B
是前视点B的高程,H
A
是已知的后视点A的高程,h
AB
是A点到B点的高差。
高差 h
AB
可以通过水准尺在A点和B点的读数来计算,公式为:
h
AB
=a−b
其中,a 是后视点A的水准尺读数,b 是前视点B的水准尺读数。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
H
A
=16.000m
a=2.173m(A尺读数)
b=1.512m(B尺读数)
代入高差公式计算:
h
AB
=2.173m−1.512m=0.661m
再将 h
AB
和 H
A
代入高程计算公式:
H
B
=16.000m+0.661m=16.661m
与选项对比,可知答案为D。
A. (A) 水平视线
B. (B) 倾斜视线
C. (C) 视线
D. (D) 十字丝
解析:水准测量是一种通过测量两点之间的高差来确定地面点高程的方法。下面是对各个选项的解析:
A. (A)水平视线: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是利用水准仪提供一个精确的水平的视线,通过这个视线来测定两点之间的高差。因此,这个选项是正确的。
B. (B)倾斜视线:如果使用倾斜的视线进行测量,将无法准确测定高差,因为倾斜视线会导致测量结果的误差。
C. (C)视线:这个选项描述不够具体,因为“视线”可以是水平的也可以是倾斜的。水准测量要求的是水平的视线,所以这个选项虽然部分正确,但并不准确。
D. (D)十字丝:十字丝是水准仪内部用于瞄准目标的装置,它本身并不提供水平视线,而是帮助操作者将水准仪的视线对准目标点。
为什么选这个答案: 选择A(水平视线)是因为水准测量的关键在于提供一个水平的参考面,以此来准确计算两点之间的高差。水准仪通过其水平视线确保了测量的精确性,这是水准测量工作的基础。其他选项要么描述不准确(C),要么不是水准测量的要求(B和D)。因此,正确答案是A(水平视线)。
A. (A) 测站校核
B. (B) 水准路线校核
C. (C) 高差校核
D. (D) 计算校核
解析:解析这道题目的关键在于理解水准测量中各个环节的作用及其目的。
A. 测站校核:在水准测量中,每个测站都涉及到读取水准尺的读数,并据此计算两点间的高差。测站校核是在每个测站完成后,通过检查读数、计算等步骤来确认该测站的高差观测是否正确。这是最直接、最具体的检查每个测站高差观测正确性的方法。
B. 水准路线校核:这是对整个水准测量路线进行的一种全面检查,涉及多个测站的数据和计算结果,而不仅仅是单个测站。因此,它不能直接用于检查每个测站的高差观测是否正确。
C. 高差校核:这个选项表述较为模糊,且容易与测站校核混淆。然而,在高差校核的语境下,它可能指的是对多个测站高差累积结果的校核,而非单个测站的高差观测。因此,它也不符合题目要求的“检查每个测站的高差观测是否正确”。
D. 计算校核:虽然计算在水准测量中至关重要,但计算校核通常指的是对测量数据进行数学处理后的结果进行检查,以确保计算的准确性。它并不直接针对每个测站的高差观测进行校核。
综上所述,只有测站校核能够直接、具体地检查每个测站的高差观测是否正确。因此,正确答案是A。
A. (A) 测站校核
B. (B) 水准路线校核
C. (C) 高差校核
D. (D) 计算校核
解析:在水准测量中,各个选项的含义和作用如下:
A. 测站校核:指的是在单个测站进行测量时,通过重复测量或采用其他方法来检查测站数据的准确性。这主要是针对单个测站的数据质量进行控制。
B. 水准路线校核:这是对整条水准路线的成果进行全面检查,以确保整个路线的测量数据闭合,没有系统性误差。它通常包括计算整条路线的高差总和,并与理论值进行比较,确保测量结果的精确性和可靠性。
C. 高差校核:指的是在水准测量过程中,对每个测段(即两个测站之间)的高差进行独立校核,以确保每段测量的准确性。
D. 计算校核:这通常是指对水准测量数据进行计算处理时的校核,包括数据的处理和转换,确保计算过程无误。
选择B.水准路线校核作为正确答案的原因是,题目问的是检查“整条水准路线成果”是否符合要求,而不是单个测站或单个测段。水准路线校核正是用于检查整个水准路线的测量成果是否满足精度要求,因此B选项最符合题意。通过水准路线校核,可以确保整个水准路线从起点到终点的测量结果是闭合的,没有累积误差。
A. (A) 水准点
B. (B) 已知点
C. (C) 待求点
D. (D) 转点
解析:这是一道关于水准测量基本概念的问题。我们需要理解水准测量中各类点的定义和作用,以确定哪个选项正确描述了“起传递高程作用的过渡点”。
现在,我们来逐一分析各个选项:
A. 水准点:水准点是已知高程的点,通常用于作为测量的基准或参考。它们不直接参与高程的传递过程,而是作为已知条件存在。因此,A选项不符合题目中“起传递高程作用的过渡点”的描述。
B. 已知点:这个选项较为宽泛,可以包括水准点在内,但同样没有直接说明该点在高程传递中的作用。已知点只是表示其高程已知,并不特指其在高程传递中的具体作用。因此,B选项也不符合题意。
C. 待求点:待求点是指其高程尚未确定,需要通过测量来求得的点。这些点在高程传递过程中是被测量的对象,而非传递高程的过渡点。因此,C选项同样不符合题意。
D. 转点:在水准测量中,转点是指为了传递高程而设置的临时立尺点。它们在高程传递过程中起到过渡作用,即测量人员可以在转点上立尺,通过观测前后视读数来传递高程。因此,D选项完全符合题目中“起传递高程作用的过渡点”的描述。
综上所述,正确答案是D选项(转点),因为它准确地描述了在水准测量中起传递高程作用的过渡点。
A. (A) 每次读数前严格精平
B. (B) 水准尺必须竖直
C. (C) 前后视距相等
D. (D) 仔细消除视差
解析:在水准测量中,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对观测高差的影响是一个必须考虑的因素。以下是对各选项的解析:
A. 每次读数前严格精平:精平是指调整水准仪,使水准管气泡居中,确保仪器水平。这一操作可以减少仪器本身的误差,但对消除地球曲率及大气折光影响有限。
B. 水准尺必须竖直:确保水准尺竖直是进行准确测量的基本要求,它有助于减少因水准尺倾斜带来的误差,但并不能消除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的影响。
C. 前后视距相等:这是正确答案。当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影响水准测量时,通过使前后视距相等,可以使得由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引起的误差在前后两次观测中相互抵消,从而消除其对观测高差的影响。
D. 仔细消除视差:视差是指由于观测者的视角不同,导致读数不准确的现象。消除视差是提高读数精度的方法之一,但它与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无直接关系。
因此,选择C选项,前后视距相等,是因为这种方法能够有效消除地球曲率和大气折光对水准测量结果的影响。在实际操作中,通过调整仪器和标尺的位置,确保前后视距相等,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手段。
A. (A) 0.239
B. (B) -0.239
C. (C) 0.761
D. (D) 2.889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水准测量的基本原理,即利用水准仪测量两点间的高差。
在水准测量中,后视读数通常代表已知点或起始点的高程读数,而前视读数则代表待测点的高程读数。两点间的高差可以通过后视读数减去前视读数来计算,即:
h=H
后
−H
前
其中,h 是两点间的高差,H
后
是后视读数,H
前
是前视读数。
根据题目给出的数据,后视读数为 1.325m,前视读数为 1.564m。将这些数据代入上述公式,我们得到:
h=1.325−1.564=−0.239m
这意味着待测点比已知点或起始点低 0.239m。
现在我们来分析选项:
A. 0.239:这个选项表示待测点比已知点高,与计算结果不符。
B. -0.239:这个选项与计算结果相符,表示待测点比已知点低 0.239m。
C. 0.761:这个选项与计算结果相差较大,不正确。
D. 2.889:这个选项同样与计算结果相差甚远,不正确。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0.239m。
A. (A) -0.416
B. (B) 0.416
C. (C) 1.537
D. (D) 2.658
解析:在水准测量中,计算两点之间的高差是通过比较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来完成的。后视读数是指测量员在已知高程点(或称为起始点)上的读数,前视读数是指测量员在待测点上的读数。
根据水准测量的原理,高差计算公式为: 高差 = 后视读数 - 前视读数
题目中给出的后视读数为 1.537m,前视读数为 1.121m,因此计算如下: 高差 = 1.537m - 1.121m = 0.416m
接下来分析各个选项: A. -0.416m 表示后视读数小于前视读数,这与题目给出的数据不符。 B. 0.416m 是根据上述计算得到的正确答案。 C. 1.537m 是后视读数本身,不是高差。 D. 2.658m 是后视读数和前视读数相加的结果,也不是高差。
因此,正确答案是 B. 0.416m。